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3.0T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初步评价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在3.0T磁共振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3.0T MR自由呼吸三维导航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urbo field echo TFE),对无心脏疾患的、心电图检查均为正常窦性心律的健康志愿者22名分别行磁共振全心冠脉及靶容积两种方法成像。用皂泡软件(Soap Bubble-Tool;Plilips Medical Systems)处理,获得各冠脉主支图像,分别测量左主干/左前降支(the Left Main LM/the Left Anterior Ascending LAD)、右冠状动脉(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左回旋支(the Left Circumflex LCX)的显示长度、信噪比及对比信噪比。将冠状动脉划分为LM,LAD近段、中段、远段,RCA近段、中段、远段及LCX近段、远段9个节段进行质量估价。评分采用0—4分制,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冠状动脉的各个节段进行质量评分,以评分意见一致时作为评分结果。对比两种成像方式的血管长度、信噪比、对比信噪比及图像质量评分,评价3.0T 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势。对30名临床怀疑为冠心病患者进行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其中1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初步估价3.0T磁共振全心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22名健康志愿者,其中20名完成扫描。全心冠脉成像RCA(10.41±2.37cm)、LM/LAD(8.47±1.40cm)的长度显示大于靶容积成像(9.82±1.44cm和8.24±0.85cm),(P<0.05);显示LCX长度两种成像方式无差异(4.75±0.86cm和4.65±0.91cm),(P>0.05)。两种成像方式的信噪比及对比信噪比无显著差异。RCA、LAD远段全心冠脉成像质量评分(3.1±1.0;2.8±1.1)高于靶容积成像(2.5±1.2;2.5±1.2),(P<0.05);其余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对于正常志愿者全心成像质量评分0级的有7个节段、Ⅰ级的有12个,其图像具有诊断价值的比率为86%(116/135);靶容积成像质量评分0级的有16个节段、Ⅰ级的有11个,其图像具有诊断价值的比率为80%(108/135);对于患者全心成像质量评分0级的有10个节段、Ⅰ级的有25个,其图像具有诊断价值的比率为85.5%(208/243)。3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患者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27例获得了满意的检查结果(84.5%),其中19例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9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15例冠状动脉有显著性狭窄(大于50%),其中单支病变9例,双支病例4例,三支病变2例,共有23支冠脉发现有显著性狭窄。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大于50%),敏感性为73.91%,特异性为82.29%,准确度为77.19%,阳性预测值为70.83%,阴性预测值为87.88%。结论3.0T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是可行的;全心冠脉MRA在对冠状动脉血管远端的显示上优于靶容积成像。自由呼吸全心冠脉MRA能够无创性地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初步评价冠状动脉主干、近、中段狭窄。.冠状动脉MRA表现了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对排除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论文目录

  • 一、摘要
  • 中文论著摘要
  • 英文论著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论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五、参考文献
  • 六、附录
  • 综述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冠状动脉疾病易感基因及突变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23)
    •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9(06)
    • [3].急性心肌梗死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病人术前开展促适应训练的效果分析[J]. 全科护理 2020(01)
    • [4].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与发热持续时间的相关性[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02)
    • [5].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的疗效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A1)
    • [6].冠状动脉微循环与慢性肾脏病[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06)
    • [7].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07)
    • [8].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再通价值及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循环杂志 2020(08)
    • [9].冠状动脉高血栓负荷病变的治疗策略及展望[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08)
    • [10].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原位冠状动脉通畅率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02)
    • [11].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研究进展[J]. 微循环学杂志 2019(04)
    • [12].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 2019(32)
    • [13].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评价技术现状与未来[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03)
    • [14].逆转冠状动脉疾病有可能吗?[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09(03)
    • [15].冠状动脉微循环及评估方法简介[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05)
    • [16].大动脉炎冠状动脉受累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06)
    • [17].微粒与冠状动脉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11)
    • [18].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效果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67)
    • [19].探讨心电图ST-T改变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价值研究[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7(08)
    • [20].急性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7(05)
    • [2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33)
    • [2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 疑难病杂志 2017(07)
    • [23].超声心动图检测不同年龄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7(07)
    • [24].加强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研究[J]. 中国循环杂志 2017(05)
    • [25].不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时间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18)
    • [26].白塞氏病累及冠状动脉患者六例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循环杂志 2017(05)
    • [27].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30)
    • [28].婴幼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6)
    • [29].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07)
    • [30].研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状动脉事件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27)

    标签:;  ;  ;  ;  

    3.0T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