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历史课人格教育的模式

如何构建历史课人格教育的模式

广西北流市六靖镇第二初级中学龙晖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中,也包含了这些核心思想。因此,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课是人格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1加强知识教学,引导学生建立优良的人格

现行历史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从体例结构、内容编排到细节取舍,无不体现了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启发性等特点,注重以人为本,折射人文关怀,弘扬高尚美德,引导学生成长。

首先,在讲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比如,通过讲解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通过了解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中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培养学生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不怕失败、敢于面对挫折、勇于进取的坚强品质。

其次,通过历史知识的讲述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如通过对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讲述,从而激发学生对西方列强侵略行为的憎恨之情,进而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丁汝昌等爱国官兵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并唤起其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另外,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李大钊等人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中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究的品质;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重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自己,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如采取“照镜子”的方法,对照自己与教材中名人的差距,进行自己剖析和总结;也可以帮助学生拟定自我教育计划,开展“我和他们相比,应该做些什么”等活动。帮助学生选择认同对象,对于学生来讲,教材中的名人、英雄,应该是他们的认同对象,这种认同对象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帮助他们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2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立优良的人格

优良的人格,需要反复地磨炼、修正和健全。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建塑。

首先,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必备教学前提之一。对“优生”的要求要稍高于其现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重在拓宽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其求异和创新;对“差生”要加强学法指导,所提的学习要求要低起点、小梯度,对其点滴进步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让其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树立起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信心,逐步消除畏难等心理;对“中等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问题,鼓励他们奋起直追。

其次,要鼓励竞争,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格。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在当今社会,只有具有竞争意识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求得一个较为满意的生存状态。所以,历史课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竞争的规律,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培养学生承受竞争压力的心理耐力。在教学中,通过中国近代史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体现出竞争的规律。唐朝的繁盛、中国近代史的屈辱、新中国的崛起等,这一幕幕屈辱、辉煌的历史画面都昭示着一个真理,在竞争中才能求得生存,在竞争中才能求得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小论文评比、开展专项历史资料(历史题材的邮票、火花、明信片、书法艺术作品等)的收集展览、评比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再次,课堂内外结合,锤炼坚强意志。意志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内部和外部障碍的心理过程。在历史学习中,任何一个学生,无论他的先天禀赋和学习基础多么好,但在实践中都一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如乏味的年代、地名难以记忆,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不易分析,加上其他有趣活动的诱惑和不良情绪的干扰等,如果无坚强的意志,是不可能进行坚持不懈的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为此,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锤炼学生的意志。如在课上,讲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等史实;讲述李时珍、徐霞客等费尽毕生精力才取得成就的事迹。在课外,还可不定期地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像剪贴有关报纸、收集历史图片、制作历史资料卡片等。总之,锤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对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注重因势利导,塑造优良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并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具有预见性、可塑性、社会性的特点。因学生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的不同和个人经历的差异,性格便有不同的表现:正直、勤奋、骄傲、懒惰……。掌握了这些情况,便可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如有些学生很聪明,思路敏捷,但在思考问题时,不严谨,马虎草率;练习作业时,书写不规范。针对这种情况,可令其认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引导其认真分析、归纳;对他们在答题时经常出现错误的地方,可让其进行板演或让其找出别的同学在板演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可塑造其优良的性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保证其高效、系统、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在影响学生,实际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必须全面加强自身修养,以自身的素质影响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首先,教师应当有一种完美的教育人格魅力,高尚的教育人格本身不仅是一种教育力量,而且是一本潜在的教科书。其次,教师应当具有学生乐于仿效和敬仰的教育气质。教育气质是教师个性中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兴奋、激昂、热情、亲切、活泼、稳重、平和、开朗等都是教育中具有积极影响的良好教育气质。教育气质既表现了教师具有教育所需要的良好健全的心理素质,又表现了教师素质的修养。良好的教育气质能给人以性格、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影响,对学生形成良好素质起积极作用。最后,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书本知识,更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但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教师对待所教知识的态度和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富于表现知识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对自己的教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无论是对待每一个教学内容,还是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够认真负责、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师的这种严谨而科学的治学精神和态度能够极大地感染学生,对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学习作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人格的。

标签:;  ;  ;  

如何构建历史课人格教育的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