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的历史与言说的历史 ——现代革命历史的两种小说形态之比较

再现的历史与言说的历史 ——现代革命历史的两种小说形态之比较

论文摘要

革命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创作可谓是当代文坛上的一种独特现象。虽然二者有共同的叙述对象即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却形成了两种形态的历史小说。自然,出现于不同历史时空中的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长期以来,对二者的研究却大都要么是抑此扬彼,要么是在表面上作一简单比较。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对这两种叙事形态迥然相异的历史小说进行一次综合的比较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即从历史观、叙事学、美学三个层面上对两种历史小说形态进行了粗略的比较,希望通过对其间内在联系的梳理,既能让人看到两个时代历史小说创作的不同风貌,又能体现出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与多义性,也能勾勒出当代历史叙事的变化及其精神结构的变动。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时代语境下的历史观。所谓“历史观”就是各个时代中的人对历史与人的关系、历史的存在形态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所形成的观点和看法。“历史观”是主观的,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研究历史的一种价值尺度,具有了客观性。“历史观”在外在社会环境和内在主体精神的双重影响下,往往会发生变异。因此,用不同的“历史观”来观照同一段历史,也常常会有不同的发现,得出不同的结论。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家与八九十年代的新历史小说家从各自的时代语境出发选择其“进出”历史、回应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角度,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再现的历史观和言说的历史观。前者在亲历的基础上注重再现与还原,强调政治意识形态性,重视集体群性的塑造;后者凭借想象对历史进行自由的释义,致力于文学本位的复归和个体人的凸现。因此,受历史观的影响,革命历史小说倾心于对历史的真实性、必然性的展示,而新历史小说则更青睐于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和荒诞性。第二章各具特色的叙事。在不同的历史观和不同的创作文化心理的共同作用之下,创作主体的文本叙事自然会呈现出形态各异的姿态,形成各不相同的叙事风格。从叙事角度上来说,由于革命历史小说着眼于对重大历史事件和恢弘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时代语境下的历史观
  • 第一节 再现的历史观与言说的历史观
  • 第二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
  • 第二章 各具特色的叙事
  • 第一节 叙事角度:代言人叙事与个人化叙事
  • 第二节 文本结构:单一化与多元性
  • 第三章 迥异其趣的美学风格
  • 第一节 喜剧的“青春之歌”与悲剧的“长恨歌”
  • 第二节 崇高与卑微
  • 结语
  • 注释
  • 参考书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新历史小说”的可能性[J]. 创作评谭 2018(03)
    • [2].虚构历史的魅力——新历史小说的文学价值[J]. 文艺理论研究 2018(05)
    • [3].试论新历史小说之衰落[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4)
    • [4].境况与呈现:一种新历史小说的时间镜像[J]. 长江文艺评论 2017(03)
    • [5].女性新历史小说略论[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06)
    • [6].严歌苓“新历史小说”创作谈[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06)
    • [7].历史和现实的契合与逃遁——简评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小说[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4(08)
    • [8].浅论20世纪后期新历史小说之产生[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04)
    • [9].异域,神性与民族认同——以范稳“藏地三部曲”为考察对象[J]. 雨花 2017(06)
    • [10].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中新历史小说特点异同略谈[J]. 中国文艺家 2017(06)
    • [11].莫言《蛙》对新历史小说的发展[J]. 作家 2013(24)
    • [12].新历史小说和“民间”[J]. 山花 2013(02)
    • [13].新历史小说的“民间”类型解析[J]. 长城 2010(12)
    • [14].民间视角中历史与现实的人性纠缠——1980年代以来新历史小说的价值观论评[J]. 创作与评论 2013(10)
    • [15].论加拿大新历史小说[J]. 外国文学评论 2012(03)
    • [16].光焰与迷失:新历史小说热反思[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3)
    • [17].《长恨歌》与女性新历史小说[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18].存在主义处境策略的多维演绎——探析新历史小说的处境建构模式[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5)
    • [19].道德革命与“革命”的道德——新历史小说革命书写的思想检视与审美反思[J]. 文艺研究 2010(04)
    • [20].从“历史”和“叙事”出发——“新历史小说”研究问题概说[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2)
    • [21].“历史叙事”的形式呈现——论“新历史小说”的结构特质[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8(05)
    • [22].文学形象的类型化与文本世界生态性的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人物形象问题研究[J]. 许昌学院学报 2019(04)
    • [23].论余华与刘振云新历史小说对困境的理解[J]. 文学教育(下) 2017(12)
    • [24].当代新历史小说的“革命性”及现实问题重估[J]. 嘉应学院学报 2018(04)
    • [25].《红高粱》与《软埋》新历史小说中的“水”与“火”[J]. 北方文学 2019(36)
    • [26].简论新历史小说的“非英雄化倾向”[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7(11)
    • [27].在新历史小说视角下解析《翡翠旗袍》艺术特色[J]. 山花 2015(06)
    • [28].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有机融合——再读新历史小说[J]. 文艺争鸣 2009(04)
    • [29].平民文化心理与新历史小说[J]. 当代作家评论 2009(03)
    • [30].“后历史写作”:新历史小说之后如何叙述历史[J]. 山花 2018(07)

    标签:;  ;  ;  ;  ;  

    再现的历史与言说的历史 ——现代革命历史的两种小说形态之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