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甜瓜霜霉病流行学初步研究

黄瓜、甜瓜霜霉病流行学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瓜类霜霉病的发生是由于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Rostov.)引起的。本文通过病害流行学的常规研究方法,对瓜类霜霉病的潜育期、产孢规律、时间动态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田间自然条件下,黄瓜霜霉病的潜育期为5d,且各品种之间无很大差异。黄瓜霜霉病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的多少与病斑日龄有关:病斑日龄为1~7龄时,随日龄增加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潜能也逐渐增加,在8~10龄时,随日龄增加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潜能则逐渐减少。黄瓜霜霉病病斑的扩展情况与日龄存在一定关系:在前4d里病斑增长较慢,每天增长量不足1Cm;在5~6d里病斑增长较快,每天增长量超过1cm;在7d时病斑增长又变慢,增长量不足1cm;第8天后病斑基本不再扩展。保湿时间对于黄瓜霜霉病游动孢子囊的产生有较大影响:6~8h时病斑产孢子囊较少,10h后病斑开始大量产孢,在24h内,保湿时间越长,孢子囊产生越多。光照对于黄瓜霜霉病游动孢子囊的产生有较大影响:在直射光下霜霉病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数量最多,病斑在散射光条件下比黑暗条件下产生游动孢子囊数量多。温度对于黄瓜霜霉病游动孢子囊的产生有较大影响:在4℃_~~35℃的温度范围内均可产生游动孢子囊,在17℃以下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数量较少,达到17℃时以上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数量均较多。在17℃~35℃的温度范围内均适宜产生游动孢子囊。黄瓜的不同叶位上的游动孢子囊的数量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顶端嫩叶和底端老叶上的病斑产孢能力较弱,中部叶片病斑的产孢能力较强。黄瓜霜霉病病菌产生的游动孢子囊在夜间释放飞散的数量略多于白天。黄瓜霜霉病游动孢子囊飞散的数量随着高度的增加,数量不断减少。黄瓜霜霉病空间分布型所有参试田地的扩散系数和聚集指数都大于1,两项指标都满足病害的空间分布型是聚集分布。我省黄瓜品种均为感病品种,但是部分品种如及早挂满架、津研4号、绿宝2号等感病较轻,表现为病斑相对较小,病斑数形成较少。麻皮黄等品种感病后病斑较多,抗性较差。甜瓜霜霉病病菌产生的游动孢子囊在夜间释放飞散的数量略多于白天。甜瓜霜霉病游动孢子囊飞散的数量随着高度的增加,数量不断减少。甜瓜霜霉病空间分布型所有参试田地的扩散系数和聚集指数都大于1,两项指标都满足病害的空间分布型是聚集分布。甜瓜霜霉病的时间动态模型为典型的“S”型曲线,而且发展速度极快:随天数的增加,发病程度加重,一周以后病情急剧加重,达到20天数后,病害发展停止,发病程度接近百分之百。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1 黄瓜概况
  • 1.1.1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1.1.2 品种
  • 1.1.3 栽培技术
  • 1.1.4 病虫害防治
  • 1.2 甜瓜概况
  • 1.2.1 对环境条件要求
  • 1.2.2 品种
  • 1.2.3 栽培技术
  • 1.2.4 病虫害防治
  • 1.3 瓜类霜霉病
  • 1.3.1 症状
  • 1.3.2 病原
  • 1.3.3 病害循环
  • 1.3.4 发病条件
  • 1.3.5.病害控制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现状
  • 1.4.2.黄瓜霜霉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 1.4.3.黄瓜霜霉病的抗病机制研究
  • 1.4.4.黄瓜抗病害基因工程育种的应用前景
  • 1.4.5.黄瓜霜霉病流行规律
  • 1.5 本文研究目的
  • 1.材料与方法
  • 1.1 病原菌的鉴定
  • 1.2 黄瓜霜霉病流行规律研究
  • 1.2.1 黄瓜霜霉病的潜育期观察
  • 1.2.2 病斑持续显症时间
  • 1.2.3 生育期对潜育显症的影响
  • 1.2.4 病斑扩展
  • 1.2.5 黄瓜霜霉病的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研究
  • 1.2.6 病菌游动孢子囊飞散时间测定
  • 1.2.7 高度与游动孢子囊数量的关系
  • 1.2.8 黄瓜品种与抗病性的关系
  • 1.2.9 黄瓜的空间分布型的测定
  • 1.3 甜瓜霜霉病流行规律研究
  • 1.3.1 高度与游动孢子囊数量的关系
  • 1.3.2 病菌游动孢子囊飞散时间测定
  • 1.3.3 时间动态的测定方法
  • 1.3.4 空间分布型的测定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黄瓜霜霉病流行规律研究的试验结果
  • 2.1.1 黄瓜霜霉病的潜育期
  • 2.1.2 黄瓜霜霉病的病斑扩展
