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与语文教学

地方文化与语文教学

陈颢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0

摘要:将地方文化适当地融入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学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对语文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可巧用地方文化的本土性,让地方文化资源走进校本教材;可巧用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完成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要求;可用导入、讨论等方法巧用地方文化,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巧用地方文化,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地方文化;语文教学

一、地方文化与语文教学

文化一词的英文culture与cultivation都源自于拉丁文中的词根cultura,有耕耘与栽种的意思,因此文化在源头上被认为是人类劳作的结果。随着人类活动日益分化、复杂化,文化具有了相当普遍、复杂与丰富的内涵。概括地说,文化即人化,“文化的核心是一个组织中人们的价值判断,但它不是人们‘说的’价值判断,而是人们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行为中体现的价值判断才是真实可靠的。”文化是人类群体在实践活动中积淀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体系,不同于具体物质、制度本身的中立,体现了群体和个人的选择倾向。不同的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境遇差别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如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江浙文化等。地方文化是某一个地方所特有的风土人情、民间文艺等,内容丰富,具有亲切感,具有独特的人文性。地方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如一曲曲清新明丽的田园交响乐,土色土香,淳朴动人,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情美。

语文天生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文化的内容,语文将无所适从。文学是生活的关照,离开了生活的体验,文学将成为镂空的贝壳。语文课不单单是教给学生必需的语言常识,更应当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最好渠道,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出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文化人。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需要有人文色彩较浓的教材,现行课标和语文教材正凸显了这一点。但中国毕竟地域宽广,文化样式精彩纷呈,作为通用教材只能在典型中选材,以优势文化和大众文化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去整合教学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中,适度渗透相关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使知识得到迁移,心灵找到归宿,使文化体验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并开花结果。

二、地方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1.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必需的感悟力

地方文化源自身边,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是一个地方的人的情感之根,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性土壤,是学习者容易接近的现实情境,具有很强的可感性。学生们可目视之,耳闻之,心触之。如果能结合地方文化的核心要素,引导学生走进它们,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带向更深远、更广阔的文化空间。

2.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地方文化具有五种语文教育特性:地域性、人文性、工具性、丰富性、动态性。与此相对应的,地方文化主要有六种语文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语文德育功能、语文美育功能、语文课程建设功能、语文体察学习功能、语文探究学习功能。充分利用这些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

高考作文鼓励创新,需要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我们有些同学在写作时眼睛只放在诸如教科书和作文选上经常出现的中外名人身上,有一种说法是每年高考时屈原、杜甫、项羽、司马迁等人就出来与我们相会了。确实,我们学生的作文材料缺少个性和创新性。如果我们关注身边的地方文化,会发现这里有个丰富的材料宝库。

3.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开展,加强语文课程的人文熏陶

“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学生在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情境当中展开,需要依托各种形式的语文资源,而地方文化中语文课程资源正好可以为这种实践提供最现实、也最能为学生感同身受的材料和经验。即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例如每逢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细心探究起来,几乎每一件事都包涵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都蕴藏着我们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要让学生运用这些地方文化,就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和他人的力量广泛积累,深入研究。并用现代的思想对传统的地方文化内容加以重新审视,古为今用,继承传承又着眼于未来,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

4.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兴趣源自于主体的需要、已有的经验和好奇心。享有“中华第一瀑”之盛誉的黄果树,“地球上最美丽的疤痕”的马岭河大峡谷,“梵天净土”的梵净山……这些美丽的人文自然景物,亘古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风俗民情曾引无数文人骚客泼墨填词、意气风发,将这些资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加以教学上的改造,能够极大地激起学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资源开发利用时,让亲自经历资源开发的过程,主动去发现、探究问题,也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引起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地方文化应用于语文教学的策略

如何渗透地方文化,让学生的文化心理找到生息的土壤呢?

1.以课本为主,类比渗透。如讲孔孟之道,可结合地方礼仪习俗;讲边塞诗,可结合当地历史的介绍;讲名人传记可介绍地方名人;讲游记,可介绍地方山川和名胜古迹等等。只要留心,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找到关联点

2.课外延伸。可给学生盘点书目或直接提供资料或开展研究性学习,开掘地方文化资源,突出学校特点,在此基础上可形成“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可设不同的专题,如方言词汇、地方文学、民俗风情、传统节日、山川风物、名胜古迹、地方人物、民间艺术等。这样的编写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的重视、爱护及发扬光大的意识。也可办文化小报开设相关专栏,还可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搜集整理,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尝试从多种类型的地方文化中吸取活的养料,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其探究意识。教师还可以定期进行专题讲座,来规范、引导学生的自学方式、方法以及方向。

3.教师进行研究,能起到表率作用,同时为教学活动储备较丰厚的文化底蕴。也许这一点更为重要。

新课标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地方文化涉及到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可供学生探究的领域很多。引导学生对地方文化进行探究,能让学生进一步体察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探究性学习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勤于思索、勇于探索的精神。地方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教师对地方文化要了解,要做地方文化的通晓者。语文教师要积极查阅资料,调查采访,搜集地方文化资料,边搜集边整理,边归纳分析边研究运用。地方文化具有独特的语文教育功能,只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地去研究探索,就一定能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2]王家政.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3]季苹.学校文化自我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4]廖辉.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课程资源开发.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

标签:;  ;  ;  

地方文化与语文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