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认识与思考

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认识与思考

论文摘要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胜利地领导了这两大革命,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随后,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思想理论观点,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开启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之路。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不仅是为了永远铭记毛主席的伟大功绩,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总结他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进行我们今天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在肯定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必须采取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失误。要知道,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也是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失败,才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走向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建立了新中国。同样,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也是如此。面对这一项崭新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人更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前进,而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就难免会跌跟头,要真正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失败,尽管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困难,但并不能抹杀其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实践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不能只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待探索中的失误,不能只看到其直接破坏性的一面,也要看到其间接的受益性的一面。毛泽东在失误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一直力图将社会主义建设拉回到正确轨道上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应该说,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总结出深刻的经验教训,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这体现了失误的最大价值。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一方面受“大跃进”失败的影响,认为自己不适合搞经济,在经济建设上退居二线;另一方面,受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失误的“左”倾错误思想影响,认为我国社会还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逐渐完成了从阶级斗争二线到阶级斗争前台的角色转换。这种角色转换,虽然并没有对当时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带来明显的冲击,却对毛泽东本人和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毛泽东此后就再也没能走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误区,最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酿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历史上的最大悲剧。而毛泽东的最大悲剧也在于此:他“抓革命”的目的是“促生产”,希望能够“革命生产两不误”,并积极开展“三线建设”,希望找到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之间的平衡点。可惜的是,脱离了“三线建设”特定的可能爆发战争的情境条件,“抓革命、促生产”的美好愿望只能成为一种妄图通过振奋人的精神面貌来推动生产发展的臆想,并最终酿成破坏生产的政治灾难。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间,毛泽东扮演了多重角色:他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旧中国千千万万被压迫人民迈进新中国大门的领路人;他在巩固新生政权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此后一切发展进步所必需的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的奠基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他借鉴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带领人民“走自己的路”,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者。纵观开国伟人毛泽东的多重角色,我们看到了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的崭新政权,看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更看到了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生发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昂扬斗志。尽管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短暂的“春天”后,磨难与考验接踵而来,但毛泽东毕竟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开启了华夏儿女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纪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科学思想,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把始于毛泽东的伟大探索事业大踏步地推向前进。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必然
  • (一)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必然要求
  • (三) 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建立
  • 二、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先导
  • (一) “以苏为鉴”、开启伟大探索
  • (二) 中国式工业化、现代化思想
  • (三)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说
  • (四) 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
  • (五) 社会主义阶段论
  • 三、毛泽东在“大跃进”时期对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总结
  • (一) 经济建设必须搞“综合平衡”
  • 错误认识:“冲破平衡”、批评“反冒进”
  • 付诸实践:“高指标”与“浮夸风”泛滥
  • 深刻反思:经济建设必须搞综合平衡
  • (二) 社会主义需要发展商品经济
  • 问题缘起:人民公社与“一平二调”
  • 有的放矢:澄清混乱思想
  • 追根溯源:下放经济核算单位
  • (三) 调查研究要“下马看花”
  • 五风肆虐:“走马观花”的深刻教训
  • 痛下决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身先士卒:“农业六十条”出炉的前前后后
  • 四、毛泽东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角色转换
  • (一) 经济建设“退居二线”
  • 宏观:从八字方针谈起
  • 基础:抓紧农业不放松
  • 挑战:来自“包产到户”
  • 转折:北戴河会议发动突击
  • (二) 阶级斗争“走上台前”
  • 准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成熟
  • 诱因:“包产到户”与中苏论战
  • 序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三) 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平衡点:“三线建设”
  • 五、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
  • (一)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 (二) 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
  • (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谬误
  • (四) 发扬党内民主,正确执行民主集中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雷锋精神的内涵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与弘扬[J]. 世纪桥 2019(12)
    • [2].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积极探索[J]. 湘潮 2020(01)
    • [3].论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J]. 科学社会主义 2020(02)
    •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研究评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04)
    • [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研究评析[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0(05)
    • [6].“四个全面”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J]. 学理论 2017(08)
    • [7].列宁苏俄社会主义建设中利用旧社会专家的思想[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7)
    • [8].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合探析[J]. 中国市场 2014(51)
    • [9].“四个全面”:开辟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新境界[J]. 群众 2015(05)
    • [10].发展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及内涵论析——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J]. 赤子(上中旬) 2015(10)
    • [11].试论刘少奇的治国理念[J]. 传承 2015(05)
    • [12].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J]. 发展 2015(08)
    • [13].解析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J]. 高中生学习(学法指导) 2015(03)
    • [14].近十五年来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研究述评[J].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3(06)
    • [15].牢记初级阶段基本国情[J]. 时事报告 2013(01)
    • [16].中外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探究[J]. 魅力中国 2010(07)
    • [17].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J]. 科学社会主义 2020(05)
    • [18].越南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简析[J]. 黑河学刊 2019(04)
    • [19].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J]. 理论导报 2019(08)
    • [20].谈共享发展理念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8)
    • [21].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内在逻辑[J]. 理论导刊 2015(01)
    • [22].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首次改革——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及其意义再评[J]. 江西社会科学 2015(09)
    • [23].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以老挝的佛教传统为出发点[J]. 文存阅刊 2018(11)
    • [24].苏联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J]. 长江丛刊 2015(13)
    • [25].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不断发展的[J]. 中华魂 2012(01)
    • [26].浅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形成发展[J]. 群文天地 2012(10)
    • [27].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历程和基本经验研究综述[J]. 当代社科视野 2011(06)
    • [28].社会主义建设成就[J]. 福建党史月刊 2011(13)
    • [29].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理性认识的新成果[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 [30].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1(04)

    标签:;  ;  ;  

    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认识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