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北方浅山地区的太阳能蓄热技术的研究

适于北方浅山地区的太阳能蓄热技术的研究

论文摘要

太阳能是一种分布广泛、可再生的绿色新能源。但太阳能在利用中,其辐射受到昼夜、季节以及阴晴雨雪等天气因素的影响。太阳能的光热利用进行冬季采暖,最突出的问题是昼热夜用问题。因此,太阳能应用于采暖的技术研究中,一方面集热技术的研究很重要,同样蓄热技术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传输热能的介质大多采用水或空气。在北方浅山地区,空气以传递直接、设备简易、维护方便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基于以上因素,论文对适用于北方浅山地区太阳能蓄热技术进行研究。论文选定几种适于北方浅山地区太阳能蓄热的材料,对其蓄热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集热蓄热装置,对此装置的蓄热、放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首先,论文对相变蓄热材料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石蜡蓄热球的数学模型,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得到蓄热球的温度场分布和相界面随时间变化的移动规律。利用FLUENT软件对蓄热球的相变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比较两种数值计算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数学模型可靠以及数值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对蓄热球蓄热理论研究中,主要研究了蓄热球直径和外壁温度变化对熔化/凝固时间的影响,以及蓄热放热特性。其次,在集热蓄热装置中,对多种蓄热材料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组合得到16种试验方案,利用FLUENT软件对每个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以集热蓄热装置的蓄热效率为实验指标,通过正交实验表计算和分析,得出集热蓄热装置最优设计方案,即入口流速为1.6m/s,玻璃盖板为中空高透玻璃,入口空气温度为263.15K,蓄热体为相变材料,空气间层厚度为80mm,蓄热材料厚度为80mm,太阳辐射强度为592.2W/m~2(12时)。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得出的结果,搭建试验台进行全天实测实验。对集热蓄热装置的结构和热特性包括集热板、空气间层自然和强迫对流、不同蓄热材料等进行相关测试。实验结果验证了空气间层厚度选择70mm~90mm为宜;在静态条件下,集热蓄热装置的平均集热效率为64%,而无蓄热材料其平均集热效率为24%;在动态条件下,集热蓄热装置集热效率在38%~56%范围,波动幅度较小;而无蓄热材料其集热效率在30%~61%范围,波动幅度较大;此外,集热蓄热装置蓄热效率为21%~25%,并对前期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能源现状
  • 1.1.2 我国能源现状
  • 1.1.3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
  • 1.2 研究现状
  • 1.2.1 蓄热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应用
  • 1.2.2 北方农村太阳能利用的集热蓄热研究与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内封装石蜡的蓄热球传热理论研究
  • 2.1 蓄热技术的简介
  • 2.2 相变传热的基本理论
  • 2.2.1 相变传热现象的基本特征
  • 2.2.2 相变界面上的边界条件
  • 2.2.3 相变传热模型
  • 2.3 蓄热球的非稳态传热数值编程模拟分析
  • 2.3.1 假设条件
  • 2.3.2 建立相变传热过程的基本方程
  • 2.3.3 建立离散方程
  • 2.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蓄热球内熔化和凝固过程传热特性研究
  • 3.1 物理模型
  • 3.2 数学模型
  • 3.2.1 考虑液相自然对流影响的数学描述
  • 3.2.2 忽略液相自然对流影响的数学描述
  • 3.2.3 简要概述 Solidification/Melting 模型中液相率β
  • 3.3 数值模拟前处理及模拟参数设置
  • 3.3.1 网格划分
  • 3.3.2 参数设置
  • 3.3.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3.3.4 球内温度场变化和相界面移动规律
  • 3.3.5 蓄热球结构和外界条件变化对其相变过程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阳能空气集热蓄热装置影响因素的研究
  • 4.1 正交试验设计
  • 4.1.1 正交试验设计概述
  • 4.1.2 因素和水平的确定
  • 4.1.3 正交表的建立
  • 4.2 太阳能空气集热蓄热装置数值模拟
  • 4.2.1 物理模型
  • 4.2.2 数学模型
