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必然渗透 ——罗伯特·沃伦的自我认知哲学观与文学创作研究

生之必然渗透 ——罗伯特·沃伦的自我认知哲学观与文学创作研究

论文摘要

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中涌现出的一位才华横溢的重要作家,罗伯特·潘·沃伦在小说、诗歌、戏剧、文学评论、传记等几乎每一个文学领域都颇有建树、成就斐然。在长达六十八年的文学生涯中,他以近乎每年一本的速度一共推出了十部长篇小说、十七本诗集、十六篇短篇小说、七部戏剧和电视剧本、五本文学教材、八本散文集、两本儿童故事集和100多篇杂文。这些惊人的成就为他摘取了包括三次普利策奖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美国作家奖项;为奖励他在美国诗歌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美国国会图书馆在1986年授予他美国第一届桂冠诗人的称号;作为美国著名文学理论流派“新批评”的倡导和发起人之一,沃伦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的贡献使他成为美国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之一。沃伦在文学界的位置在他生前已相当稳固,被誉为美国南方文坛“威廉·福克纳的真正继承人”。在1989年沃伦去世后,美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沃伦研究热潮,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纷纷问世,这种强劲的研究势头一直持续进入新千年。作为在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中脱颖而出的一位作家,沃伦首先是一位南方作家,他从当地的日常生活、民间故事、民谣、历史、神话和传奇中撷取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他的作品充满浓郁的南方生活气息,带有鲜明的南方地域特色。然而作为一位心系人类命运和苦难的作家,沃伦并未将视野仅仅局限在美国南方。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沃伦一直不懈探讨的一个主题就是当代社会中不断分裂、消解的自我及其重塑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工业社会日益弥漫的虚无和绝望中,沃伦从未丧失勇气和信心,坚信人类能够获得必要的自我认知,并寻求到一条有效途径来弥合自我分裂、重建完整自我。评论家艾弗瑞特对对此深有洞察,指出沃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幅有关人类状况的图景,并解释或反映出在一个对上帝的信仰消逝的世界中生存的困惑……在他看来,人必须要面对一个既被剥夺了上帝的善恶意图、也不存在任何浪漫幻想的现实,不管在其生存中会遇到何种困难,沃伦从不主张陷入绝望,也从未表明活着没有任何意义。”就在对这一信念的执着坚守中,沃伦完成了从地方性到世界性的超越,成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坛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在大量的沃伦研究中,虽然评论家们研究侧重点各异,但却一致认为“自我认知”是沃伦作品研究中无法回避的核心主题。由于人类生活经历的复杂性,“自我认知”在沃伦作品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对历史和过去的思考,对社区归属感的寻求,对人类内在善恶本质、人之局限性的认识,爱与暴力,人的精神救赎和道德责任等等,沃伦作品中充满了对所有这些有关人类生存的复杂问题的思考。由于沃伦作品中涉及的这些主题的繁杂多样性,评论家通常认为沃伦的思想体系庞杂松散,缺乏在哲学层面上对这些问题的宏观探讨,评论家们常从一些孤立的哲学侧面入手来评价沃伦的作品和思想。他们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因为对于像沃伦这样一位著作丰硕且多才多艺的作家,很难将任何一种现成的思想体系套用在他身上。然而,评论家在寻求沃伦创作中的思想统一性时偶尔感到的困惑和失落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在其诗歌、小说或是其评论文章中,沃伦一直致力于在读者心中构建出一套关于自我认知的哲学体系。因此,尽管困难重重且充满风险,笔者勇于在各种异议中接受挑战,在本论文中尝试着将沃伦作品中探讨的所有主题统一到其“自我认知”哲学的整体框架下,对其作品和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提炼和探讨。在《知识与人的意象》(1955)一文中,沃伦运用“生之必然渗透”这一鲜明意象将其“自我认知”哲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前。在该文中沃伦不仅强调了自我认知在个体寻求完整身份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将自我认知诠释为对于自我作为“生之必然渗透”这一生存状态的全方位认识,如他在文中描述:“人与其世界处于一种连续不断且极为密切的相互渗透之中,一种最终会确立而非抹煞其身份的生之必然渗透,”这一渗透之所以能够确立自我身份是因为个体能够“在对此相互渗透不断加深的理解中”创建一个崭新的自我。沃伦在文中指出,现代人迫切渴望的是“自我认知中的全方位平衡和责任,对我们命运的认识与和谐接受”,而个体从“生之必然渗透”中获得的正是其借以创建统一自我的平衡与和谐。因此,沃伦的渗透哲学观为处在社会变革漩涡中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秩序感和相对稳定性。