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状况及趋势分析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状况及趋势分析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就业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双重转轨时期,一大批下岗和失业人员被转移出来,再加上数以亿计亟需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每年新增的劳动力,总体就业矛盾凸显。这些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不仅使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能否解决好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有关学者在研究了海洋产业就业特征后形成了一条共识,即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一条解决就业问题的可行且有效的途径。为此,本文针对我国海洋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进行分析,并对海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能为发展海洋产业,促进就业增长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海洋产业发展及其就业理论进行了总结和评述,论述了我国海洋产业的就业现状和优势,接下从就业理论和海洋产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选取了人口规模、海洋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海洋产业结构、制度政策和收入水平这几个因素,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沿海十一个省市海洋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进行实证研究。为得到理想的效果,本文选取了我国11个沿海省、市作为研究个体,样本区间定为1995年至2006年共12组年度数据。为了减小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对沿海各个省市海洋产业就业人数、人口规模和人均海洋产业产值取了对数。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规模、海洋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海洋产业结构和收入水平这几个因素对我国沿海各个省市海洋产业就业水平都有较为显著的解释意义,但同时也能看出这些因素对于不同地区的影响是显著不同的。其中,城市化水平和海洋产业结构对我国沿海各个省市的海洋产业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这说明提高沿海各个省市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改善海洋产业结构能够很大程度的促进我国海洋产业就业水平的提高。人口规模虽然从实证结果看对我国沿海各个省市海洋产业就业水平的影响较大,但我们不能采用增加人口这种方式来促进海洋产业就业增长,因为人口的增加虽然可以增大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但不利于人均收入的增加,还将产生许多社会问题。人均海洋产业产值和人均收入从回归结果上看对我国海洋就业水平的影响也非常显著,说明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提高沿海地区收入水平对于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改善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最后本文利用影响因素模型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了我国海洋产业的就业人数将持续快速增长的结论。鉴于以上实证分析,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希望能对促进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所启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本文写作背景、目的及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国外就业理论综述
  • 0.2.2 国内理论界对我国就业问题的研究
  • 0.2.3 海洋产业就业理论的研究现状
  • 0.3 本文的结构与内容
  • 0.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0.4.1 本文的创新
  • 0.4.2 不足与展望
  • 1 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的现状分析
  • 1.1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1.1.1 我国海洋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 1.1.2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1.2 我国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关系
  • 1.3 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现状分析
  • 1.3.1 我国海洋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分析
  • 1.3.2 我国海洋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 1.3.3 我国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分析
  • 1.4 海洋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分析
  • 1.4.1 海洋产业与我国社会发展
  • 1.4.2 海洋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 1.4.3 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发展速度的比较
  • 1.4.4 海洋产业中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 1.4.5 海洋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分析
  • 2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海洋产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 2.1 面板数据模型介绍
  • 2.1.1 面板数据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
  • 2.1.2 面板数据模型的类型
  • 2.1.3 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设定
  • 2.2 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2.2.1 海洋产业增长水平
  • 2.2.2 人口规模
  • 2.2.3 城市化
  • 2.2.4 产业结构
  • 2.2.5 体制或制度政策
  • 2.2.6 技术进步
  • 2.2.7 收入水平
  • 2.2.8 地区差异
  • 2.3 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 2.3.1 指标选取和模型的构建
  • 2.3.2 模型设定形式的检验
  • 2.3.3 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 2.3.4 模型的估计
  • 2.3.5 对结果的分析评价
  • 3 我国海洋产业未来吸纳劳动力的水平预测
  • 3.1 预测模型的构建
  • 3.1.1 变量的选择和模型的设定
  • 3.1.2 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 3.2 预测模型的参数估计和统计检验
  • 3.3 预测结果的计算和分析
  • 4 提高我国海洋经济就业水平的对策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海洋产业集聚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基于中国沿海11省市数据的检验[J]. 科技与管理 2020(01)
    • [2].双重政府博弈下的大国海洋产业集聚: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3].我国海洋产业用海空间资源使用现状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20(05)
    • [4].金融支持海洋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浙江金融 2019(04)
    • [5].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洋产业竞争力测度与经济效应评价[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6].亚太国家海洋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J]. 世界农业 2018(02)
    • [7].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的思考[J]. 广西经济 2016(11)
    • [8].大连市海洋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 乡村科技 2017(23)
    • [9].大连市海洋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J]. 乡村科技 2017(21)
    • [10].基于熵值法的福建海洋产业集聚水平综合评价[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5(06)
    • [11].基于综合测度的辽宁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6(01)
    • [12].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耦合关系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3].中国海洋产业上市公司行业发展状况及特点研究[J]. 中国渔业经济 2015(06)
    • [14].产业、模式与空间——新型海洋产业园规划探索[J]. 上海城市规划 2016(04)
    • [15].海洋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一个分析框架及实证检验[J]. 中国渔业经济 2016(04)
    • [16].福建海洋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12)
    • [17].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产业结构演化的视角[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8].中国海洋产业增长极选择研究[J]. 海洋经济 2018(06)
    • [19].港产城融合发展视域下连云港市推进海洋产业强市战略研究[J]. 当代经济 2017(36)
    • [20].创新驱动与海洋产业集聚的协同发展研究——基于中国沿海省市的灰色关联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18(02)
    • [21].中国海洋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02)
    • [22].船舶海洋产业发展和标准化专题论坛召开[J]. 品牌与标准化 2017(07)
    • [23].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03)
    • [24].上海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基于波士顿矩阵及熵值法[J]. 中国渔业经济 2015(03)
    • [25].江苏省科技发展政策对海洋产业企业创新的影响分析[J]. 中国海洋经济 2018(02)
    • [26].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中国(海南)国际海洋产业博览会方案的通知[J]. 海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3(11)
    • [27].我国的海洋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28].江苏海洋产业价值链的灰色关联分析[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05)
    • [29].浙江省海洋产业升级进程与方向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05)
    • [30].上海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结构优化——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02)

    标签:;  ;  ;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状况及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