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各个构成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各个时期的实践课题、中国实践参与主体、中国传统文化等的结合机制,从而揭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和经验。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神圣的历史使命。自鸦片战争以来,围绕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和奋斗,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紧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不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由多种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动态的历史过程,这些构成要素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国情、各个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课题、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参与主体以及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等。这些构成要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碰撞、相互冲突乃至相互融合,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曲折复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画卷。根据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结合机制,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机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课题的结合机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参与主体的结合机制,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机制等。通过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演变过程和各种要素的独特作用和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自觉地科学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可以从中得出很多有益的经验启示,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开辟新境界。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历程及其实现机制的构成要素
  •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
  • 1.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 1.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1.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的构成要素
  • 1.2.1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 1.2.2 中国不同时期的基本国情
  • 1.2.3 国际环境
  • 1.2.4 中国不同时期的实践课题
  • 1.2.5 中国实践的参与主体
  • 1.2.6 中国传统文化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现机制
  •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机制
  • 2.1.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与毛泽东思想
  • 2.1.2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2.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课题的结合机制
  • 2.2.1 解答革命课题
  • 2.2.2 解答体制创新课题
  • 2.2.3 解答执政党建设课题
  • 2.2.4 解答科学发展课题
  • 2.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参与主体的结合机制
  • 2.3.1 党的领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 2.3.2 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 2.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机制
  • 2.4.1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
  • 2.4.2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 2.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的经验启示
  • 3.1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 3.2 始终坚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
  • 3.3 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解决中国实践课题
  • 3.4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
  • 3.5 始终坚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明成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1(01)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现实与限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4].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03)
    • [5].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文化传承[J]. 教育革新 2017(12)
    • [6].邓小平南巡讲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迪[J]. 科技风 2019(35)
    • [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结合性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34)
    •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流媒体担当[J]. 新闻战线 2019(23)
    • [9].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J]. 中共党史研究 2019(10)
    • [10].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首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峰论坛”综述[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1].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3)
    •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前提和核心[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9(06)
    • [13].客观规律与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概念的两重意蕴[J]. 科学社会主义 2019(06)
    • [14].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与旨趣——大卫·利奥波德教授访谈录[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9(06)
    • [1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始阶段的思想过程和文本特征——《马藏》第一部第一至五卷论要[J]. 教学与研究 2019(11)
    • [1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鲜明特征[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6)
    • [17].旅俄华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的新思考[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0)
    •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3)
    • [19].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社会保障评论 2019(04)
    • [20].幸福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及实践向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 社科纵横 2019(12)
    • [21].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学术期刊主编高层论坛综述[J]. 社会主义研究 2019(06)
    • [22].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向度[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3].出场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转型的新视角[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11)
    • [24].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之基[J]. 四川党的建设 2019(23)
    • [25].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编委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03)
    • [2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7].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8].马克思主义占领人类精神制高点的理论思考[J]. 长白学刊 2020(01)

    标签:;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