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的优化与评价及补肺健脾方对膈肌功能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的优化与评价及补肺健脾方对膈肌功能的影响

论文摘要

目的1建立一种新的更为贴近临床发病机制的COPD大鼠模型并评价其特点与远期稳定性,为深入开展COPD研究提供研究基础。2基于香烟熏吸联合反复细菌感染制作的COPD大鼠模型,探讨补肺健脾方改善膈肌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1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香烟熏吸(CSI)组、反复细菌感染(RBI)组和香烟熏吸联合反复细菌感染(CCR)组,每组40只,分别采用单纯吸烟、单纯反复细菌感染和香烟熏吸联合反复细菌感染的方法制作稳定期COPD大鼠模型,并每4周检测肺功能,肺部病理包括支气管壁厚度、支气管管腔狭窄程度、单位面积的肺泡数量、肺泡大小、肺小血管壁厚度以及第8周时肺组织Ⅰ、Ⅲ、Ⅳ型胶原沉积情况等。2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G)组、模型(MG)组、补肺健脾高剂量(HDG)组、中剂量(MDG)组、低剂量(LDG)组和氨茶碱(AG)组,采用实验一中CCR组的方法制作COPD稳定期模型,于第9周开始补肺健脾方3个剂量和氨茶碱干预,共12周。检测大鼠肺功能、肺脏病理(包括支气管壁厚度、支气管管腔狭窄程度、单位面积的肺泡数量、肺泡大小、肺小血管壁厚度)、膈肌病理和细胞超微结构、膈神经放电、呼吸运动、离体膈肌的张力和耐力、膈肌三磷酸腺苷(ATP)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膈肌细胞内活性氧(ROS)和钙离子(Ca2+)浓度等。结果1第8周时CSI组、RBI组和CCR组大鼠TV. PEF和EF50均较Control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 CCR组TV和EF50下降趋势较CSI组和RBI组明显(P<0.05或P<0.01)。三个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第8周均可见明显病理改变,随时间进行性加重,且CCR组病理改变较CSI组和RBI组更为明显,表现在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管腔狭窄,单位面积肺泡数量减少和肺泡直径增大、肺小血管壁增厚等(P<0.05或P<0.01)CCR组Ⅰ、Ⅲ和Ⅳ胶原表达较Control组有显著升高(P<0.05或P<0.01),CSI组和RBI组胶原沉积均有增加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CCR组Ⅲ型胶原沉积较CSI组和RBI组显著升高(P<0.01)。三模型组COPD大鼠RVHI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2 MG、HDG、MDG、LDG和AG组大鼠TV、PEF、EF50较CG组大鼠明显降低(P<0.05或P<0.01)。高、中剂量补肺健脾方可以显著提高TV、PEF、EF50(P<0.05或P<0.01)。MG组大鼠动脉血中PCO2明显升高(P<0.01),PO2明显降低(P<0.01),补肺健脾方可以显著降低PCO2,提高PO2,以高、中剂量组尤为突出(P<0.05或P<0.01),量效关系明显(P<0.05或P<0.01)。MG组大鼠肺脏病理改变明显,补肺健脾方可以明显改善肺部病理表现,且以高、中剂量组疗效更优。MG组膈肌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明显,高、中剂量补肺健脾方较氨茶碱可以显著改善上述表现。MG组大鼠RVHI显著降低(P<0.01),补肺健脾方可以显著改善RVHI,其中以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更为显著(P<0.05或P<0.01),优于氨茶碱组(P<0.05或P<0.01)。MG组大鼠膈神经放电持续时间和间期延长(P<0.05或P<0.01),而放电面积和幅度下降(P<0.01),补肺健脾方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膈神经放电时间和间期缩短,放电面积和放电幅度提高(P<0.05或P<0.01),效果优于氨茶碱组(P<0.05或P<0.01)。MG组大鼠吸气时间和呼气时间延长(P<0.01),呼吸频率降低(P<0.01),高、中剂量补肺健脾方可以显著缩短呼气和吸气时间,提高呼吸频率(P<0.05或P<0.01),疗效优于氨茶碱组。MG组大鼠呼吸幅度和呼吸面积明显降低(P<0.01),高、中剂量补肺健脾方可以显著增强呼吸幅度和呼吸面积(P<0.05或P<0.01),剂量依赖显著(P<0.01),且疗效优于氨茶碱组(P<0.05或P<0.01)。MG组大鼠膈肌张力和耐力明显降低(P<0.01),高、中剂量补肺健脾方可以显著提高大鼠膈肌张力和耐力(P<0.05或P<0.01),剂量依赖显著(P<0.05或P<0.01),且疗效优于氨茶碱组(P<0.05或P<0.01)。MG组大鼠膈肌I,IIA型纤维比例显著增加(P<0.01),IIB型纤维比例显著减少(P<0.01),补肺健脾方高、中剂量可以明显改善上述纤维比例(P<0.05或P<0.01),剂量依赖显著(P<0.05或P<0.01),且优于氨茶碱组(P<0.01)。MG组大鼠膈肌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SDH活性显著升高(P<0.01),高、中剂量补肺健脾方可以显著改善上述酶活性(P<0.05或P<0.01),且优于氨茶碱组(P<0.05或P<0.01)。MG组大鼠膈肌细胞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高、中剂量补肺健脾方可以显著降低ROS水平(P<0.01),疗效优于氨茶碱组(P<0.055或P<0.01)。