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机理试验研究

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机理试验研究

论文摘要

生物质是一种可再生、环境友好型能源资源,其利用过程中可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生物质气化技术是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技术,在生物质气化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生物质与煤的共气化技术,并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本文对生物质气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结合已有的煤气化技术基础,开展生物质与煤的共气化技术的研究,通过前期中试试验发现生物质与煤共气化具有下列优点:①煤在料层中既是发热体又是热载体,在流化床中可替代惰性粒子,使流化床运行稳定。②易于建立高温的炭料层。在水蒸汽气化剂的作用下,可加速生物质焦油的热裂解。③可提高燃气的热值和碳的转化率。针对以上试验结果,对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机理进行试验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生物质与煤双组分物料流化床冷态试验研究,利用3种不同生物质物料(玉米芯、木屑和稻壳)分别与流化床炉渣和河砂以不同质量分数配比形成双组分物料,在流化床冷态试验台上对其流化特性作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发现单一生物质不能很好流化,添加少量流化床炉渣和河砂作为惰性粒子可明显改善其流化特性,惰性粒子加入量至少为混合物料质量的20%;以冷态试验数据为基础,由计算单一组分颗粒最小流化速度的Ergun方程,结合试验结果,经理论推导、统计回归,得出针对不同混合物料的双组分颗粒混合最小流化速度的经验公式,其误差基本在10%以内;针对生物质与煤流化床共气化过程中煤与生物质的两种不同成灰因素,开展生物质与煤双组分混合物料的灰熔融性试验和混合灰样的X射线衍射(XRD)试验,试验发现两种配比方式下其不同质量比例混合后的灰的各项熔融特征温度及灰成分组成都介于煤灰与生物质灰各项熔融特征温度和灰成分组成之间。两种配比方式下随着煤灰或煤质量分数的不断加大,混合物料的灰的各项熔融特征温度及灰组成成分含量均逐渐接近煤灰;最后参照传统煤的结渣特性判别准则对煤与生物质双组分混合物料的结渣特性进行模糊综合判别分析。本文的研究工作为今后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技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质资源概述
  • 1.2 能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 1.3 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与现状
  • 1.3.1 生物质能源转化和利用技术
  • 1.3.2 国外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
  • 1.3.3 国内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
  • 1.3.4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方向
  • 1.3.5 江苏大学生物质能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生物质气化基本原理
  • 2.1 生物质的燃烧
  • 2.1.1 生物质的燃烧特性
  • 2.1.2 生物质的燃烧
  • 2.2 气化基本原理
  • 2.3 气化技术分类
  • 2.4 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物质气化设备及生物质与煤流化床共气化
  • 3.1 概述
  • 3.2 固定床气化炉
  • 3.3 流化床气化炉
  • 3.4 气流床气化炉
  • 3.5 固定床与流化床气化炉的比较
  • 3.6 生物质与煤流化床共气化
  • 3.6.1 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炉
  • 3.6.2 生物质流化床水煤气炉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组分物料冷态试验分析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
  • 4.3 试验部分
  • 4.3.1 试验装置
  • 4.3.2 试验原料
  • 4.3.3 试验过程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单组分物料流化特性
  • 4.4.2 双组分物料流化特性
  • 4.4.3 实测最小流化速度
  • 4.4.4 最小流化速度预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组分物料灰特性试验分析
  • 5.1 背景
  • 5.2 试验部分
  • 5.2.1 试验物料
  • 5.2.2 双组分物料灰熔融性试验
  • 5.2.3 X射线衍射(XRD)试验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双组分物料灰熔融特性分析
  • 5.3.2 X射线衍射(XRD)试验分析
  • 5.3.3 双组分物料灰中矿物组成对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 5.3.4 双组分物料结渣特性分析
  • 5.3.5 双组分物料结渣指标的模糊综合评判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学术会议
  • 相关论文文献

    • [1].面向多服务的美国生物质炭科技[J]. 国际学术动态 2019(02)
    • [2].磷石膏和生物质炭联合改良云南红壤的试验研究[J]. 磷肥与复肥 2019(12)
    • [3].制备方法对生物质炭外源磷吸附解吸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9(05)
    • [4].基于乡镇环境下家用生物质取暖炉人性化设计研究[J]. 居舍 2020(01)
    • [5].生物质灰的特性及综合利用[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02)
    • [6].四乙烯五胺改性生物质炭对水中锌(Ⅱ)的吸附性能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20(02)
    • [7].紫球藻生物质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 2020(02)
    • [8].生物质灰理化特性及其应用于土壤改良的研究进展[J]. 能源环境保护 2020(01)
    • [9].生物质油精制中催化剂的应用分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9(22)
    • [10].生物质炭的土壤效应研究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09)
    • [11].生物质炭对土壤改良及农业生态效应响应的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2)
    • [12].农业废弃物生物质炭化技术及其应用进展[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9(04)
    • [13].图说欧洲生物质精炼行业[J]. 中华纸业 2020(05)
    • [14].生物质精炼:欧洲造纸行业发展生物经济的试金石——欧洲制浆造纸行业生物质精炼领域应用专题[J]. 中华纸业 2020(05)
    • [15].欧洲造纸行业向生物质精炼领域转型的影响因素及未来潜力[J]. 中华纸业 2020(05)
    • [16].芬兰和瑞典造纸行业生物质精炼发展情况[J]. 中华纸业 2020(05)
    • [17].德国发展生物质精炼,促进浆纸等传统行业转型:优势、不足与政策选择[J]. 中华纸业 2020(05)
    • [18].生物质复合烧结燃料制备机理分析[J]. 烧结球团 2020(02)
    • [19].炭化工艺对生物质煤焦性能的影响[J]. 煤炭转化 2020(03)
    • [20].生物质炭的固碳减排与合理施用[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4)
    • [21].不同用量生物质炭对小白菜和大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13)
    • [22].生物质炭的特性和应用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 2020(09)
    • [23].生物质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06)
    • [24].生物质炭施用量对旱地酸性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土壤 2020(03)
    • [25].生物质炭改善土壤矿质营养吸收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制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20(10)
    • [26].生物质基材料的制备和循环利用[J]. 绿色包装 2020(07)
    • [27].生物质炭的制备和应用研究[J]. 应用化工 2020(07)
    • [28].典型农业生物质化学特性的比较与分析[J]. 广东蚕业 2020(04)
    • [29].生物质炭化还田作为土壤改良与循环农业的技术途径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14)
    • [30].黑龙江农村深入推进生物质清洁取暖任重道远[J]. 统计与咨询 2020(02)

    标签:;  ;  ;  ;  ;  

    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机理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