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

浅析毛泽东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

论文摘要

民粹主义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国际化的政治现象和政治思潮。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民粹主义出现在世界各地,出现在一些政治家、思想家的言论之中;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民粹主义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又有所差异。因此,对于民粹主义的讨论是一个常谈常新的不老话题。对于中国的民粹主义思潮的讨论大约是从1912年列宁发表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开始的。从国外讨论到国内,已经有90多年了。国内近几十年的研究,一直围绕毛泽东是否有民粹主义思想这样一个大问题展开。1989年,胡绳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论》一文中提出“大体在民主革命时期的1939到1949年,毛泽东不但没有丝毫染上民粹主义的思想,而且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鲜明地坚定地反对民粹主义。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曾染上民粹主义的色彩”。他的观点引起国内一些学者的激烈争论。本文认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受到过民粹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毛泽东并没有成为民粹主义的追求者,也没有成为排斥现代化的保守派,而是保持了冷静的现实主义的态度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理论和实践中摆脱了民粹主义思想的束缚: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不能不受到限制的,而归根到底是要加以改造的;毛泽东也一再强调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由最先进的无产阶级领导,农民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走向社会主义;毛泽东也从来没有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可以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上,而是认为归根到底要以社会化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他也从来没有赞成过个人恐怖活动,而是坚定地认为,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必须走群众路线。总之,可以说毛泽东终其一生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民粹主义者,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坚持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实践的态度对待面临的一切问题,实现了对民粹主义的超越。目前,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矛盾复杂。三农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社会不可避免的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无序。在这种无序的状况下,人们很容易对社会民主以及财富的分配结果产生不满心理,这种不满心理就容易导致民粹主义的滋生,从而破坏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因此在当前重提民粹主义、警惕民粹主义滋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希望通过毛泽东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的分析,为我国特别是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俄国民粹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它的评价
  • 一、俄国民粹主义的由来及主要理论观点
  • (一) 俄国民粹主义的由来
  • (二) 俄国民粹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评价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民粹主义理论的评价
  • (二) 列宁对民粹主义理论的辩证认识
  • 第二章 俄国民粹主义思潮在近现代中国的流行
  • 一、俄国民粹主义思潮在近现代中国流行的原因
  • (一) 民粹主义思潮在近现代中国流行的经济原因
  • (二) 民粹主义思潮在近现代中国流行的政治原因
  • (三) 民粹主义思潮在近现代中国流行的思想原因
  • 二、俄国民粹主义思潮在近现代中国流行的主要方式及影响
  • (一) 俄国民粹主义思潮在近现代中国流行的主要方式
  • (二) 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在近现代中国流行所产生的影响
  • 第三章 毛泽东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
  • 一、毛泽东思想与俄国民粹主义思想的差别
  • (一) 二者产生时代背景不同
  • (二) 二者的社会历史观不同
  • (三) 二者的理想目标不同
  • 二、毛泽东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
  • (一) 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的超越
  • (二) 毛泽东在发展资本主义问题上的超越
  • (三) 毛泽东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的超越
  • (四) 毛泽东在历史主体问题上的超越
  • 第四章 毛泽东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的现实意义
  • 一、有利于正确的解决“三农”问题
  • 二、有利于正确的认识资本主义
  • 三、有利于防范平均主义的滋生
  • 四、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 五、有利于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浅析毛泽东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