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

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0引言

玉米是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农作物,是食品、饲料、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历史种植经验的总结,玉米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对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食品安全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大玉米种植栽培技术研究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也必须加大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力度,增强玉米病虫害防治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玉米病虫害对其产量和质量造成的影响,从而发挥出玉米种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1玉米栽培新技术分析

1.1耕地的翻整

精细耕地对于玉米种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在玉米播种之前种植者需要对耕地进行翻整,对于翻耕的程度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免造成土壤养分的流失。机械耕地在玉米种植中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麦秆、秸秆等上一季作物的清除也是耕地翻整的重要内容,通过耕地的翻整以及科学合理的灌溉策略有利于保证玉米的出芽率,提高玉米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效率。

1.2种子的处理

要根据各地不同的土壤、气候、水文条件等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在玉米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提高种子的抵抗力,确保发芽质量,具体包括浸泡、搅拌、晾晒等等。拌种的药剂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换,目前磷酸二氢钾种衣剂在玉米种植中应用较为普遍。此外对于浸泡和晾晒的时间也要进行准确的把握,科学合理的种子处理策略可以提高玉米幼苗的抗病害能力,提高玉米种植的质量。

1.3播种策略

玉米播种时间的选择会对玉米后期生产产生关键的影响。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需要选择不同的播种时间,一般来说我国北部平原地区以5月左右播种为宜,保证玉米在夏季水热充足的条件下生长。同时还需要对植株的种植密度进行控制,确保玉米可以得到充分的光照、水分和养分,一般来说植株间距以30cm为宜。

1.4水肥管理

在玉米成长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恰当的灌溉和施肥策略,为玉米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给。氮磷钾肥一般作为玉米种植的底肥,种植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土地养分状况对施肥的量进行控制,并适当调整氮肥、钾肥和磷肥的比例。在玉米种植的前期主要施磷肥和氮肥,改善玉米种植土壤营养状况,促进玉米产量和质量提高。

1.5科学管理玉米生长

玉米播种完成之后,进入生长期之后,必须对玉米的幼苗期和抽穗期这2个生长阶段予以充分的重视,才能促进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玉米幼苗生长期。幼苗期是决定玉米种子的根茎和叶片分化最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生长不仅会对玉米根系的生长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是决定玉米根系是否发达的关键。所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玉米幼苗期生长阶段的管理,积极的进行玉米定苗期的操作,如果发现种植区域内出现缺苗现象的话,必须及时的将空缺补齐。另外,在玉米幼苗生长期内,还必须做好种植区除草的干燥,并根据玉米生长的实际情况施用合适的肥料,确保玉米幼苗的健康成长;玉米抽穗期。在玉米进入抽穗期后,必须及时的进行玉米培土的干燥,才能确保玉米根系的迅速生长。这一工作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玉米在进入岀粒期后因为天气的干旱,对其颗粒的饱满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遇到雨水较多的情况,则必须及时的进行玉米种植区的排水工作,才能有效的避免因为大雨而导致玉米出现倒伏的现象。

2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

2.1病害防治

为了提高玉米病害防治的成效,必须要对玉米病害的类型以及表现进行明确。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农作物的表现判断病害的类型,并选择恰当的防治策略。纹枯病、黑粉病以及小斑病都是我国北方玉米种植常见的病害类型。纹枯病对玉米种植的影响较大,大范围纹枯病的爆发甚至会诱发作物死亡,直接导致玉米产量的降低。玉米纹枯病的出现会导致自身的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降低,生长受阻。种植者在发现玉米纹枯病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初期可以采用多菌灵和井冈霉素等药物进行灭菌,药物喷洒方式一般为直接喷洒于作物的

植株上。黑粉菌是导致玉米黑粉病爆发的主要原因,在进行玉米播种之前可以对种子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降低黑粉病等病害的发生概率。粉锈宁是常见的玉米种子处理药剂,可以将玉米种子放在粉锈宁中进行搅拌。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特征选择

恰当的玉米品种,例如可以选择抗黑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从而降低玉米黑粉病的感染概率。在正式进行栽种或者是播种之前还需要对耕地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残留的田间麦秆等进行清除,良好的田间环境是降低玉米黑粉病发病概率的有效策略。玉米小斑病的爆发呈现季节性特征,夏季的七八月份温度较高,且空气较为潮湿,小斑病的发生概率也比较大,针对于此种植者可以通过选用抗病品种的方式降

低发病率。在玉米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加强田间管理,注重有机肥的施加以及苗间的排水和通风,阻碍病原体散播。

2.2玉米虫害的防治

虫害是导致玉米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因而必须要提高对玉米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针对不同的虫害问题选择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提高玉米种植的质量。玉米螟和玉米蚜虫都是常见的玉米虫害。玉米螟体型较小,外表褐色,是一种飞虫。玉米螟可以吸附在玉米植株上,主要是叶片上,并寻找缝隙钻到玉米的体内,蚕食玉米的穗或者是花等重要的部位,会对玉米的产量产生严重的危害。辛硫磷是常见的玉米螟防治药品,可以将该药品颗粒放置在玉米的植株中部位置,用量可根据虫害的严重程度进行适当的调整。除此之外可以利用新硫酸乳剂进行玉米螟的防治,具体方法是将新硫酸乳剂喷洒在玉米植株病害部位上。玉米蚜虫呈现黑色,这种蚜虫可以大量聚集在玉米植株上,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危害。由于该虫类的繁殖速度较快,因而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造成大面积玉米被波及。但是玉米蚜虫有生物天敌,因而可以通过瓢虫和步行虫两种生物天敌对玉米蚜虫进行防治。此外还可以通过马拉硫酸乳以及敌敌畏等化学药剂进行玉米蚜虫的防治。

小结

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不高,尤其是部分偏远山区仍然采用的是人工水稻种植技术,因此,推广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提高水稻亩产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立伟,刘健,张海艳.宽窄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5(7):90.

[2]伍峰.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5(4):11-13.

[3]邱洪明.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6):124.

标签:;  ;  ;  

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