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何菲(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种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和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而采取有效的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指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理健康;成因;对策;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256-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作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特殊群体,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然而,面对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压力、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时,往往缺乏应对压力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结合多年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历,我从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谈点自己的看法。

1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概况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深化的关键时期,这些必然对原有的社会文化及道德体系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高校也不例外,大学生们一方面要适应自己的生活、学习、科研、工作、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多变的思潮和价值观念。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期望与能力的冲突,加之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由此引发的休学、退学以及其他校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当前,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从主流上讲是健康正常、积极向上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少数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确存在某些缺陷。

1989年,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徐勇等(2004)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发生在强迫、抑郁、人际敏感、偏执、敌对性等方面。田飞(2005)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焦虑、强迫、人际敏感等,其中75%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疏导、解决,就可能发展演变成各种变态心理和异常行为,这不仅会给大学生本人带来悲剧、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失。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2.1学业的压力

进入大学以后,无论在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上都与中学有着显著的差别。大学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加宽松,教学方法从中学的“填鸭式”教学变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大学的课程数量多、难度大,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令很多学生困惑的一个问题。此外,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为了将来更好地就业,他们面临着各类考试的压力。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资格考试以及研究生、公务员考试,这些考试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中,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

2.2环境适应能力差

从高中进入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父母,进入宿舍过集体生活,需要独自面对新环境、新事物、新同学。尤其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对父母的依赖很强,很多同学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生活不能自理,不懂如何与人相处,常常会因此而感到恐惧、失落和不知所措。

2.3情感问题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他们渴望与异性接触,希望获得爱情。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高校比较普遍的现象,但他们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对生理发育与性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困惑、对性的强烈渴望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以及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等是诱发其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许多人缺乏正确的恋爱观,不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一旦失恋便无法从痛苦中摆脱出来,整天郁郁寡欢,觉得生活失去意义,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就会因此走向极端,甚至酿成悲剧。

2.4就业压力

2006年11月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洪乾坤因找不到工作跳楼自杀。他在遗书中说:“儿子不孝,找不到工作——不愿成为家里的拖累”。据了解,洪乾坤生前就患有抑郁症,其自杀的原因主要来自就业压力。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猛增。从2001年的11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559万人。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悲观等心理压力,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甚至产生精神分裂。此外,就业压力产生的另一原因是学生对社会大环境的认识不够,期望值过高引起的。他们认为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迈进了大学的校门,成为了“天之骄子”,毕业后应该得到丰厚的工资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很多人一味地追求大城市、大公司。当理想与现实背离时,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感到悲观、失望,严重的还会像洪乾坤同学那样产生自杀的念头。

2.5对网络的沉迷

目前,大学生迷恋网络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网上聊天、交友、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业。近年来因为上网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以及退学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部分同学面对大学繁重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逃避现实,试图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填补心理空白。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任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畅所欲言,通过网上交友聊天来得到内心的满足。一旦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更加不愿面对现实,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长此以往,致使网络成瘾。

2.6人际关系不协调

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尤其是同一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室友之间生活习惯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难免会产生摩擦和冲突。突出表现为他们中很多人存在“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在交往中往往很少关心他人、固执己见、心理上过度防备,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另外还有很多同学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2.7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

客观环境仅仅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因素,而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学生个体的主观因素。大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环境的体验和反应会有诸多差别,这表明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是与人的个性紧密联系的。在现实生活中,个性特征优劣的作用十分明显。良好的个性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紧张性刺激具有耐受力和应变力,而个性缺陷则产生对应激反应的易感性和脆弱性。有些学生的个体性格中存在着某些不好的部分,比如偏执、软弱、刻薄、孤僻、悲观等等,这些个性缺陷都是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

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正确应对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现状,需要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3.1社会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积极营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氛围,积极努力消除一些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社会因素,充分调动大家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长远的发展。

3.2高校方面

3.2.1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纳入大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体系和整个过程,开设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活动,并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聘请心理卫生专家对障碍性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咨询和治疗。

3.2.2高校要重视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因素。要不断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缓解由于经济拮据、生活困难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学校要把改善大学生的成才环境作为工作重点,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积极拓展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高校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如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心理委员队伍,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

3.2.3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而又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对心理问题起缓冲和矫正作用,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增加文化体育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余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改变大学生的特殊的学习生活模式,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寓教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让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充满生活,成为推动学习、思想进步的力量,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3.3大学生个人方面

大学生要更主动的关注自我心理健康情况,客观看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改变“看心理医生就是神经病”的错误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重要意义。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较之本、专科生要相对成熟些,自我教育更应该是实现其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其他同学或其他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得有利自身身心健康的社会经验,从而实现大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缓解来自各方的心理压力,较好的解决自身心理问题。

4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在各大学都有相应的心理机构,不过有多少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呢?“尽管大学生中存在如此普遍的心理障碍问题,然而其中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这就预示着在大学生中全面而深入地进行心理教育,广泛而策略地推行心理咨询,有效地预防并帮助学生掌握保持健康心理方法的重要性。”现在大学心理机制应该注重发展性咨询,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定期实施团体辅导已经非常必要。

4.1建立心理档案

大学生入学后,各个院系应该及时给学生做心理健康问卷,例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量表是为了评定个体在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症状而设计的。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学校应认真对待每份问卷,认真分析找出存在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

4.2介绍心理学知识,树立求助意识

目前还有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确切含义不明白,学校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的含义、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状况、心理咨询的程序。学生知道了这些基本知识后,对心理咨询不再陌生,有了心理问题就会及时去咨询。

4.3加大心理资源配备

青年人开始能体会自己所面对的心理困难或受困扰的精神问题,也能逐渐体会到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别人的

帮助而完善或解决。经过学校介绍会对心理健康辅导有了一定的了解,大致上都会了解一个人身体生病不舒服时要去看医生,心里不舒服,焦虑睡眠有问题时会去找心理老师。但是毕竟学校心理咨询人员有限,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如果条件允许,每个院或每个班级应该配备一名心理老师,这样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就会及时得到解决。除了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每个院系尽可能地定期举办心理咨询讲座或报告会,提升学生自我了解和认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发展沟通能力,学习积极解决冲突和压力的各种方法,知道应急情况的处理和求助的技巧。举办心理沙龙、心理交流,“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使心理知识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4.4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

团体辅导,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团体过程和团体动力的作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重新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可以在安全的实验性社会情境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改变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解决每个成员所面临的成长问题或心理障碍。学生可以在人际互动中,了解他人的处境,分享他人的有益经验,享受人与人互相关爱的温暖,更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矫正行为偏差,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自身的成长。团体辅导以其独特的功能和方式在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团体辅导的方法:

4.1.1团体讨论:就团体共同关心的比较有意义的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使问题更加清楚,达成共识。

4.1.2角色扮演法: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团体成员相互了解的目的。

4.1.3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训练程序: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4.1.4心理剧: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组员扮演某种角色(角色扮演),借助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主角的人格结构、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与“舞台”,在主试的间接干预和同台参演者的协助下,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希望以上建议能对我国高校建立心理机制提供一些帮助,帮助学校心理机制日渐完善。对重塑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上官文慧.学生心理疾病的成因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8(4):181-184.

[2]江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鄂州大学学报.1997,(1):41-43.

[3]王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J].河套大学学报.2006,3(1):33-35.

[4]盛鹏飞.校园网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5):636.

[5]陆华.德育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教育.2005,(6):109-10.

[6]李慧民,许波.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及人格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4):82-83

标签:;  ;  ;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