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功能理论视角下《红字》中的人物塑造研究

人际功能理论视角下《红字》中的人物塑造研究

论文摘要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他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和浪漫主义小说的一个新时代。他的代表作《红字》自1850年问世以来,就以其含蓄的风格,独特的表现手法,幽微深邃的思想和内涵丰富、匠心独具的人物成为众多文学家和广大读者长盛不衰的话题,尤其是霍桑所塑造的复杂的人物性格打破了当时文学界单一的人物刻画技巧,将清教对人的迫害以及人们追求幸福的矛盾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得该小说被公认为是其文学创作中最杰出的成就,同时也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运用人际功能分析文学作品是文学评论的一个新发展。本研究以人际功能为理论框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霍桑的小说《红字》的人物塑造。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他提出将语言的功能归纳为概念、人际、语篇三大纯理功能。人际功能旨在研究、讨论话轮选择标记及转换模式,人与人的交际模式及其主观判断力,个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言来和其他人建立并保持关系,运用语言来影响他人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评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言学家马丁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并提出了评价系统,主要研究人们对所阐述命题的态度、判断以及评价。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曾运用该理论来分析文本,但仅限于精悍短小的广告语篇、科技语篇以及学术话语的研究,对文学作品文体的研究也仅从概念功能理论角度出发。此外,小说《红字》的研究也大多囿于文学领域。因此,本论文以韩礼德的人际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体现人际意义的语气、情态和评价系统分别对三位主人公的对话进行分析。通过对其中所使用的不同的句子类型、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语以及评价词的频率分布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本论文探讨了人际功能理论体现小说人物性格的方式,研究了具有人际意义的语言特征在小说中产生的文体效果,也为从人际功能角度诠释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研究发现,1)不同的语气类型、言语角色以及语气隐喻的运用可以体现对话中的互动以及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亲疏关系;2)情态系统中对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词的选择则反应了说话者的性格特点;3)由态度、介入和级差组成的评价系统体现了说话者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事物的评价,进而影响到话语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建立和调节。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Diagrams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Subject of the Study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3 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
  • 1.4 Structure of the Study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Studies 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 2.1.1 Studies Abroad
  • 2.1.2 Studies at Home
  • 2.2 An Overview of The Scarlet Letter
  • 2.2.1 An Introduction to Hawthorne and The Scarlet Letter
  • 2.2.2 Studies on The Scarlet Letter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erpersonal Function Based o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 3.2 Martin’s Appraisal Theory
  • 3.3 Realization Forms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 Chapter 4 Application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in The Scarlet Letter
  • 4.1 Mood System in The Scarlet Letter
  • 4.1.1 Mood System
  • 4.1.1.1 Speech Functions
  • 4.1.1.2 Mood Elements
  • 4.1.1.3 Metaphors of Mood
  • 4.1.2 Application of Mood System in The Scarlet Letter
  • 4.2 Modality System in The Scarlet Letter
  • 4.2.1 Modality System
  • 4.2.1.1 Types of Modality
  • 4.2.1.2 Values and Realization Forms of Modality
  • 4.2.1.3 Orientation of Modality
  • 4.2.2 Application of Modality System in The Scarlet Letter
  • 4.3 Appraisal System in The Scarlet Letter
  • 4.3.1 Appraisal System
  • 4.3.1.1 Attitude
  • 4.3.1.2 Engagement
  • 4.3.1.3 Graduation
  • 4.3.2 Application of Appraisal System in The Scarlet Letter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字》解读[J]. 现代交际 2017(21)
    • [2].刍议《红字》里丁梅斯代尔的文学价值[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7)
    • [3].猩红的A字贞洁的牌坊——霍桑与《红字》的关系[J]. 绥化学院学报 2017(08)
    • [4].《红字》的叙事魅力与意义解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9)
    • [5].浅析《红字》中的人性孤独[J]. 农家参谋 2017(16)
    • [6].再议《红字》原型[J]. 青年文学家 2019(35)
    • [7].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红字》?[J].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2018(02)
    • [8].荒野中的精灵与女巫——《红字》中神秘意象的探析[J]. 文教资料 2016(28)
    • [9].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穿行——品析纳撒尼尔·霍桑小说《红字》中的叙事顺序[J]. 文教资料 2012(17)
    • [10].《红字》中的镜子意象及其叙事意蕴探微[J]. 长江丛刊 2016(32)
    • [11].对霍桑《红字》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J]. 山海经 2016(11)
    • [12].目的论视角下《红字》翻译策略[J]. 明日风尚 2016(23)
    • [13].《红字》的女性主义解读[J]. 商业故事 2016(25)
    • [14].从名称和颜色解读《红字》中的象征意义[J]. 知音励志 2017(01)
    • [15].浅谈霍桑《红字》中的女性主义[J]. 牡丹 2016(22)
    • [16].浅析《红字》中体现的女性意识[J]. 中华少年 2017(08)
    • [17].《红字》与《祝福》的简单对比分析[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7(03)
    • [18].《红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解读[J]. 中国文艺家 2017(06)
    • [19].浅谈《红字》中红色“A”的象征意义[J]. 青年文学家 2017(21)
    • [20].中西“红”色寓意研究——以《红高粱》和《红字》为例[J]. 青年文学家 2017(15)
    • [21].反讽在小说《红字》中的运用[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3)
    • [22].《红字》象征手法的运用探讨[J]. 中国文艺家 2017(03)
    • [23].从象征性的角度解读《红字》中的“A”及主人公名字[J]. 牡丹 2017(23)
    • [24].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红字》[J]. 北方文学 2017(21)
    • [25].小说《红字》中的象征手法及运用[J]. 芒种 2017(06)
    • [26].从象征角度看《红字》[J]. 北方文学 2017(21)
    • [27].霍桑《红字》的人物救赎与艺术特色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17(26)
    • [28].故事内外:电影《红字》的女性主义解读[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9)
    • [29].《红字》象征手法的运用探讨[J]. 中国文艺家 2017(04)
    • [30].《红字》译介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性[J]. 芒种 2015(24)

    标签:;  ;  ;  ;  ;  

    人际功能理论视角下《红字》中的人物塑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