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精细定位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精细定位

论文摘要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大豆病毒病害,地域分布广泛,在我国大豆产区均有出现,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大豆花叶病毒病一旦发生,没有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生产实践证明,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病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而寻找优异的抗大豆花叶病毒的抗病基因及抗源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在划分的全国21个SMV株系中,SC6和SC17分别是我国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北方春大豆地区的流行株系,本研究针对这两个流行株系,对新育成的大豆品种进行抗性鉴定以获得新育成大豆品种抗性现状的相关信息,筛选优异抗源;对其中一些优异的抗源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并精细定位抗性基因,为抗大豆花叶病毒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对新发现的抗病基因与之前已鉴定的抗病基因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新基因在育种中的可用性,进一步扩大抗病基因库;研究抗病育种中常见坏死症状的遗传方式以及坏死基因和抗病基因、坏死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抗源筛选本研究对新育成的参加2009-2010年国家和部分省市大豆区试的279个大豆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中豆35,Q0926等19个品种对SC6和SC17均表现为抗侵染,占总数的6.81%。在279个大豆品种中,对SC6表现为抗扩展的有52个,占总数的18.64%,对SC17表现为抗扩展的有50个,占总数的17.92%。以上这些品种不仅可以直接用作生产,也可以用作抗SMV育种的种质资源。在这些参试品种中,对SC6抗性较好(高抗和抗病)的品种达到73个,占总数的26.16%;对SC17抗性较好的有75个,占总数的26.88%,其余为中间型,中感和中抗的材料较多,占主要部分。研究还表明,来自北方的材料相对抗性较好,如辽、晋、冀等省份平均病情指数都在30以下,而闽、苏、皖等省份的平均病情指数都在30以上。2.抗性遗传分析、精细定位及抗病基因评价利用上述筛选出的高抗品种配置杂交组合,研究了各抗性材料对SC6、SC17的抗性遗传规律以及不同抗性材料中抗病基因间的等位关系。F1、F2、F2:3分析结果表明:Q0926、豆冠1号、科9302、齐黄22对SC6的抗性以及中豆35、冀豆18、科9302和晋豆19对SC17的抗性都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齐黄1号和广吉所携带的对SC6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者是紧密连锁的;科丰1号与广吉所携带的对SC6的抗病基因以及中作045323和科9302所携带的对SC17的抗病基因处于不同的位点上,且独立遗传。利用新开发的SSR标记将Q0926对SC6的抗病基因RsC6定位在BARCSOYSSR020617和BARCSOYSSR02062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775cM和0.519cM;将中豆35对SC17的抗病基因RSC17定位在BARCSOYSSR020622和BARCSOYSSR02062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64cM和0.262cM。用SC3等十个株系和分离物对中豆35,Q0926两份种质资源进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Q0926相较于传统的广谱抗源科丰1号、齐黄1号及美国抗源P196983具有更广的抗谱,可抗全部十个株系和分离物,且整体农艺性状较好;中豆35仅对其中3个株系和分离物表现为轻花叶,而对其余株系和分离物表现为高抗。因此这两个品种可直接用于生产或作为抗病种质资源进行储备。3.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坏死症状的遗传研究将P196983、大白麻、晋大74接种SC6后分别在25/28℃和32/35℃的温度条件进行培养。结果表明温度与坏死症状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低温25/28℃的条件更容易诱导坏死症状的表达。晋大74中的坏死症状在25/28℃时能完全表达。利用晋大74(N)×南农1138-2(S)等四个组合接种SC6后对F2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坏死症状可完全表现的情况下,后代分离比例呈现3(N+MN):1(M+R),F1全部坏死,所以坏死症状可能是由单显性基因控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大豆花叶病毒概述
  • 1.1 大豆花叶病毒的特征与传播
  • 1.2 大豆花叶病毒基因组及功能分化
  • 1.3 SMV的症状及危害
  • 1.4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源筛选
  • 2 大豆抗花叶病毒病遗传研究
  • 2.1 成株抗性遗传研究
  • 2.1.1 大豆对SMV抗侵染遗传
  • 2.1.2 大豆对SMV抗扩展遗传
  • 2.2 症状反应的遗传研究
  • 3 大豆对SMV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研究
  • 3.1 植物DNA分子标记技术
  • 3.1.1 基于DNA-DNA分子杂交的标记
  • 3.1.2 基于PCR的分子标记
  • 3.1.3 基于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和PCR结合的分子标记
  • 3.1.4 基于单核甘酸多态SNP的分子标记
  • 3.2 大豆对SMV的抗性(抗侵染)基因定位及其分子标记
  • 4 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总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源筛选的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供试大豆品种
  • 2.2 病毒株系
  • 3 实验方法
  • 3.1 病毒的繁殖及供试大豆品种的接种鉴定
  • 3.2 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 4 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大豆对SMV株系SC6和SC17的抗性遗传与基因定位
