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硒氨基酸电化学氧化及其与Au(Ⅲ)、Cu(Ⅱ)的相互作用

含硒氨基酸电化学氧化及其与Au(Ⅲ)、Cu(Ⅱ)的相互作用

论文摘要

含硒氨基酸的生物化学转化过程比较复杂,其生物功能主要依赖于电子转移。研究硒代胱氨酸(SeC)和硒代蛋氨酸(SeMet)的电化学氧化行为以及它们与Au(Ⅲ)、Cu(Ⅱ)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了解含硒氨基酸的生物氧化还原作用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转化机理,对进一步解释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伏安法研究了SeC和SeMet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发现SeC和SeMet分别于810mV和638mV产生氧化峰Ⅰ,探讨了酸度、连续扫描对其影响。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计时电量法、旋转圆盘电极法及塔非尔实验对氧化过程Ⅰ进行研究,得出其电子转移数分别为6(SeC)和2(SeMet)。比较其他氨基酸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发现氧化峰Ⅰ的出现和Se原子有关。推断SeMet氧化过程Ⅰ产物为硒代蛋氨酸亚砜,其电极反应为不可逆的简单电荷传递反应,而SeC除电极反应外还伴随后化学反应(C),即SeC氧化为有机亚硒酸后生成亚硒酸酐。 研究了含硒氨基酸和Au(Ⅲ)体系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特性,并比较了其他氨基酸与Au(Ⅲ)体系的电化学氧化的差异。研究表明Au(Ⅲ)与含硫含硒氨基酸混合后,Au(Ⅲ)还原为Au(0),且含硒氨基酸与Au(Ⅲ)反应的能力较含硫氨基酸强,并推测SeMet最后被氧化生成硒代蛋氨酸亚砜,SeC被氧化生成有机亚硒酸。 研究了Cu(Ⅱ)-含硒氨基酸配合物紫外光谱性质,探讨酸度对配合物的影响,测得Cu(Ⅱ)与含硒氨基酸配合物的组成比为2:1,Cu(Ⅱ)-SeC稳定常数logβ2为16.69,Cu(Ⅱ)-SeMet稳定常数logβ2为16.05;研究了SeC和Cu(Ⅱ)体系的电化学行为,在100mV/-90mV(Ⅰ′/Ⅳ)和249mV/-233mV(Ⅱ/Ⅴ)产生两对氧化还原峰,各氧化还原峰主要受扩散控制,推断Ⅰ′/Ⅳ和Ⅱ/Ⅴ电极反应过程分别为: Cu(Ⅱ)(?)Cu(Ⅰ);Cu(Ⅱ)-SeC(?)Cu(Ⅰ)-SeC。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含硒氨基酸的生物化学和其电化学研究进展
  • 1.2 含硒氨基酸与铜分族中的Au(Ⅲ)、Cu(Ⅰ)的相互作用
  • 第二章 硒代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的电化学氧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和试剂
  • 2.2.2 电极处理
  • 2.2.3 电化学研究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eC和SeMet的循环伏安行为
  • 2.3.2 酸度对SeC和SeMet氧化过程Ⅰ的影响
  • 2.3.3 连续扫描和间歇扫描对SeC和SeMet氧化过程Ⅰ影响
  • 2.3.4 扫描速度对氧化过程Ⅰ的影响
  • 2.3.5 氧化过程Ⅰ塔菲尔曲线
  • 2.3.6 氧化过程Ⅰ电子转移数n的确定
  • 2.3.7 其它氨基酸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
  • 2.3.8 SeC和SeMet电极反应机理的初探
  • 2.3.9 结论
  • 第三章 含硒氨基酸与Au(Ⅲ)体系的电化学行为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和试剂
  • 3.2.2 电极处理
  • 3.2.3 电化学研究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SeC/SeMet和Au(Ⅲ)体系的循环伏安行为
  • 3.3.2 其他氨基酸和Au(Ⅲ)体系循环伏安行为
  • 3.3.3 SeC/SeMet和Au(Ⅲ)体系动力学过程研究
  • 3.3.4 其他氨基酸和Au(Ⅲ)体系动力学过程
  • 3.3.5 含硒、含硫氨基酸与三氯化金的相互作用机理
  • 3.3.6 结论
  • 第四章 含硒氨基酸与铜离子配合物的光谱、电化学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铜、氨基酸及其配合物的光谱性质
  • 4.3.2 铜—氨基酸配合物组成测定
  • 4.3.3 铜—氨基酸配合物稳定常数测定
  • 4.3.4 Cu(Ⅱ)-SeC的循环伏安行为
  • 4.3.5 Cu(Ⅱ)和SeC电极反应过程
  • 4.3.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掺氮酚醛微球对Au~(3+)的吸附动力学研究[J].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20(02)
