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净生产力论文-白鸣祺,王芳,高永刚

第一性净生产力论文-白鸣祺,王芳,高永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第一性净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候变化,七星河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植被

第一性净生产力论文文献综述

白鸣祺,王芳,高永刚[1](2018)在《近50年气候变化对七星河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植被第一性净生产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星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北部,地处七星河中下游,湿地面积2×10~4hm~2,优势植物为芦苇、小叶章。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原始湿地生态系统齐全,是我国东北叁江平原原始湿地生态系统的缩影。由于叁江平原七星河湿地自动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温度、降水)年限较短(2006—2009年),气候变化对湿地NPP的影响分析需要较长的湿地气象观测资料。因此,采用网格插值法~([15,16]),利用全省81站1961—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气温、降水)进行网格插值(50 km×50 km),选取七星河湿地所在网格的逐日气象资料代替七星河湿地近50年的气候资料。七星河湿地自然植被NPP观测资料为2009年NPP_(地上)观测数据。自然植被第一性净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生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可为湿地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1961—2008年网格插值的七星河湿地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Miami(R)模型计算植被NPP(NPP地上与NPP_总),并分析气温、降水量、植被干燥指数等对湿地自然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七星河湿地NPP_总与NPP_(地上)的平均值分别为110.36和29.05 DMt/(hm~2·a),近50年来湿地NPP_总与NPP_(地上)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年平均上升幅度分别为0.1291和0.0340 DMt/(hm~2·a)。湿地自然植被NPP与年平均气温、年生长季平均气温呈较显着正相关,与年降水量、生长季降水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生长季植被干燥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当湿地生长季平均气温每升高1℃、湿地年降水量每增加1 mm、湿地植被生长季的干燥指数每增加1℃/mm,NPP总和NPP地上分别增加了1.5220和0.4006 DMt/(hm~2·a)。在水资源较充足的七星河湿地,气温适度升高、降水量略呈减少、气候相对较干燥(水热条件配合较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形成季节性积水的沼泽化湿地,提高植被光合作用率,促进七星河湿地自然植被NPP的增加。近50年的七星河湿地年平均自然植被NPP_总约为2.2072×10~6t;年平均固碳量为0.8829×10~6t。在未来IPCC2000年排放方案SRES-B2(较低排放)情景下,未来七星河湿地自然植被NPP_总和固碳量呈下降趋势,与近50年平均值相比,2020、2050和2100年下降幅度分别为5.37%、9.91%和13.59%。(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期刊2018-10-24)

刘玉青,赵锦慧,李小莉,杨喆[2](2018)在《基于NPP数值分析后官湖地区生态系统的净第一性生产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弄清武汉市蔡甸区后官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本文采用模型计算法对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在分析该地区用地现状的基础上,利用NPP模型,结合遥感图像处理软ERDAS8.7估测本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值,计算出本区的生态承载力;对比结果表明本区域可利用生态承载力高于武汉市0.1451hm~2/人,与武汉市0.4916hm~2/人相比,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优于全市平均水平。(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期刊2018-08-03)

