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社会与思品的对话教学

初探初中社会与思品的对话教学

董直炎①李正大②

摘要:在传统的社会思品课堂中,学生更多的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新课程标准引入了“对话理论”,对话已成为当今社会思品课堂教学的新时尚。自觉实践对话理论、将课堂教学纳入对话理论的框架之中是每一位社会思品教师的责任和追求。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与优秀作品对话;第二,与历史对话;第三,与教材文本对话;第四,与社会生活对话。以此说明对话在社会与思品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思品;课堂教学;对话

在传统的社会思品课堂中,学生更多的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新课程标准引入了“对话理论”,对话已成为当今社会思品课堂教学的新时尚。自觉实践对话理论、将课堂教学纳入对话理论的框架之中,是每一位社会思品教师的责任和追求。

新课程倡导的对话是相互间的交流,其本质是一种“共享”,是教和学的互相接纳与理解。对话可以理解为一种基于生活理解、心灵际会、视界融合、意义生成、共同成长的借助语言表述或文本理解的交际互动方式。开放性、实践性、即时性、合作性、生成性、人文性与主体性是对话的特性,理解、感受、体味、欣赏、反思、批判、吸纳与共存是对话应具有的品格和指向于师生共同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引发、倾听、调控、真情流露、共存共融是教师在对话进程中应具有的态度。对话的操作应侧重于学生已有认知的诱发、真情实感的表露、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体现心灵的敞开和精神生活的际会。

总结近年来的对话题材,笔者主要从以下领域展开:

一、与优秀作品对话

1.“五分钟论坛”展自信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一书中,畅谈“德行”,认为人的德性的养成不同于知性,但也有规律可循,第一是通过活动(如读书、演讲等)养成德性;第二,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勉等教育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机制。美德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中不断内化积淀为心灵的沃土的。美德存在心间,世界就不会缺少美丽。

无论是进行历史教学,还是思品教学,笔者都坚持为学生开设“五分钟论坛”,学生畅所欲言各类话题,或原创、或摘抄,从随意完成任务到精心准备内容,从过堂式的朗读到投入的讲演,在坚持不懈中,学生与教师的心灵都开始浸润其中,开始心照不宣地接受这份心灵的洗涤。整理这些荡涤心灵的文字,教师会发现学生们演讲的涉及面是如此之广,自然、社会、个人、历史……真理与美德就是这样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五分钟后,向心灵深处漫溯的。

不仅如此,课前这短暂的五分钟,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大舞台。通过榜样示范,一个带动另一个,另一个带动第三个,从点到面、从个体到群体。从“愿说”到“敢说”到“会说”。日久坚持,最终沉淀下来的将是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自信心是安身立命之本。在当今社会,没有信心,就难有真正的竞争力。

2.励志书籍鼓舞成长

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特殊阶段,励志书籍鼓舞生命成长。面对竞争压力,有的学生迎头挑战,但缺乏方法;有的依旧目标不明,得过且过;有的信心不足,学习如履薄冰;尤其女生,心里承受能力欠佳。

为此,根据具体实际,教师选择书籍供学生课余阅览。如《边走边叹——一个校长写给女儿的52封信》、《富兰克林传》、《学习改变命运》(每个学生都应该读的书)、《用争气代替生气》、《飞得更高:孙正义传-互联网造梦人的光荣》、《从北京四中到北大清华(增订版)》、《名人传》、《墨迹——曾子墨》、《哈佛教授给学生讲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等。

智慧决定远行的距离。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通过和高尚的人对话,总有一些人的心田会不再荒芜,长满庄稼。始终相信,只要播下种子,总有一些种子会发芽。

二、与历史对话

学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即智慧,但只有历史的经验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学习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关注家乡的历史,通过寻访邻里,老一辈人,记录家乡沙地的历史变迁。以下是一位学生的探究记录:

金沙地的历史变迁

在这片土地上,想必你们都知道为什么叫金沙地吧。可是现在它已经不是什么金沙地了,人们破坏自然,已经和原来不一样了。

以前,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人们辛勤的干活,都希望过上好日子,把这片荒芜的土地改造成一片金沙地,人们住在茅屋里,吃的是几碗粥,穿的是一些已经缝补过好几次的衣服,每天早出晚归,没有人偷懒,每个人都很节俭,不浪费一点劳动果实。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人们渐渐变得富裕了,住起了平屋,穿的都是新衣服,食物也丰富了很多。生活虽好了,大自然却被破坏了,环境被污染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工业的发展,人们排出很多废水,使许多清澈见底的小河变成了臭气熏天的河流,人们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用品,造成了更多的白色污染。