  • 2.1.3 黄瓜霜霉病的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
  • 2.1.4 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飞散时间测定
  • 2.1.5 高度与游动孢子囊飞散数量的关系
  • 2.1.6 黄瓜品种与抗病性的关系
  • 2.1.7 黄瓜霜霉病的空间分布型测定
  • 2.1.8 黄瓜霜霉病不同密度的理论抽样数
  • 2.2 甜瓜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 高度与游动孢子囊数量的关系
  • 2.2.2 甜瓜霜霉病菌孢子囊飞散时间测定
  • 2.2.3 甜瓜霜霉病的时间动态
  • 2.2.4 甜瓜霜霉病的空间分布型
  • 2.2.5 甜瓜霜霉病不同密度下理论抽样数值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甜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村科技 2020(05)
    • [2].防治甜瓜霜霉病药剂筛选试验[J]. 新农业 2019(01)
    • [3].甜瓜霜霉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建立及种质资源评价[J]. 新疆农业科学 2019(05)
    • [4].甜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10)
    • [5].吉林省甜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12)
    • [6].不同药剂防治甜瓜霜霉病药效试验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2)
    • [7].海南反季节设施甜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 热带农业科学 2012(08)
    • [8].海南省甜瓜霜霉病药剂防治试验[J]. 长江蔬菜 2009(18)
    • [9].甜瓜霜霉病抗性研究进展[J]. 果树学报 2014(02)
    • [10].“新疆甜瓜霜霉病预测与控制的技术推广”通过验收[J]. 新疆农业科学 2011(04)
    • [11].“三防一控两治”减少大棚甜瓜霜霉病发生[J]. 农药市场信息 2019(04)
    • [12].阿米西达防治甜瓜霜霉病白粉病试验[J]. 西北园艺(蔬菜专刊) 2009(03)
    • [13].保护地西瓜、甜瓜霜霉病和白粉病药剂防治初报[J]. 新疆农业科技 2010(01)
    • [14].甜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03)
    • [15].50%霜脲氰防治甜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 农村科技 2019(05)
    • [16].甜瓜霜霉病的病源生物学特性[J]. 吉林蔬菜 2018(05)
    • [17].北方大棚甜瓜霜霉病的诊断与防治[J].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08(11)
    • [18].43%氰霜唑·百菌清悬浮剂防治甜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 现代化农业 2018(08)
    • [19].甜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 天津农林科技 2011(06)
    • [20].大棚薄皮甜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 吉林蔬菜 2013(11)
    • [21].北方大棚甜瓜霜霉病的诊断与防治[J]. 蔬菜 2009(04)
    • [22].设施‘羊角酥’类型甜瓜霜霉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J]. 中国瓜菜 2017(12)
    • [23].海南西南区大棚甜瓜霜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13(09)
    • [24].甜瓜霜霉病抗性遗传及SRAP分子标记[J]. 江苏农业学报 2012(05)
    • [25].安徽大棚羊角酥甜瓜霜霉病发生原因及“三防一控两治”防治措施[J]. 中国蔬菜 2018(04)
    • [26].甜瓜霜霉病抗性基因的SSR标记[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7)
    • [27].甜瓜霜霉病斑在叶片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28].甜瓜霜霉病研究进展[J]. 中国瓜菜 2011(03)
    • [29].五家渠垦区甜瓜病虫害发生与防治[J]. 农村科技 2011(06)
    • [30].农资大市场[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25)

    标签:;  ;  ;  ;  ;  

    黄瓜、甜瓜霜霉病流行学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