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形容词化与形容词动词化的认知机制

名词形容词化与形容词动词化的认知机制

论文摘要

描写与解释是现代语言学的两大研究目标。语言学家们一方面对复杂多变的语言现象进行描写,总结其中规律,另一方面试图从多个角度对语言现象发生的动因进行解释。与这两个目标相一致,本文一方面力图详细地描写汉语名词形容词化和形容词动词化这两种语言事实在语言使用中的表现,另一方面在认知语言学的大背景下,以认知语法理论为支撑,尝试从一般认知能力出发来解释汉语名词形容词化和形容词动词化的促动机制。认为名词形容词化现象的发生与凸显、概念转喻及参照点能力有关,形容词动词化现象与概念转喻、概念物化和心里扫描等机制相关。另外,名词形容词化和形容词动词化现象的发生同时还离不开外部机制的共同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本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
  • 一、汉语实词转类问题研究现状
  • 二、名词形容词化现象研究现状
  • 三、形容词动词化现象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本论文的意义和价值
  • 第三节 全文框架
  • 第一章 本研究的理论背景及相关概念
  • 第一节 理论背景
  •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
  • 二、认知语义观
  •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词类范畴的语义基础
  • 四、原型范畴理论的局限性及词类范畴的动态性和可变性
  • 第二节 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的区分
  • 二、“名词形容词化”与“形容词动词化”的界定
  • 第二章 名词形容词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内部机制
  • 第一节 名词形容词化的表现形式
  • 一、“副+N”结构
  • 二、“比N 还N”结构
  • 三、“(更/再)N+比较数量补语”结构
  • 四、“N1+N2”结构
  • 五、单音节名词的生动形式
  • 第二节 凸显、概念转喻与名词的形容词化
  • 一、概念转喻是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
  • 二、名词形容词化的认知操作过程
  • 三、名词形容词化的概念转喻模式
  • 第三节 参照点能力与名词的形容词化
  • 一、参照点能力是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
  • 二、参照点关系与“比N 还N”结构
  • 三、名词形容词化过程中利用参照点关系进行认知操作的普遍性
  • 第三章 形容词动词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内部机制
  • 第一节 形容词动词化的表现形式
  • 一、“形容词+宾语”结构
  • 二、形容词+体标记
  • 三、形容词+数量补语
  • 四、形容词+介词短语
  • 五、形容词+趋向补语
  • 六、“‘被’+形容词”结构
  • 七、形容词重叠式
  • 第二节 心理扫描与形容词动词化
  • 一、形容词的心理扫描方式
  • 二、表示状态的持续的形容词动词化的心理扫描方式
  • 三、表示变化的形容词动词化的心理扫描方式
  • 四、形容词动词化的语义基础
  • 第三节 概念物化、概念转喻与形容词的动词化
  • 一、概念物化与形容词的名词化
  • 二、概念转喻与名词的动词化
  • 第四章 名词形容词化与形容词动词化的外部机制
  • 第一节 框架机制
  • 一、“框架机制”的意义
  • 二、“框架机制”在名词形容词化和形容词动词化中的作用
  • 第二节 类推机制
  • 一、“类推机制”的意义
  • 二、“类推机制”是人的基本认知方式之一
  • 三、“类推机制”在名词形容词化和形容词动词化中的作用
  • 第三节 频率机制
  • 一、“频率机制”的意义
  • 二、“频率机制”在名词形容词化和形容词动词化中的作用
  • 结语
  • 第一节 本论文的主要发现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第三节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事件框架理论视阈下英汉名转动词化模式对比研究[J]. 滁州学院学报 2019(06)
    • [2].汉语短时动作词的副词化[J]. 外语与翻译 2020(02)
    • [3].“有待”的功能解释与跨层词化[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 [4].“不等”的助词化及其动因[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 [5].动词化及其文体价值对比分析[J]. 外国语文研究 2017(04)
    • [6].事件框架理论视域下英语动词词化模式研究[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 [7].“好家伙”的叹词化[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7(01)
    • [8].机器翻译中引入“词化”模式的初步设想[J]. 文教资料 2017(11)
    • [9].降格否定“遑论”的分布特征、表义功能及连词化历程——兼论“遑论”与“不论”的异同[J]. 励耘语言学刊 2016(02)
    • [10].浅谈非范畴化理论下英语名词的动词化现象[J]. 长江丛刊 2017(01)
    • [11].复杂适应系统语言观视角的当代英语过去分词词化研究——以《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8版)为例[J]. 英语研究 2017(01)
    • [12].没有围墙的教育时代[J]. 湖南教育(D版) 2017(08)
    • [13].论英汉词化程度的不同对汉译英的影响[J]. 同行 2016(12)
    • [14].英汉词化现象对翻译的启示[J]. 青年文学家 2014(30)
    • [15].“不论”连词化及其机制初探[J]. 青年文学家 2013(01)
    • [16].巧借组词化尴尬[J]. 班主任 2009(02)
    • [17].“只要”的连词化及其演变的动因与机制[J]. 长治学院学报 2020(04)
    • [18].“一量名”结构的副词化——以“一窝蜂”为例[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5)
    • [19].英汉翻译中事件化的动词化方式[J]. 海外英语 2019(18)
    • [20].科技英语翻译去动词化语法隐喻探究[J]. 科技视界 2016(24)
    • [21].中国藏缅语言中的代词化语言[J]. 民族语文 2014(04)
    • [22].汉英词化过程对比研究——以《讲故事的人》为例[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01)
    • [23].新闻“词化”传播的效果与影响[J]. 中国广播 2015(02)
    • [24].动词化的话语转换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22)
    • [25].“状”的助词化及其动因[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7(04)
    • [26].“否则”的连词化过程及其条件[J]. 文教资料 2009(14)
    • [27].古诗文“名词量词化”现象及其表达效果[J]. 语文天地 2018(02)
    • [28].浅谈副词「何しろ」与「何にしろ」的一词化倾向[J]. 考试周刊 2016(77)
    • [29].浅谈动词化现象[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9)
    • [30].论新闻的“词化”传播[J]. 当代传播 2014(05)

    标签:;  ;  ;  

    名词形容词化与形容词动词化的认知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