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研究 ——以阿克塞、肃北、天祝三县为例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研究 ——以阿克塞、肃北、天祝三县为例

论文摘要

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从古至今,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千百年来,有众多民族来此驻足、定居。在多样性民族实体介入的同时,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也随之进入了河西走廊地区。因此,河西走廊地区的多元民族文化互动一直持续发生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构筑了多元统一为特色的河西文化,成为我国地域文化中一幅壮丽的画卷。本文以河西走廊地区的阿克塞、肃北、天祝这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为调查点,对河西走廊的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表现形式、动因、模式及特点作了一些粗浅的研究和探讨。本文由绪论和四章组成,绪论中主要对“文化”与“文化互动”这两个基本的概念作出了界定。第一章为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概述,首先从自然地理、区域文化的角度阐述河西走廊在地理版图及历史文化版图中的位置;其次,对历史上河西走廊的民族多样性及文化多样性加以梳理,介绍了历史上曾活跃于河西走廊地区的几个民族及其文化特征;最后,从三个方面总结出河西走廊多元统一的地域文化特色。第二章为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表现形式,本文以洛特曼文化符号域理论为视角,认为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表现为各民族文化符号域内各种文化符号之间的互动,本文主要从河西走廊宗教文化符号系统、语言文化符号系统及民俗文化符号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加以说明,并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党城湾镇的汉、蒙文化互动为实证研究的对象探讨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表现形式。第三章为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动因。本章主要对推动河西走廊多样性民族文化互动的宏观动因与微观动因分别加以论述。第四章为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模式及特点。首先,本文以河西走廊地区的阿克塞、肃北、天祝地区为例,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文化互动模式。其次,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河西走廊地区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主要特点。本文的观点如下:一、关于河西走廊文化的特征。河西走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人文景观,千百年来许多民族定居、游牧于此,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与碰撞,建构了以多元统一为特色的河西走廊地域文化。二、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表现形式为各民族文化符号域中的各种文化文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三、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是宏观动因与微观动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宏观动因主要表现在:①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推动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自然基础。②河西历史进程是推动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人文基础。③现代化进程是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社会推动力。河西走廊各民族成员的跨族籍文化实践行为是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最直接的微观动因。四、河西走廊多元文化互动的模式主要有接触性互动模式、深入性互动模式与嵌入性互动模式三种。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互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各种民族文化都有各自比较固定的地理区位。②在民族文化互动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民族依然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③汉文化是引导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核心力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选题的价值、研究的方法及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概述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版图中的河西走廊
  • 第二节 历史文化版图中的河西走廊
  • 第三节 河西走廊的民族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 第四节 以多元统一为特色的河西走廊文化
  • 第二章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表现形式
  • 第一节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语言文化符号系统的互动
  • 第二节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宗教文化符号系统的互动
  • 第三节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民俗文化符号系统的互动
  • 第四节 关于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表现形式的实证研究:以肃北蒙古自治县党城湾镇为例
  • 第三章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动因
  • 第一节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宏观动因
  • 第二节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微观动因:以天祝天堂村汉族成员"煨桑"行为为例
  • 第四章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模式及特点
  • 第一节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模式:以阿克塞、肃北、天祝为例
  • 第二节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与科研情况
  • 后记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20)
    • [2].我国外语语言学习中课堂小组互动研究现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03)
    • [3].网红电商与粉丝互动研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7(09)
    • [4].可持续互动研究中心大楼[J]. 建设科技 2016(05)
    • [5].可持续互动研究中心大楼[J]. 国际木业 2015(10)
    • [6].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J]. 成才之路 2017(07)
    • [7].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研究[J]. 成才之路 2017(23)
    • [8].西方儿童同胞互动研究现状及对我国相关研究的思考[J]. 幼儿教育 2017(30)
    • [9].新时期家园合作的深度互动研究[J]. 中华少年 2017(01)
    • [10].基于小学生学习问题的课堂互动研究[J]. 新校园(上旬) 2016(09)
    • [11].公共文化服务与民间特色艺术产业的互动研究——以津冀民间版画为例[J]. 明日风尚 2017(04)
    • [12].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互动研究[J]. 明日风尚 2017(07)
    • [1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研究[J]. 校园英语 2017(24)
    • [14].乡村节庆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研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1(02)
    • [15].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研究[J]. 商讯 2019(36)
    • [16].语文教学再创新——互动研究[J]. 新课程导学 2017(36)
    • [17].我国外语教学课堂互动研究回顾及发展趋势分析[J]. 外语界 2014(04)
    • [18].社会史与思想史互动研究的典范——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研究特色简析[J]. 唐都学刊 2013(04)
    • [19].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05)
    • [20].多模态互动研究的新进展——《汉语互动中的多模态》评介[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03)
    • [21].学习分析视角下培养高阶思维的课堂互动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0(07)
    • [2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J]. 中学生英语 2019(20)
    • [23].巧妙设计问题 凸显互动研究——新课标理念下物理教学中的互动探究[J]. 中学教学参考 2012(35)
    • [24].小学数学教与学的互动研究[J]. 知识窗(教师版) 2010(09)
    • [25].农业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研究——基于地域的比较分析[J]. 河南农业 2016(35)
    • [26].同伴互动研究方法综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06)
    • [27].语言与自然生态的互动研究——兼评《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和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7(06)
    • [28].英语专业精读课堂师生协商式互动研究[J]. 校园英语 2019(48)
    • [29].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研究[J]. 商 2013(03)
    • [30].基于“工业设计史”课程特性的互动研究教学模式的构建[J]. 创意与设计 2013(05)

    标签:;  ;  ;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研究 ——以阿克塞、肃北、天祝三县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