MG组大鼠膈肌细胞内Ca2+浓度显著降低(P<0.01),高、中剂量补肺健脾方可以显著提高Ca2+浓度(P<0.05或P<0.01),剂量依赖显著(P<0.05或P<0.01),且疗效优于氨茶碱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膈肌疲劳指数(FI)与呼气时间(r=0.701,P=0.000).ROS(r=0.700,P=0.000),ROS与膈神经放电间期(r=0,527,P=0.000)、呼气时间(r=0.660,P=0.000);呼吸幅度与呼吸面积(r=0.743,P=0.000).Pt(r=0.731,P=0.000).PO(r=0.795,P=0.000).ATP(r=0.670,P=0.000).膈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r=0.772,P=0.000),呼吸面积与Pt(r=0.599,P=0.000) PO(r=0.656,P=0.000).膈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r=0.645,P=0.000),Pt与PO(r =0.882,P=0.000).ATP(r=0.730,P=0.000).膈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r=0.813,P=0.000),Pt与ATP(r=0.790,P=0.000).膈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r=0.880,P=0.000),ATP与膈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r=0.810,P=0.000)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关系密切(相关系数r>0.5)结论1吸烟联合反复细菌感染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复制出COPD多种病理,并且肺功能和病理发展平稳,有良好的优势和远期稳定性。本模型将为COPD远期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和研究基础。2膈(呼吸)肌疲劳的发生机制可能与膈神经放电间期延长,膈肌ATP酶活性和细胞内Ca2+浓度降低,SDH和细胞内ROS升高等有关。3补肺健脾方可以显著改善COPD大鼠膈肌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膈神经放电,提高膈肌ATP酶活性和细胞内Ca2+浓度,抑制ROS表达等有关。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二、膈肌疲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三、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OPD大鼠稳定期模型的优化与评价及补肺健脾方对膈肌功能的影响
  • 一、COPD大鼠稳定期模型的优化与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模型制备
  • 1.3 分组与处理
  • 1.4 指标测定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体重
  • 2.3 各组大鼠肺功能TV,PEF和EF 50的变化
  • 2.4 各组大鼠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的变化
  • 2.5 各组大鼠肺脏病理和形态计量学变化
  • 2.6 各组大鼠组织Ⅰ、Ⅲ和Ⅳ型胶原表达
  • 2.7 RVHI
  • 3 讨论
  • 小结
  • 二、补肺健脾方对COPD稳定期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模型制备
  • 1.3 分组与处理
  • 1.4 指标测定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肺功能测定
  • 2.3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比率(%)
  • 2.4 动脉血中PCO2和PO2的变化
  • 2.5 肺组织形态
  • 2.6 RVHI
  • 3 讨论
  • 3.1 导师的学术思想
  • 3.2 补肺健脾方对体重的影响
  • 3.3 补肺健脾方对COPD大鼠肺功能的影响
  • 3.4 补肺健脾方对COPD大鼠肺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小结
  • 三、补肺健脾方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和膈肌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模型制备
  • 1.3 分组与处理
  • 1.4 指标测定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膈肌形态学
  • 2.2 膈神经放电
  • 2.3 呼吸运动
  • 2.4 离体膈肌张力及耐力
  • 2.5 膈肌纤维的分类和计数
  • 2.6 膈肌ATPase和SDH活性
  • 2.7 ROS
  • 2+浓度'>2.8 膈肌细胞内Ca2+浓度
  • 2.9 膈肌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分析
  • 3 讨论
  • 3.1 膈肌功能障碍在COPD中地位及补肺健脾方的作用
  • 3.2 补肺健脾方对膈肌ATPase和SDH活性的影响
  • 3.3 补肺健脾方对膈肌细胞内ROS的影响