    • [2].Au纳米粒子增强丙酮受激拉曼散射研究[J]. 光散射学报 2016(04)
    • [3].某AU型螺旋桨的三维建模及其性能分析[J]. 中国修船 2017(03)
    • [4].壳聚糖促进Au/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合成机理及催化性能[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5].液相外延原位Au掺杂碲镉汞薄膜材料的研究[J]. 激光与红外 2017(07)
    • [6].硫氰酸铵-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水体系浮选分离Au(Ⅲ)的研究[J]. 光谱实验室 2011(01)
    • [7].Au掺杂硅纳米线的稳定性和电子结构[J]. 物理化学学报 2011(07)
    • [8].金属表面自组装成膜的机理研究——苯硫醇在Au(100)表面的吸附[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06)
    • [9].Au~(34+)离子双电子复合过程的理论研究[J]. 物理学报 2016(03)
    • [10].Au离子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的理论研究[J]. 甘肃科技 2015(10)
    • [11].盐酸胍与溴化十六烷基吡啶从碱性氰化液中萃取Au(I)[J]. 过程工程学报 2008(04)
    • [12].异烟酸在Au电极上的紫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13].纳米碳纤维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Au[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8(02)
    • [14].直流磁控溅射Au膜的微观应变研究[J]. 分析测试学报 2009(07)
    • [15].Au纳米颗粒对向列相液晶取向性能的影响[J]. 光电子·激光 2020(02)
    • [16].纳米Au修饰煤基活性炭固载葡萄糖氧化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J]. 现代化工 2020(01)
    • [17].4-氨基-1,2,4-三氮唑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对Au(Ⅲ)的吸附机理[J].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20(01)
    • [18].三聚氰胺与蜜勒胺在Au(111)表面的自组装和氢键识别(英文)[J]. 物理化学学报 2017(02)
    • [19].双核Au配合物发光材料光谱性质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2(01)
    • [20].碱基腺嘌呤与胸腺嘧啶在Au(111)电极上的共吸附[J]. 分析化学 2009(11)
    • [21].氨基二硫代羧酸酯功能化聚氯乙烯树脂的合成及对Au~(3+)的吸附性能[J]. 黄金 2008(08)
    • [22].Au(111)表面甲基联二苯丙硫醇盐单层膜的原子结构[J]. 物理学报 2016(21)
    • [23].Au(Ⅲ)与丙二酸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J].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2(02)
    • [24].燃煤过程中Au的散逸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黔西南为例[J]. 煤炭学报 2010(10)
    • [25].高离化态Au离子光电离过程的理论研究[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11(02)
    • [26].纳米Au在蒙脱石层间的插层组装[J]. 化工新型材料 2011(S2)
    • [27].斑岩型Au矿床的包裹体标志:以黑龙江金厂金矿矿床为例[J]. 岩石学报 2008(09)
    • [28].原子在Au(11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12)
    • [29].通过插入Au薄膜改善绿光OLED器件的发光色纯度[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04)
    • [30].电化学方法制备原子尺度间隙的Au隧道结过程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8(07)

    标签:;  ;  ;  ;  

    含硒氨基酸电化学氧化及其与Au(Ⅲ)、Cu(Ⅱ)的相互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