代海燕,都瓦拉,王晓江,李丹,苏东玉[3](2018)在《内蒙古1981-2010年干湿气候类型和净第一性生产力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服务于内蒙古地区生态建设,提供地区大气候背景的演变过程。运用徐文铎湿润指数划分了内蒙古地区的干湿气候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981—2010年内蒙古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面积、亚湿润区+湿润区面积分别为343 090,388 035,411 819km~2;2001—2010年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面积是20世纪90年代面积的1.3倍;半湿润区+湿润区面积减少了0.5倍,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下降。干湿气候类型与历年降水量分布图对比显示,干旱区和极干旱区面积与200mm降水量分布线对应;湿润区在东北地区与400 mm分布线接近;分布最广的半干旱区受温度和降水综合影响较多,与雨量带分布无明显关系。1981—2010年,温度呈显着增加趋势,降水量下降趋势属正常气候波动。地区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水平,相关系数为0.930 0,而与温度的相关系数只有-0.270 0。年代际NPP在2001—2010年下降明显,从西北到东南阶梯式降低,受影响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西部的典型草原和温性草甸草原,赤峰市和通辽市也下降明显;总趋势是东部区下降明显,西部区波动变化,整体下降明显。(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李传华,范也平,曹红娟,韩海燕[4](2018)在《基于CASA模型的植被第一性生产力人为影响定量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是影响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定量计算NPP人为影响值具有重要意义。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改进CASA模型计算理论NPP和实际NPP,并求得NPP人为影响值,分析了该流域NPP人为影响值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1—2014年石羊河流域年均实际NPP为261.70 g C·m~(-2)·a~(-1),总量为10.62 Tg C·a~(-1),NPP呈略微上升趋势。(2)人类活动对NPP的正向和负向影响都非常强烈,影响值介于-644.15~740.31 g C·m~(-2)·a~(-1)之间。在人为作用下,正向影响总量年均为1.93 Tg C·a~(-1),负向影响总量年均为3.16 Tg C·a~(-1),整体表现为明显负影响,表明该流域植被在人为作用下一直处于退化状态。(3)研究期间人为作用变化显着,人为正负影响绝对值之和呈减小趋势(年均减少速率为26 592 g C·m~(-2)·a~(-1)),说明人类活动有所减缓;同时人为正负影响值代数和也呈减小趋势(年均减少速率为82 856 g C·m~(-2)·a~(-1)),说明人类对植被的负影响效应正在减弱,表明治理初见成效。(4)研究期间人为负向影响减弱区面积占流域面积的41.04%,主要分布在下游荒漠区,说明下游植被NPP有所增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8年01期)

陈伟青,薛亮[5](2017)在《宝鸡市净第一性生产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坡度、坡向条件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坡度与坡向、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净第一性生产力叁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陕西省宝鸡市作为研究区域,以宝鸡市数字高程模型和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CASA模型计算净第一性生产力,探究宝鸡市净第一性生产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坡度、坡向条件响应。[结果]宝鸡市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集中分布在林地、耕地和草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其中林地的影响最大。10a间有96%以上的林地保持不变,77%左右的草地转变为林地,林地总面积达12 239.67km2。林地在斜坡地中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变化最为显着,净增长达到166 668.60g/(m2·a),在半阴坡区域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增长值最高,达到182 230.00g/(m2·a)。耕地对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集中分布在平坡和缓平地条件下,坡向范围为阳坡至半阴坡,在阳坡下具有最高值59 479.5g/(m2·a)。草地的变化受坡向条件的影响较小,因此在坡向条件中对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也相对均衡,而坡度分布主要是斜坡地和缓坡地。[结论]宝鸡市总体呈现了较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态势,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宝鸡市的地理位置特征和地形特点,综合考虑斜坡地与半阴坡下林地的利用率,使其净第一性生产力持续增长。(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7年06期)

李素英,孙改清,常英,吴佳佳,张祯玺[6](2017)在《基于CASA模型的草原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区为研究对象,利用CASA模型估算草原区的NPP,分析草原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及分布规律。模型估算的2008—2016年的NPP结果与地面实测生物量数据间的相关性R。为0.414,与MODIS17A3产品相关性R~2达到0.711,说明可以利用CASA模型来估算研究区的植被生产力;2008—2016年,草原植被NPP在7月或8月达到最大;草原NPP的季节分布为夏季>秋季>春季;从2008年到2016年,区域NPP年均值有缓慢的上升趋势,其中,2012年NPP年均值最高,2016年最低。植被NPP的月、季、年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一致,由西向东逐渐增加。(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7-10-20)

