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光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光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论文摘要

试验于2011~2012年进行。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总氮量相等(60kg N·hm-2)的条件下,设置20(D1)、25(D2)和30(D3)万株·hm-23个密度(2011年未设30万株·hm-2)和4种氮素调控:氮作基肥一次性施用(N1),R3期一次性追氮(N2,2011年),启动氮18kg·hm-2(?)(?)R3追氮(N3,2011年,N2,2012年),R4期追氮42kg·hm-2(N3,2012年),测定了各时期不同冠层的叶面积,叶片、叶柄、茎秆、荚果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各器官不同生育期的含氮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计算了叶面积指数、净同化率、光合势、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可溶性糖积累量、光合产物的转运贡献率和同化贡献率、落英率等指标,研究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条件下大豆群体光合生产能力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如下:1.相同施肥条件下,上、中和全冠层单株叶面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密度条件下,启动氮加追氮处理能够使鼓粒期后叶面积指数维持在较高水平,减缓R5期后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D1N3和D2N3与D1N1和D2N1相比,R5期上、中和全冠层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10.1%~21.7%、10.7%~22.6%和9.18%~27.3%(P<0.05);R6期上、中和全冠层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15.5%~27.8%、10.8%~19.6%和13.5%~25.2%(P<0.05),其中2011年R6期中冠层叶面积指数差别不显著。2.相同施肥条件下,光合势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从20万株·hm-2增加到25万株·hm-2,R4-R5期的上、中和全冠层、R5-R6期的上冠层和全冠层的净同化率在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增加到30万株·hm-2时,R5-R6期的中冠层和全冠层的净同化率下降。相同密度条件下,启动氮加追氮处理保持鼓粒期后具有较高的光合势和净同化率,D1N3和D2N3与D1N1和D2N1相比,上、中和全冠层R5-R6期的光合势分别增加8.34%~22.9%、10.4%~24.5%和4.93%~13.1%(P<0.05),R4-R5期的净同化率分别增加4.57%~17.2%、7.28%~50.0%和20.2%~29.7%(P<0.05);R5-R6期全冠层净同化率分别增加20.4%~116%(P<0.01)。其中启动氮加R4期追氮效果最好。3.相同施肥条件下,25万株·hm-2密度时各器官的可溶性糖积累量高于其他2个密度。相同密度条件下,启动氮加追氮处理与氮作基肥一次性施用相比,R5和R6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6.43%~23.1%、叶柄增加5.61%~22.0%、茎秆增加5.80%~20.9%(P<0.05),R6和R8期,荚果可溶性糖含量增加7.83%~19.3%(P<0.05)。4.相同施肥条件下,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但R5期后,25万株·hm-2的启动氮加R4期追氮处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20万株·hm-2的氮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处理。在25万株·hm-2密度时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和同化贡献率均高于其它2个密度。相同密度条件下,启动氮加追氮处理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和同化贡献率均显著高于氮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处理,R6期D1N3和D2N3与D1N1和D2N1相比,全株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增加6.82%~16.2%(P<0.05),全冠层单位面积叶片、叶柄、茎秆和荚果分别增加7.54%~24.9%(P<0.05)、8.30%~15.6%(P<0.05)、8.06%~12.8%(P<0.05)和8.53%~16.3%(P<0.05),同化贡献率增46.2%-145%(P<0.01),其中启动氮加R4期追氮效果最好。5.相同施肥条件下,单株荚数均随密度的增加降低,但密度为25万株.hm-2启动氮加R4期追氮的单株荚数显著高于20万株.hm-2氮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单位面积荚数在鼓粒期之后以25万株.hm-2启动氮加R4期追氮处理为最高。相同密度条件下,启动氮加追氮处理的落荚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其中D1N3和D2N3较D1N1和D2N1上冠层和中冠层落荚率降幅分别达到4.04%-14.3%和6.50%-39.8%(P<0.05);在收获期,D1N3和D2N3与D1N1和D2N1相比,全冠层、上冠层和中冠层单位面积荚数分别增加12.1%-24.9%、10.9%-28.5%和10.0%~27.3%(P<0.01)。6.相同施氮条件下,单株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产量在25万株.hm-2时达到最大。相同密度条件下,启动氮加追氮处理与氮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处理相比,大豆单株荚数增加10.8%~23.8%(P<0.05),单株粒数增加8.54%~20.6%(P<0.05),大豆产量增加8.23%-17.1%(P<0.05)。其中上冠层籽粒干重所占比例最大,中冠层次之,下冠层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大。R4追肥增产效果优于R3追肥处理。

论文目录

  •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大豆的氮素营养
  • 1.2.2 大豆光合生产能力
  • 1.2.3 大豆光合产物的积累及分配
  • 1.2.4 大豆的源库关系
  • 1.2.5 大豆碳氮代谢
  • 1.2.6 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1.2.7 大豆光合作用与产量的关系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 2.3.1 取样时期及方法
  • 2.3.2 测试项目及方法
  • 2.3.3 计算公式
  • 2.3.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1.1 叶面积指数
  • 3.1.2 鼓粒期后平均叶面积指数
  • 3.1.3 植株吸氮量及其与LAI的相关分析
  • 3.2 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1 光合势
  • 3.2.2 鼓粒期后光合势
  • 3.2.3 净同化率
  • 3.3 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可溶性糖的影响
  • 3.3.1 可溶性糖含量
  • 3.3.2 可溶性糖在大豆各器官中积累与分配
  • 3.4 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3.4.1 大豆干物质积累总量
  • 3.4.2 干物质的阶段积累量
  • 3.4.3 不同器官中干物质积累
  • 3.4.4 干物质积累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 3.4.5 转运贡献率与同化贡献率
  • 3.4.6 物质转运贡献率和同化贡献率与大豆产量的关系
  • 3.5 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荚数和落荚率的影响
  • 3.5.1 株荚数动态变化
  • 3.5.2 不同冠层荚数动态变化
  • 3.5.3 落荚率
  • 3.5.4 落荚率与NAR的相关分析
  • 3.5.5 落荚率与营养器官氮积累量的相关分析
  • 3.6 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产量的影响及各指标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3.6.1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
  • 3.6.2 不同冠层籽粒干重
  • 3.6.3 大豆收获指数
  • 3.6.4 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3.6.5 光合势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3.6.6 净同化率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3.6.7 干物质阶段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光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