血管生成素与磷脂混杂酶1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研究

血管生成素与磷脂混杂酶1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研究

论文摘要

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能够促进血管新生和肿瘤增殖,然而作用机制未明。由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生命活动中扮演关键角色,研究ANG相互作用蛋白质将是阐明其作用机制的有效途径。酵母双杂交技术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高通量筛选相互作用蛋白质的方法之一。在前期工作中,本实验室已经成功地用酵母双杂交法从人心肌cDNA文库筛选到22个与ANG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考虑到肝脏是ANG的主要合成脏器,也为了发现更多的ANG相互作用蛋白质,本论文再次利用酵母双杂交方法对人肝cDNA文库进行了筛选,并获得了8个能够与ANG在酵母细胞中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其中有4个与从心肌cDNA文库中筛选到的蛋白质一致。这些与血管生成素有潜在相互作用的新蛋白的发现,扩充了实验室前期发现的血管生成素相互作用蛋白数据库,为探索血管生成素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磷脂混杂酶1(phospholipid scramblase 1,PLSCR1)是此次筛选到的ANG相互作用蛋白之一。它是一个Ⅱ型膜蛋白,最初因其磷脂混杂酶活性而得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LSCR1能够转位到细胞核内,但其在细胞核内行使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明确。酵母双杂交系统显示的相互作用蛋白还需要利用其它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因此,我们首先采用体外GST沉降(GST-pull down)以及体内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技术证明了PLSCR1与ANG相互作用的真实性。为了进一步了解PLSCR1在细胞内的定位以及与ANG的共定位情况,我们用荧光蛋白CFP和YFP分别标记PLSCR1和ANG,通过转染方法在HeLa细胞内实现高表达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融合蛋白CFP-PLSCR1和YFP-ANG明显地共定位于细胞核。经FRET分析证实,两者能够在细胞核内发生相互作用。此外,为排除标签蛋白CFP和YFP对目标蛋白定位的影响,我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以及细胞核免疫共沉淀的方法检测到不带荧光蛋白标签的PLSCR1与ANG也能够在细胞核内共定位并发生相互作用。已知细胞核内的ANG具有促进rRNA转录的活性;ANG的核转位及其促rRNA转录活性是ANG诱导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的基础。然而到目前为止,ANG在细胞核内促进rRNA转录以及调节ANG促rRNA转录过程的分子机制均未明了。基于PLSCR1能够与ANG在细胞核内发生相互作用,我们进一步检测了PLSCR1对ANG促进的rRNA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HeLa细胞内,PLSCR1水平与rRNA的转录水平呈正相关,且过表达PLSCR1引起的rRNA转录活性增加必须依赖于细胞内ANG的存在。因而,我们认为PLSCR1能够增强ANG促进的rRNA转录活性。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颗粒蛋白(granulin,GRN)、纤黏连蛋白1(fibronectin 1,FN 1)、内质网降解途径相关的泛素连接酶HRD1(ERAD-associated E3 ubiquitin-protein ligaseHRD1)、血管内皮紧张素(vascular endothelial statin,VE-statin)、潜在型TGF-β结合蛋白3(laten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binding protein 3,LTBP3)、磷脂混杂酶1、Sprouty1(Spry1)和脊索蛋白(chordin,CHRD)等是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人肝cDNA文库中筛选到的8种潜在的ANG相互作用蛋白质。2.PLSCR1是ANG在HeLa细胞中的相互作用蛋白质。3.PLSCR1与ANG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HeLa细胞的细胞核内。4.在HeLa细胞内,PLSCR1可以正向调节ANG促进的rRNA转录。

论文目录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目次
  • 1 前言
  • 2 主要仪器设备、材料与试剂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 主要耗材
  • 2.3 细胞、细菌及其培养液
  • 2.4 主要试剂
  • 2.5 缓冲液和溶液等的配制
  • 3 酵母双杂交筛选血管生成素相互作用蛋白质
  • 3.1 导言
  • 3.2 原理和技术路线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4 血管生成素与磷脂混杂酶1相互作用研究
  • 4.1 导言
  • 4.2 原理和技术路线
  • 4.3 PLSCR1与ANG相互作用真实性验证
  • 4.3.1 实验方法
  • 4.3.2 实验结果
  • 4.4 PLSCR1与ANG在细胞核内相互作用
  • 4.4.1 实验方法
  • 4.4.2 实验结果
  • 4.5 PLSCR1对ANG促进的rRNA转录的调节作用
  • 4.5.1 实验方法
  • 4.5.2 实验结果
  • 4.6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综述二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森林对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影响[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14)
    • [2].多酚类化合物与必需微量元素的相互作用[J]. 卫生研究 2019(06)
    • [3].基于多标记学习预测药物-靶标相互作用[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7(15)
    • [4].根据实例浅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重要性[J]. 智富时代 2019(01)
    • [5].高中物理“相互作用”的教学重难点分析[J]. 考试周刊 2015(86)
    • [6].基于一致性学习预测药物-靶标相互作用[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0(06)
    • [7].少林的文化担当[J]. 少林与太极 2018(07)
    • [8].美国“相互作用大学”及启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02)
    • [9].药物与饮食相互作用[J]. 中国乡村医药 2008(09)
    • [10].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综述[J]. 山东工业技术 2016(13)
    • [11].谈音乐和旅游的关系及相互作用[J]. 大众文艺 2015(20)
    • [12].微观对相互作用[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0(00)
    • [13].五阶非线性对啁啾超短脉冲间相互作用的影响[J]. 应用光学 2013(04)
    • [14].浅谈药物的相互作用[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19)
    • [15].非线性土—结动力相互作用的时域子结构分析[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0(03)
    • [16].相互作用·本质契合与规律生成——兼与鲁品越教授商榷[J]. 哲学动态 2008(10)
    • [17].蛋白质-适配体相互作用预测的方法[J]. 医学信息 2020(10)
    • [18].茶多酚与多糖的相互作用:作用机理及功能特性变化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9(02)
    • [19].相得益彰:表观修饰的相互作用(英文)[J]. Science Bulletin 2015(10)
    • [20].高中物理“相互作用”的学习重难点分析[J]. 同行 2016(14)
    • [21].酵母双杂交系统在痘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3(09)
    • [22].涡模式的相互作用网[J]. 广西物理 2010(03)
    • [23].从生活现象谈物理中的相互作用[J]. 才智 2019(18)
    • [24].解读服饰时尚与音乐潮流的关系[J]. 文化产业 2018(21)
    • [25].相互作用的各种统一和新的相互作用[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8(03)
    • [26].临床药师参与1例华法林与曲马多产生相互作用的病例分析[J]. 药学研究 2017(06)
    • [27].校地相互作用及其制度逻辑——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 2015(12)
    • [28].暗物质之间或正在发生未知相互作用[J]. 前沿科学 2015(02)
    • [29].再现生活“原形” 品析物理“原味”——谈“相互作用”复习[J]. 高中数理化 2014(Z2)
    • [30].《相互作用》易错问题辨析[J]. 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 2013(10)

    标签:;  ;  ;  ;  ;  ;  ;  

    血管生成素与磷脂混杂酶1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