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3Ni0.35Mn0.65O2.3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3Ni0.35Mn0.65O2.3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相对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2、LiNiO2、LiMn2O4和LiFePO4来说,层状Li[Li1/3-2x/3 Mn2/3-x/3Nix]O2正极材料具有高比容量、高电压、稳定性好,低成本、无污染等优点,是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锂离子电池层状Li1.3Ni0.35Mn0.65O2.3正极材料是Li[Li1/3-2X/3 Mn2/3-x/3Nix]O2体系中的一种。本文研究了Li1.3Ni0.35Mn0.65O2.3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合成条件、物理性能及电化学性能。分别采用高温固相法和共沉淀法制备层状Li1.3Ni0.35Mn0.65O2.3正极材料,并分别对所合成样品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作比较。研究并讨论了共沉淀法合成Li1.3Ni0.35Mn0.65O2.3正极材料的合成条件(煅烧温度、煅烧时间、不同气氛)对所合成样品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找出更适宜的合成条件和合成工艺。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所合成样品的物相结构和颗粒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激光粒度仪、PH计、振实密度仪、比表面积仪等设备对所合成样品的物理性能进行了检测;通过充放电测试考察了所得样品的电化学性能。通过等离子电感耦合发射光谱仪(ICP-2000)对共沉淀法所合成样品中的Li/Ni/Mn比值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与固相法相比,共沉淀法所制得的样品物相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更好。采用共沉淀法制备Li1.3Ni0.35Mn0.65O23正极材料时,在800℃、氧气气氛下煅烧12小时所得到的材料的形貌、结构、物理性能及电化学性能最好,经ICP测试表明,锂、镍、锰元素摩尔比为1.305:0.35:0.65。XRD分析表明,材料为标准的aNaFeO2层状结构,属于六方晶系。电化学性能方面,在2.0-4.6V充放电电压,O.1C的放电倍率下,其可逆容量达183mAh/g,65次循环后容量保持在188mAh/g左右;充放电倍率越大,放电比容量越低,但是差距不大,适用于高倍率放电。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锂离子电池的概论
  • 1.1.1 锂离子电池的产生
  • 1.1.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
  • 1.1.3 锂电池的结构
  •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1.2.1 氧化钴锂正极材料
  • 1.2.2 氧化镍锂正极材料
  • 4)'>1.2.3 磷酸亚铁锂(LiFePO4
  • 1.2.4 氧化锰锂正极材料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
  • 1.3.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设备及材料表征方法
  • 2.1.1 实验化学药品
  • 2.1.2 主要的试验设备
  • 2.1.3 材料表征主要设备和仪器
  • 2.2 正极材料的制备
  • 2.2.1 高温固相合成法
  • 2.2.2 共沉淀合成法
  • 2.3 纽扣电池的组装
  • 2.3.1 正极的制作
  • 2.3.2 负极的制作
  • 2.3.3 隔膜的制作
  • 2.3.4 纽扣电池的组装
  • 2.4 正极材料的表征和测试方法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2 扫描电镜(SEM)
  • 2.4.3 等离子耦合发射光谱仪
  • 2.4.4 激光粒度仪
  • 2.4.5 充放电测试
  • 2.5 正极材料的评价指标
  • 2.5.1 正极材料物理性能评价指标
  • 2.5.2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评价指标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元素成分含量分析
  • 3.2 合成样品物理性能的检测结果及分析
  • 3.3 合成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3.1 合成方法对材料物相结构的影响
  • 3.3.2 合成方法对材料形貌的影响
  • 3.3.3 合成方法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4 合成条件对材料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4.1 煅烧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2 煅烧时间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3 烧结过程中通的气体不同对材料结构的影响
  • 3.5 充放电制度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5.1 充放电倍率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5.2 充电电压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Li在石墨烯表面吸附与迁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材料导报 2019(S2)
    • [2].Li吸附对双层α-硼烯功函调控作用的理论研究[J]. 化学学报 2020(04)
    • [3].格蕴涵代数的生成(∈,∈∨q)-Ⅳ模糊LI理想[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0(08)
    • [4].格蕴涵代数的(∈,∈∨q)-Ⅳ模糊LI理想集基于Ⅳ模糊包含序的格结构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0(10)
    • [5].Li~+掺杂对ZnTiO_3:Eu~(3+)荧光粉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J]. 中国陶瓷 2017(02)
    • [6].格蕴涵代数的(∈,∈∨_(q(λ,μ)))-模糊LI-理想[J]. 模糊系统与数学 2014(05)
    • [7].格蕴涵代数的软LI-理想[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5(08)
    • [8].格蕴涵代数的扩展LI-理想[J].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2015(03)
    • [9].格蕴涵代数的强LI-理想[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8(07)
    • [10].用科技演绎新豪华 全新一代宝马5系Li[J]. 中国汽车市场 2017(12)
    • [11].标杆进化论 试驾全新宝马5系Li[J]. 汽车之友 2017(15)
    • [12].全新宝马5系Li 开宝马坐宝马[J]. 轿车情报 2017(08)
    • [13].不同[Li]/[Nb]Hf:Mn:Fe:LiNbO_3晶体的生长及光学均匀性的研究[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20(03)
    • [14].格蕴涵代数的素模糊LI-理想及其谱空间[J].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2014(01)
    • [15].利用格蕴涵代数找出所有LI-理想的方法[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19)
    • [16].14-冠-4冠醚衍生物与Li(I)的络合过程理论研究[J]. 化学研究 2020(01)
    • [17].否定非对合剩余格的模糊LI理想[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9(05)
    • [18].Li~+离子精密光谱与精细结构常数确定[J]. 科技创新导报 2016(31)
    • [19].格蕴涵代数LI-理想的粗糙性[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20].金属Li相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15(02)
    • [21].格蕴涵代数的LI-理想格及其素元刻画[J].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2014(04)
    • [22].高岭石和蒙脱石吸附Li~+的实验研究[J]. 矿物学报 2011(02)
    • [23].锑烯吸附金属Li原子的密度泛函研究[J]. 物理学报 2019(02)
    • [24].石墨烯吸附Li团簇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 物理学报 2017(05)
    • [25].Li方程族的守恒律和对称[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26].三元体系Li~+,K~+//borate-H_2O348K相平衡研究[J]. 无机盐工业 2013(05)
    • [27].Li补偿量对铌酸盐基无铅压电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 无机材料学报 2012(04)
    • [28].燃烧法合成SrZnO_2:Eu~(3+),Li~+及荧光性能[J]. 化工新型材料 2010(02)
    • [29].碱金属覆盖度的变化对Li/石墨烯场发射性能影响的理论研究[J]. 分子科学学报 2015(05)
    • [30].红色荧光粉Ca_2SiO_3Cl_2:Eu~(3+),Li~+的制备与发光特性研究[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01)

    标签:;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3Ni0.35Mn0.65O2.3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