金沙地变了,变得不堪入目,我希望人们改掉这些不良的习惯,不用一次性用品,不把废水排入水里,不乱扔垃圾,要保护环境,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实地考察与探访,学生对家乡沙地今昔变迁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悟:沙地人用自己的勤劳勇敢节俭,创造和发展了沙地文明,但同时由于过度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引起了环境污染。在对历史的探究中,历史的经验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学生因为热爱家乡而对家乡的现状激起了忧患意识与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可见,与历史对话就是接受历史智慧的熏陶,它可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与教材文本对话

教材文本是社会精神文化世界的表现形式,是一代代人共同创造的产物,是一种人类生存能力的高度概括。学生的学习,就是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社会的精神文化世界实现对话的过程,通过这种对话,实现学生两方面能力的增强,即对外处理客观世界的能力(知识、技能),对内自我意义世界建构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合作与竞争的世纪,学会合作、正视竞争并勇于竞争是时代赋予青少年的使命。针对当代学生不善竞争、不善合作的现状,在学习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一课时,教师以组织辩论赛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对话平台。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对“竞争”与“合作”的理解,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在思维碰撞中达成共识。

辩论赛前,教师引导学生确立辩题,对教材文本进行自学,并对辩论赛的有效开展进行了方法上的指导。

正方辩题: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反方辩题:竞争比合作更重要

对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合作,良好的竞争意识,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特别是要对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的利弊进行分析。

列举身边感兴趣的事例来佐证观点(如班级活动事例运动会等)不要以别人的辩论资料做为你的资料。

自学全课内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别人了如指掌,你才能辩好自己的题。可以在GOOGLE里搜索“人民教育出版社”,找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学习相关内容。

设想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准备资料回答。

回击对方时,要抓住别人的漏洞,进行反击,不要自己说自己的。

除陈述和总结外,辩论时,不要太冗长,越长越没有说服力。

在辩论赛中,正反双方引经据典,据理力争。例举科举选拔人才,抗日统一战线赢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拿破仑、秦始皇的功过,歌德、席勒的友谊,大小企业注重团队精神、大雁排成“人”字飞行等事例来证明各自的观点。这里,学生参与辩论赛的过程本身就最鲜明地体现了“合作竞争求双赢”的主题。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思维的碰撞、话题的争论、经验的分享,从而真正领会竞争与合作的内涵,并自觉地付诸行动。

通过这种对话,确实增强了学生两方面能力,即对外处理客观世界的能力(知识,技能),对内自我意义世界建构的能力;明白了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懂得了在合作中竞争才是合理的竞争,不同程度地反思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初步具备了正视竞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勇气和能力。

四、与社会生活对话

社会思品学科内容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如:笔者在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就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有一个学生说他家在超市买了面条,回家才发现生产日期是2012年1月,保质期4个月,而他买的时候已经是9月份了,于是他就找商家退了货。他说,如果商家不退,就到消费者协会或工商部门举报,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笔者让学生先调查一下在自己周围的人群中有没有弱势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难处,又是如何解决的。有个学生就对一个村的一位孤寡老人进行了调查。这位老人说,每年政府都发了低保金,逢年过节还有领导来看望他,前年房子漏雨,村里还派人帮他修好了。另一个村有个学生经过调查说:“他们村有个40多岁、智力有些障碍的单身汉,他不能单独从事农业生产,政府也给他发了低保金,村里还将一间仓库改为住房让他住。”通过调查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通过谢家麟和吴良镛两位院士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正在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通过“台海局势”的分析,激发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国家的爱国热情;通过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评选的事例,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自觉履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2010年广州亚运”,让学生真正体验祖国的强盛。一系列腐败案件又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等等。通过这种与社会生活的对话,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课堂变成了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的知识在生活中也得到了应用。

总之,学生的学习在本质上是对话活动。对话的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是互动的,能发挥自我能动性;对话生成问题,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对话应成为我们社会与思品课堂教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S].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胡东芳.对话与倾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①浙江省泰顺县第三中学325509;②浙江省云和县第三中学323600

标签:;  ;  ;  

初探初中社会与思品的对话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