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护士;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措施

职业危害是近年来护理管理界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不经意地暴露于病原菌及医源性污染的威胁之下,随着医学的发展及多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增加了血液暴露引起的血源感染机会,护士的职业防护就更加重要。本文针对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简要的介绍分析,汇报如下。

1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因素

主要是接触传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或针刺伤后造成生物性传染,如乙肝、丙肝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据研究报告,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脑脊液、滑膜液、含有血液的唾液。含病毒低的体液为:尿液、粪便、汗液、泪液、母乳。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机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1%,若暴露于含HBV的血液或体液的感染率为6%~30%。若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无防护措施,则易由体液污染导致疾病的发生。

1.2机械因素

主要为针刺伤、锐器伤、破损的玻璃器械伤等。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刺伤后,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被接种到受伤者体内。有研究证实,有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针刺伤后可能发生致命的感染有艾滋病病毒和乙肝病毒。

1.3化学因素

1.3.1化学消毒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接触各类化学消毒液时也会损害护士的身体健康,轻者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消毒液如甲醛、乙醇、84液等,渍在皮肤、眼睛、呼吸道黏膜,可引起皮肤过敏及平滑肌痉挛。

1.3.2细胞毒性药物:药物品种较多,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将会给医院的环境及护士的自身健康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长期接触此类药物的护士,既有可能受到毒性气体的损害,致使机体抵抗力降低,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险。

1.4物理因素

随着高科技仪器在诊断治疗中的使用,电离辐射损伤日益增多。蓄积后可致白细胞减少,放射病致癌、致畸等。如用激光治疗时,激光束偏移可引起正常的皮肤灼伤。据报道,冠心病监护室人员(CCU)工作人员,由于插漂浮导管或安装临时起搏器,常暴露于小剂量的放射环境中,应引起警惕。

1.5运动因素

护士每天工作在不停的职业性超负荷运动中。如给卧床病人翻身或搬运时,姿势不当或病人体重超标,则引起护理人员腰扭伤或腰椎间盘的损伤。据意大利一项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护士站立时间过长,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要高于其他人群。

1.6行为及言语因素

部分病人对护士工作中不周之处,用不堪入耳的语言伤害护理人员,甚至一些病人自己病情有变化或心情不好,将气撒在护士身上,言语和行为会伤害到护士的身心健康。

2护士职业危害预防措施

2.1重视洗手

刷手可发生微创,使细菌易侵入机体。除接触污染病人或配合手术时使用刷子外,洗手尽量用清水冲洗。为特殊污染病人做治疗护理前,戴好一次性手套,每接触一个传染病人应更换一付手套。既可保护自己同时也预防了院内感染发生。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后,用消毒液毛巾擦手。避免手直接接触疑有污染病人的体液、排泄物等。工作时间不戴首饰,尤其是戒指,易隐藏细菌,是疾病污染的媒介。

2.2熟练掌握锐器操作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安全注射的原则,即对病人无害,对护理人员无危险,对环境无污染。调查显示,大多数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之所以被锐器刺伤,其中对锐器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熟练为主要原因。因此,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增强责任心及注意力,并不断学习,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流程及回收处置,以避免受伤。

2.3规范使用消毒剂

护士要学习并掌握各类化疗药物及消毒剂的分类、使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接触此类药物要注意戴口罩、手套、眼罩等。对于不小心滴在皮肤上的化学物质,要进行及时冲洗,并予以处理。

2.4合理处置污物

护士要做好自身防护,处理废弃物、污物时要注意戴手套,有污染马上使用肥皂水、清水进行冲洗。合理处置污物及废弃物,避免发生感染。

3结束语

职业防护是一门新兴又迅速发展的专业,涉及学科较多,其中预防感染知识和防护措施是重要内容。为了避免上述职业危害因素所引起的风险,应不断加强护士的自身素质,强化护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提高其防范意识,规范护理操作流程,重视洗手,熟练掌握锐器的操作,规范使用消毒剂,合理处置污物等,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保证自身的安全健康。

参考文献:

[1]王秀芬.护理工作中安全护理与自我防范措施[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1):628-629.

[2]朱洪霞.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医药前沿,2016,6(11):240-241.

[3]孙军平.护理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J].医药前沿,2015,5(32):354-355.

[4]吴维焦,楼群儿.感染性疾病科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4).

[5]于梅菊,姜文华.护理工作中常见不安全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5):3064.

标签:;  ;  ;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