王琳,景元书,张悦[7](2015)在《基于MODIS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时空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产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气候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它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001-2010年间,研究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数值主要集中在420~670 g·m-2·a-1(以碳计),平均值为562 g·m-2·a-1(以碳计)。从时间角度来看,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年际波动大,且大部分地区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呈现随时间逐渐降低趋势。从空间角度看,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呈南高北低、沿海高于内陆的分布规律。研究区内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受到了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与年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P<0.05)。同时,土地覆被类型的转变也是导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产生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李安,罗景玟,陈银灵[8](2015)在《利用气候模型估算大兴安岭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兴安岭地区及其周围8个气象站点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进行反距离权重插值,并代入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来估算1990年和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获得这两项气候因子及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空间分布图,进一步对其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情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芳,高永刚,白鸣祺[9](2015)在《近50年气候变化对湿地第一性净生产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植被第一性净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生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可为湿地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1961—2008年网格插值的七星河湿地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Miami(R)模型计算植被NPP(NPP地上与NPP总),并分析气温、降水量、植被干燥指数等对湿地自然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七星河湿地NPP总与NPP地上的平均值分别为110.36和29.05 DMt/(hm2·a),近50年来湿地NPP总与NPP地上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年平均上升幅度分别为0.1291和0.0340 DMt/(hm2·a)。湿地自然植被NPP与年平均气温、年生长季平均气温呈较显着正相关,与年降水量、生长季降水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生长季植被干燥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当湿地生长季平均气温每升高1℃、湿地年降水量每增加1 mm、湿地植被生长季的干燥指数每增加1℃/mm,NPP总和NPP地上分别增加了1.5220和0.4006 DMt/(hm2·a)。在水资源较充足的七星河湿地,气温适度升高、降水量略呈减少、气候相对较干燥(水热条件配合较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形成季节性积水的沼泽化湿地,提高植被光合作用率,促进七星河湿地自然植被NPP的增加。近50年的七星河湿地年平均自然植被NPP总约为2.2072×106 t;年平均固碳量为0.8829×106 t。在未来IPCC2000年排放方案SRES-B2(较低排放)情景下,未来七星河湿地自然植被NPP总和固碳量呈下降趋势,与近50年平均值相比,2020、2050和2100年下降幅度分别为5.37%、9.91%和13.59%。(本文来源于《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保障农业提质增效》期刊2015-10-14)

邸华,贺晓香,车宗彩[10](2015)在《祁连山区近60年气候变化对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祁连山区14个气象站1953—2012年连续60年的逐年气温、降水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分析祁连山区气候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53—2012年的60年间,祁连山区平均气温为上升趋势,平均降水量均呈增多趋势,祁连山区气候逐渐呈"暖湿化"的变化趋势;祁连山区植被NPP呈增长趋势,年增长量2.957(DMt/hm2·a),年增长率为0.89%;植被NPP的生长季节为3—10月,7月NPP增加量最大;祁连山区降水量对植被NPP影响最大的,温度对植被NPP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5年06期)

第一性净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弄清武汉市蔡甸区后官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本文采用模型计算法对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在分析该地区用地现状的基础上,利用NPP模型,结合遥感图像处理软ERDAS8.7估测本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值,计算出本区的生态承载力;对比结果表明本区域可利用生态承载力高于武汉市0.1451hm~2/人,与武汉市0.4916hm~2/人相比,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第一性净生产力论文参考文献

[1].白鸣祺,王芳,高永刚.近50年气候变化对七星河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植被第一性净生产力的影响[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2018

[2].刘玉青,赵锦慧,李小莉,杨喆.基于NPP数值分析后官湖地区生态系统的净第一性生产力[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8

[3].代海燕,都瓦拉,王晓江,李丹,苏东玉.内蒙古1981-2010年干湿气候类型和净第一性生产力演变[J].水土保持研究.2018

[4].李传华,范也平,曹红娟,韩海燕.基于CASA模型的植被第一性生产力人为影响定量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8

[5].陈伟青,薛亮.宝鸡市净第一性生产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坡度、坡向条件响应[J].水土保持通报.2017

[6].李素英,孙改清,常英,吴佳佳,张祯玺.基于CASA模型的草原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7

[7].王琳,景元书,张悦.基于MODIS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时空变化规律[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5

[8].李安,罗景玟,陈银灵.利用气候模型估算大兴安岭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J].林业科技情报.2015

[9].王芳,高永刚,白鸣祺.近50年气候变化对湿地第一性净生产力的影响[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保障农业提质增效.2015

[10].邸华,贺晓香,车宗彩.祁连山区近60年气候变化对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J].林业科技通讯.2015

标签:;  ;  ;  ;  

第一性净生产力论文-白鸣祺,王芳,高永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