  • 1 引言
  • 2 试验材料
  • 2.1 供试品种
  • 2.2 病毒株系
  • 3 试验方法
  • 3.1 抗源筛选
  • 3.2 田间试验
  • 3.3 网室接种
  • 3.4 抗性遗传分析
  • 3.5 抗性基因定位
  • 3.5.1 DNA的提取
  • 3.5.2 提取叶片DNA涉及的试剂及配方
  • 3.5.3 模板DNA浓度检测
  • 3.5.4 引物
  • 3.5.5 PCR扩增
  • 3.5.6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3.5.7 试验过程中涉及的主要试验仪器
  • 3.5.8 连锁分析与连锁图绘制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抗源筛选
  • 4.2 大豆对广分布株系SC6和SC17的抗性遗传分析
  • 4.2.1 大豆对SC6的抗性遗传和等位性分析
  • 4.2.2 大豆对SC17的抗性遗传和等位性分析
  • 4.3 大豆对SC6和SC17的精细定位
  • 4.3.1 多态性引物筛选
  • 2极端感病群体进行抗病基因初定位'>4.3.2 F2极端感病群体进行抗病基因初定位
  • 4.3.3 大豆对SC6抗性基因的定位
  • 4.3.4 大豆对SC17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
  • 4.3.5 抗病基因间的对比评价
  • 4.4 讨论
  • 第四章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坏死症状的遗传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温度对SMV坏死反应的影响
  • 3.2 坏死反应的遗传方式
  • 3.3 坏死基因与抗性基因的关系
  • 4 讨论与分析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1 对SMV株系SC6和SC17的抗源筛选
  • 2 大豆对SMV株系SC6和SC17抗性的遗传分析以及精细定位
  • 2.1 抗性遗传分析
  • 2.1.1 SC6的抗性遗传分析
  • 2.1.2 SC17的抗性遗传分析
  • 2.2 抗病基因精细定位
  • 2.2.1 SC6和SC17抗病基因的精细定位及抗病基因评价
  • 3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坏死症状的遗传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大豆密植技术[J]. 种子科技 2019(15)
    • [2].山西大豆救灾品种筛选与研究[J]. 种子科技 2019(12)
    • [3].河南省大豆种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 种业导刊 2019(10)
    • [4].浅析大豆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J]. 现代农业研究 2019(11)
    • [5].大豆中内生菌的研究及意义[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06)
    • [6].密植是挖掘大豆产量潜力的重要栽培途径[J]. 土壤与作物 2019(04)
    • [7].萌发对不同品种大豆胚芽品质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9(11)
    • [8].高粱-大豆复合种植模式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J]. 大豆科技 2019(05)
    • [9].简析中美大豆生产与贸易问题[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0)
    • [10].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对我国大豆行业影响及应对策略[J]. 对外经贸 2019(11)
    • [11].过氧化氢对大豆浓缩磷脂色泽的影响[J]. 粮食与油脂 2020(01)
    • [12].过滤介质对大豆浓缩磷脂透明度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 2020(01)
    • [13].大豆分离蛋白在熏煮香肠加工中的应用[J]. 肉类工业 2019(12)
    • [14].基于大豆分离蛋白的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24)
    • [15].大豆7S、11S蛋白的结构与热致凝胶特性的分析[J]. 食品科学 2020(02)
    • [16].大豆原料对分离蛋白加工及功能特性的影响[J]. 大豆科技 2019(06)
    • [17].浅谈大豆病虫害防治[J]. 种子科技 2019(17)
    • [18].庆东农科有机无机掺混大豆专用肥应用试验[J]. 现代化农业 2020(01)
    • [19].灌云大豆-豆丹高效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农业科技通讯 2020(01)
    • [20].我国大豆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9(12)
    • [21].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2)
    • [22].吉林省大豆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2)
    • [23].东北地区大豆振兴的思考:基于成本收益视角[J]. 价格月刊 2020(01)
    • [24].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物对冰淇淋品质的影响[J]. 中国粮油学报 2020(01)
    • [25].索氏抽提法测美国大豆粗脂肪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食品 2019(24)
    • [26].探究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 新农业 2020(01)
    • [27].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高粱(玉米)-大豆轮作的产量与效益分析[J]. 中国种业 2020(02)
    • [28].国际贸易环境与我国大豆采供形势分析[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12)
    • [29].大豆价格将继续上涨[J]. 农村百事通 2020(03)
    • [30].北方大豆的栽培管理与应用[J]. 饲料博览 2019(12)

    标签:;  ;  ;  ;  ;  ;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精细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