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当代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农村贫困问题在短期内是无法彻底解决的,而且城乡贫富差距拉大,地域差别日益明显。这些问题的出现必将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人为本”是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的最高理念,农村贫困居民能否彻底摆脱贫困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实现进程。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农村的贫困问题,在扶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将继续把开展农村特困群体的救助工作,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基于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众多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开发式扶贫方式在短期内是不能凑效的,而且成本高,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责,救助式扶贫是非常必要的。农村救助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利,使人民在困难时能够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得到社会的帮助,从而走出困境。但是,农村救助并不是一项施舍的工作,更不是以保障救助者的生存作为终极目标,而是把保障其生存当作是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救助,促进被救助者通过自助摆脱贫困状态,挖掘其潜能,从而融入主流社会。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领域中一系列的救助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贫困问题,救助了一些困难群体的生活,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认识的局限,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并付诸实施,使其真正发挥社会保护的作用。因此,本文选取当代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有所助益。针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以物质救助为主,忽视能力救助这个主要特征,笔者认为目前和今后政府要突出能力救助作用,避免物质救助为主的局限,主张通过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如通过采取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和文化水平等措施来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从长远角度来实现其根本性脱贫。针对我国中央政府对农村社会救助转移支付力度很小,使地方政府负担过重的问题,笔者认为要继续发挥中央政府在农村社会救助中的主导作用,加大中央财政支出力度,对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政府应有区别,实施差别政策。对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应是辅助性的;对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中部地区,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应是递增性的;对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西部地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应重点投入。论文共分为六部分,首先介绍论文的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和新见解,然后介绍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涵义和内容,然后分析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特征,接着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再接着介绍国外农村社会救助经验,最后就如何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明白农村社会救助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下困难更是为了前进与发展,懂得保障贫苦农民的利益就是维护工业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认识到对农民的社会救助不单纯出于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也是对后发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力求尽快提升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因此,本文研究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其意义不仅在于为贫困农民创建一道安全网,保障农民的基本生存权,更深远的意义是冲击社会保障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制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社会走向以公平求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相关理论
  • 1.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文的见解
  • 第2章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
  • 2.1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概念
  • 2.1.1 社会救助制度基本概念
  • 2.1.2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概念
  • 2.2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
  • 2.2.1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形式
  • 2.2.2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相关法律制度
  • 第3章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特征
  • 3.1 农村社会救助是最低层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 3.2 农村社会救助具有普遍性,它覆盖农村地区所有贫困人口
  • 3.3 农村社会救助以政府救助为主,缺乏民间救助
  • 3.4 农村社会救助普遍表现为以物质救助为主,缺乏能力救助
  • 第4章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4.1 救助标准太低,难以满足农村贫困需求
  • 4.2 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很小,使地方政府负担过重
  • 4.3 医疗救助水平低,因病致贫现象突出
  • 第5章 国外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经验
  • 5.1 发达国家社会救助制度比较成熟
  • 5.2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发展迅速
  • 第6章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
  • 6.1 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救助标准
  • 6.2 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减少因病致贫现象
  • 6.3 将政府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有机结合,真正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 6.4 突出能力救助,避免物质救助的局限
  • 6.5 发挥社区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推进农村救助社会化
  • 6.5.1 重视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制度中的作用
  • 6.5.2 提高捐助活动的社会化程度
  • 6.5.3 充分发挥农村小额信贷在农村脱贫中的作用
  • 6.5.4 完善农村社区救助和农村社区服务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社会救助制度的就业效应:一个文献综述[J]. 社会保障研究 2019(06)
    • [2].如何充分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路径[J]. 区域治理 2019(40)
    • [3].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中强制工作措施的法律问题及立法建议[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4].技术革命倒逼社会救助制度创新和变革[J]. 中国民政 2020(07)
    • [5].农村反贫困与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衔接[J]. 理论观察 2020(03)
    • [6].构建迈向新时代的社会救助制度[J]. 党政干部学刊 2020(04)
    • [7].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帮扶困难群众中的专业优势——《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解读[J]. 中国社会工作 2020(25)
    • [8].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成效及完善路径——基于湖北省的调研[J]. 社会科学动态 2020(08)
    • [9].努力把《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学习好贯彻好[J]. 中国民政 2020(16)
    • [10].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民政 2020(16)
    • [1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J]. 中国民政 2020(16)
    • [12].提升社会救助制度现实贴合力 兜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J]. 中国民政 2020(16)
    • [13].新时代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思路[J]. 中国民政 2019(05)
    • [14].构建基层政府多元化社会救助制度——以苏州市G区W街道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 2018(01)
    • [15].发达国家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03)
    • [16].新时期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 行政管理改革 2017(02)
    • [17].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制度探析[J]. 法制博览 2017(03)
    • [18].老年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民政 2017(03)
    • [19].英国照护社会救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 地方财政研究 2017(02)
    • [20].唐代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管理[J]. 社会保障评论 2017(02)
    • [21].联邦德国的老年防贫体系:社会救助制度的动态扩展与增量扩容[J]. 社会保障评论 2017(02)
    • [22].精准扶贫与社会救助制度“协同”观察[J]. 重庆社会科学 2017(05)
    • [23].社会救助制度实现“靶向治理”的建议[J]. 中国国情国力 2017(06)
    • [24].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法治化展望[J].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03)
    • [25].论社会救助制度的公正价值取向[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6].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路向分析——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J]. 北方经贸 2017(07)
    • [27].香港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内地的借鉴[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7)
    • [28].社会救助制度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 当代经济 2017(18)
    • [29].他山之石善借用——瑞典、俄罗斯社会救助制度考察报告[J]. 中国民政 2016(02)
    • [30].澳大利亚社会救助制度考察报告[J]. 中国民政 2016(04)

    标签:;  ;  ;  ;  

    当代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