  • 4.2.3 FLUENT 模拟软件中基本设置
  • 4.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4.1 因素和水平分组
  • 4.4.2 数据计算
  • 4.4.3 因素影响分析
  • 4.4.4 参数选优
  • 4.4.5 最优方案得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太阳能空气集热蓄热装置的热性能实验研究
  • 5.1 总体结构设计
  • 5.2 实验系统工作原理
  • 5.3 热电偶的制作和标定
  • 5.4 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蓄热系统热性能研究
  • 5.4.1 两种材料温度变化比较
  • 5.4.2 两种集热器集热对比试验
  • 5.5 实验热性能测试
  • 5.5.1 静态实验热性能测试
  • 5.5.2 动态实验热特性测试
  • 5.6 不同情况下集热蓄热器的热效率
  • 5.6.1 静态下集热-蓄热器与普通集热器的热效率比较
  • 5.6.2 动态下集热-蓄热器与普通集热器的热效率比较
  • 5.7 两种蓄热材料的对比
  • 5.8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结论
  • 2 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山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简析[J]. 青海统计 2010(05)
    • [2].半浅山地区渠道管理存在的问题[J]. 市场观察 2020(09)
    • [3].浅山地区白榆秋季造林试验[J]. 中国林副特产 2010(02)
    • [4].浅山地区大白菜应用硫酸钾镁肥肥效试验研究初报[J]. 青海农林科技 2014(02)
    • [5].民和县干旱浅山地区甘蒙锦鸡儿造林试验[J]. 绿色科技 2014(08)
    • [6].大通县浅山地区麦凹胫跳甲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 青海农林科技 2008(04)
    • [7].浅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及造林技术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30)
    • [8].东山又闻洋芋香[J]. 中国土族 2008(04)
    • [9].儿时的端午[J]. 群文天地 2011(11)
    • [10].浅山地区马铃薯双膜集雨栽培技术[J]. 农家参谋 2018(17)
    • [11].利木赞牛改良民和县浅山地区黄牛的研究[J]. 中国牛业科学 2009(05)
    • [12].青海省扎实抓好备耕春播生产[J]. 青海农牧业 2016(01)
    • [13].青海东部黄土丘陵浅山地区反季节造林技术要点[J]. 农技服务 2018(04)
    • [14].湟中县浅山地区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J]. 农业科技通讯 2015(05)
    • [15].浅山地区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09(12)
    • [16].互助县浅山地区春小麦品种适应性筛选试验[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07)
    • [17].浅山地区雨水利用与排放方案设计[J]. 市政技术 2015(04)
    • [18].柽柳秋季扦插造林的试验[J]. 北京农业 2013(24)
    • [19].民和地区柽柳秋季扦插造林的试验[J]. 青海农林科技 2014(02)
    • [20].干旱浅山地区窖藏苗木多季造林[J]. 中国林业 2008(14)
    • [21].互助中位山旱地甘蒙锦鸡生长调查[J]. 青海农林科技 2009(03)
    • [22].全国[J]. 新农业 2020(04)
    • [23].北京市五彩浅山地区小兽及体表寄生虫种群生态调查与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06)
    • [24].天水市中药材党参的管理与种苗储藏技术探讨[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32)
    • [25].浅谈浅山地区高产马铃薯栽培模式及主要病虫害防治对策[J]. 陕西农业科学 2011(06)
    • [26].“小松鼠”丛林捕虫[J]. 绿化与生活 2018(09)
    • [27].青海浅山地区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春小麦出苗的影响[J]. 青海农林科技 2009(03)
    • [28].大青山 迷彩四季[J]. 旅游 2014(02)
    • [29].2013年湟中县浅山地区油菜新品种展示试验[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11)
    • [30].高寒区域夏秋季食用菌不同地域生产模式分析[J]. 中国食用菌 2011(02)

    标签:;  ;  ;  ;  ;  

    适于北方浅山地区的太阳能蓄热技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