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研究

我国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研究

论文摘要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研究货币政策及其工具如何通过各种金融变量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它既属于货币金融学的范畴也是货币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正处于不断变革之中,金融环境和金融结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实践来看,货币政策传导问题是中国金融运行和金融调控中最复杂,最现实的问题,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运行,关系到货币政策选择。1998年到2002年间,为了刺激内需,中央银行大幅降低利率,我国却出现了持续的通货紧缩,这一阶段货币政策作用效果并不理想;相反,针对2003年下半年以来投资过热、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扬、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和资源约束偏紧的经济现实,央行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提高存贷款利率等措施调控经济的“过热”倾向,但经济中产生通货膨胀的因素仍然存在,货币政策效果也同样受到质疑。在货币关系日益重要的今天,货币政策正成为各国政府调控经济的最重要手段。货币政策是否能得以有效实施,取决于它所依赖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否畅通。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货币渠道)是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机制,但它的有效运行是以市场的完全竞争性、信息的充分占有性为其假定前提的。与此相反,信贷传导机制是建立在市场竞争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的。中国目前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金融市场的创建程度,金融资产与真实资产之间的关联程度,都远未达到西方的高度。因此,在我国,信贷渠道仍是一条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对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分类阐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为货币传导机制和信贷传导机制两大范畴,其中,从广义上讲,信贷传导机制包括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信贷渠道,从狭义上讲,信贷传导机制就是银行信贷渠道。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狭义的信贷传导机制,即银行信贷渠道。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存在的可能性。首先,本章提出银行信贷传导机制存在的两个前提条件,进而逐条论证这些条件在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可能性;然后,立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实践,研究了从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到开放市场经济体系的过渡阶段,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变化。最后从实证角度出发,得出银行信贷渠道在我国的重要性。第四章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进行了分阶段研究。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可贷资金来源和总量控制角度,分析中央银行对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第二部分从商业银行可贷资金运用、贷款结构以及不良资产出发,分析商业银行对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第三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配给行为对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第五章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措施和建议: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传导环境;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论文的主要观点是:1、银行信贷传导机制在中国是存在的。从理论上看,我国具备信贷传导机制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单一的资产负债结构,当央行执行货币政策,改变银行体系的储备货币时,商业银行一方面很难通过买卖证券来调节流动性,另一方面在流动性不足时也难以通过其他替代性融资工具来吸收资金,银行信贷必然受到影响。即在信贷传导机制中,央行在影响银行可贷资金的变化这一环节上是有效的。第二,我国仍然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制,部分非金融机构不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资金来弥补银行信贷的变化。第二个基本条件在我国也是成立的。在实践中,我国宏观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经历了中央银行直接制定信贷计划到间接调控制度确立的转变,在各个阶段中,信贷渠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证分析中也得到了此结论。2、在信贷传导过程中,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和传导起着不同的作用。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监管职能分离后,在新的体制架构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贯彻执行货币政策有一个进步适应的过程。同时,中央银行虽然不能影响商业银行资金的来源,但是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变动。总之,银行信贷渠道的“中央银行主导阶段”的传导是比较有效的。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在可贷资金发生变动以后,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量会发生的相应的变动。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商业银行主导阶段”的传导是有效的。但是不良贷款使货币政策传导受阻,可能诱发信贷紧缩。运用信贷配给理论分析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得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对信贷传导效率的制约作用,国有企业高负债率使对货币政策反应效果不好,以及信贷配给通过商业银行信贷传导,加大了宏观经济波动幅度。3、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整个社会信用环境出发,提出措施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总之,论文结合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态势,运用研究生阶段所学的宏观经济知识和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对中国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传导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其目的是检验我国银行信贷传导的有效性,并为货币政策的执行提出一些完善的措施。但是鉴于本人知识有限,一定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敬请评审专家以及答辩专家批评指正。本人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1.3 文章的结构
  • 2. 文献回顾及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理论
  • 2.1 货币传导渠道理论简要述评
  • 2.1.1 利率渠道
  • 2.1.2 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
  • 2.1.3 汇率渠道
  • 2.2 对信贷传导渠道的理论分析
  • 2.2.1 信贷渠道的理论早期发展
  • 2.2.2 引入信息不对称理论后的发展
  • 2.2.3 信贷渠道传导机制的理论前提
  • 2.2.4 狭义的信贷渠道——银行贷款渠道
  • 2.2.5 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
  • 2.3 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 2.3.1 国外学者对信贷渠道的研究综述
  • 2.3.2 中国信贷渠道传导的实证研究
  • 2.4 小结
  • 3. 我国银行贷款渠道存在性分析
  • 3.1 我国银行信贷传导机制存在的理论分析
  • 3.1.1 银行信贷传导渠道存在的条件
  • 3.1.2 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方
  • 3.1.3 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
  • 3.2 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角度看银行信贷渠道
  • 3.2.1 1984——1993 年我国自接调控与间接调节相配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3.2.2 1994——1997 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3.2.3 1998 年至今我国全面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3.3 我国银行信贷渠道存在性实证分析
  • 3.3.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3.3.2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 3.3.3 信贷、货币供给和产出之间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 3.4 小结
  • 4. 我国银行信贷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
  • 4.1 中央银行在信贷传导机制中发挥的作用
  • 4.1.1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影响
  • 4.1.2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运用资金总量的控制
  • 4.2 商业银行在信贷传导渠道中的作用
  • 4.2.1 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结构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影响
  • 4.2.2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及不良贷款对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
  • 4.3 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对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
  • 4.3.1 银行对非国有中小企业信贷配给
  • 4.3.2 国有企业高负债率使对货币政策反应效果不好
  • 4.3.3 信贷配给通过商业银行信贷传导,加大了宏观经济波动幅度
  • 4.4 小结
  • 5.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的政策建议
  • 5.1 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传导环境
  • 5.1.1 中央银行应规范其操作工具
  • 5.1.2 培植社会信用环境
  • 5.2 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
  • 5.2.1 积极发展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构建均衡信贷配给的新主体
  • 5.2.2 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增强商业银行科学决策信贷配给的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我国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