  • 2+浓度的影响'>3.4 补肺健脾方对膈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 3.5 补肺健脾方作用机制探讨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实验照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益肝健脾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 2017(03)
    • [2].益肺健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J]. 医疗装备 2020(14)
    • [3].解毒健脾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2例[J]. 江西中医药 2015(12)
    • [4].平胃健脾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10)
    • [5].清热祛湿健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J]. 健康研究 2019(06)
    • [6].自拟强肝健脾方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作用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32)
    • [7].固本健脾方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80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08(24)
    • [8].开胃健脾方口服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J]. 中医研究 2020(07)
    • [9].化痰健脾方结合西药治疗104例痰湿体质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 2019(01)
    • [10].补益健脾方促进产后恶露消失的随机对照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4(02)
    • [11].祛痰健脾方治疗脾虚型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 2016(02)
    • [12].中脘穴外敷芳香温化健脾方防治化疗后呕吐的疗效观察[J]. 西部中医药 2011(09)
    • [13].中医健脾方联合电针疗法对改善肛瘘术后控便功能的效果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20(17)
    • [14].芪志祛湿健脾方联合中药外洗治疗中老年膝关节慢性滑膜炎临床研究[J]. 河南中医 2016(10)
    • [15].芪志祛湿健脾方治疗中老年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 2015(25)
    • [16].扶肝健脾方穴位敷贴治疗肝损害临床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19)
    • [17].基于肠道菌群的中医健脾方剂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05)
    • [18].扶肝健脾方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的影响[J]. 江西中医药 2014(07)
    • [19].补肺健脾方及其衍化方剂辨治对COPD患者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01)
    • [20].自拟健脾方联合针灸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探讨[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01)
    • [21].金铃健脾方临证运用心得[J]. 辽宁中医杂志 2015(10)
    • [22].和调健脾方对修复功能性腹泻大鼠肠黏膜损伤的相关作用机制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20(03)
    • [23].自拟健脾方结合化疗治疗大肠癌术后患者36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06)
    • [24].泻肝健脾方煎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9(02)
    • [25].常用健脾方剂浅析[J]. 河南中医 2020(11)
    • [26].和中健脾方对混合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对核转录因子-кB信号通路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08)
    • [27].资生健脾方对厌食症患儿免疫指标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06)
    • [28].阿德福韦酯联合软肝健脾方治疗慢乙肝肝纤维化30例疗效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03)
    • [29].保肝健脾方联合针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1)
    • [30].自拟固肾健脾方治疗糖尿病Ⅲ期肾病28例[J]. 江西中医药 2009(06)

    标签:;  ;  ;  ;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的优化与评价及补肺健脾方对膈肌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