随着其创作实践的不断丰富,沃伦不仅将其自我认知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而且逐渐赋予其一种哲学深度。1975年,在《民主与诗歌》一文中,沃伦给出“自我”的明确定义,作为对其“生之渗透”哲学观的深入阐述。文中沃伦将“自我”定义为:“在个性化过程之中,一个内涵丰富的统一体的可感知原则。”通过对两个定语的分别诠释,沃伦将“自我”进一步界定为:“延续性——在时间上的延展”和“责任性——个体作为一个道德实体”。本文将沃伦的自我发现过程与心理分析学家荣格的个性化生成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揭示出二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通过对自我本质属性的界定,沃伦赋予其渗透哲学观三重哲学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道德维度。时间维度强调个体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其中过去、现在和将来密不可分、互为渗透;空间维度则强调人在空间上与其社区或生存世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渗透相连要求社会中的个体必须对其行为负责,由此衍生出其渗透哲学观的道德维度。沃伦通过自我定义传达出,自我并非是一个简单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与周围世界多维渗透、密切相连的道德实体,这就是沃伦在其文学世界中孜孜寻求的用以创建完整自我的自我认知。由此可见,沃伦眼中的完整自我并非一个简单的平面形象,而是一个能够涵盖人类生存无限多样性的多维统一体。作为一个其根本模式相对稳定的自我存在状态,“生之必然渗透”这一概念通过以上三重哲学维度将沃伦作品中探讨的各种哲学问题有机统一起来。沃伦坚信通过对自我在时间延续性、空间整体性和道德责任性的全方位确认,社会中的个体最终能够克服生存的破碎和混乱,重归人与世界、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洞察到他与世界的原始联系及其内部世界完整无隙的本质。这样,取代了传统的对自我之生存状态的线性描绘或平面理解,沃伦将人与其世界渗透相连的一幅全景立体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沃伦的小说中,其主人公从自我分裂走向自我整合的精神历程与基督教人类的堕落——孤立——救赎或毁灭模式是一致的。沿用这一模式,沃伦认为自我身份的确立取决于个体如何将自我与自然和社会区别开来,也就是说,个体必须首先意识到他孤立的堕落状态,甘愿经历一个痛苦的道德成长历程,并饱受自我批判之苦,才能最终重获其生存统一。因此,个体只有在意识到孤立是所有人必经的共同状态后,方能开始他的回归历程。同时沃伦也指出,从这一“生之渗透”中获得的完整自我并非静止不动、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处于“一个不断呈现、不断展开、自我肯定……自我修正的”状态之中。沃伦认为整个世界处于变动不居之中,光阴的流转和环境的变迁无法为人类提供一套绝对知识体系,使其创建一个永恒身份。时隔不久,这一通过渗透获得的暂时平衡又会被新的生存形势打破,个人又会踏上新一轮的寻求自我的艰险征程。由此可见,作为对人类生存之本质状态的描述,沃伦的“生之必然渗透”理论并非是一套恒定不变的哲学原则或标准,而是一个只有死亡才能将其终止的动态的个性化过程。沃伦站在后现代的立场对自我进行了深层透视,将自我创建视为一个动态过程,而非一个静止结果,从而使其渗透理论成为一个开放的哲学体系,它向无论是来自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甚至是后现代阵营中的质疑和挑战永远敞开着……本论文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考察沃伦在其作品中如何将人类经历的无限复杂性统一到其“生之必然渗透”哲学中,第二个目的就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文本分析来阐明他的渗透哲学观如何在其文学创作中孕育而成,并催生出他丰富多产的优秀作品,在文本分析过程中,笔者力图揭示出沃伦的思想艺术在时空的交汇中不断演变发展的历程,借以体现出人类认知的动态特征。本文给予沃伦自我认知哲学观的三重维度不仅能够将沃伦作品中看似松散的哲学主题有效统一起来,同时也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框架结构。本论文的讨论将围绕这三向维度具体展开,以揭示出沃伦的“生之必然渗透”哲学观的丰富内涵。本论文主体部分被分为四章,其中每一章分别构成沃伦自我认知哲学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言部分围绕沃伦作品中对自我认知的寻求这一核心主题对国内外的沃伦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明确以往的沃伦研究在哪些领域开展到何种程度,在哪些领域中尚存有空白,这些研究成果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给予本论文研究提供了哪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第一章具体阐述了沃伦的“生之必然渗透”哲学观的理论来源及核心内容。第一节简要追溯了沃伦思想体系的理论和文化渊源。徘徊于各种大量涌入的思想流派之间,沃伦一直在努力寻求一个折中理论,使处于自我分裂中的当代人重建与其内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他对自己艺术独立性的坚守赋予他一个富有批判性的头脑,使他对任何现成理论都持一种怀疑态度,从而能够辩证地从每一个哲学流派中汲取营养成分,将其自我认知哲学打造成为一个集各种传统和现代思想流派之长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农主义、基督教等南方文化遗产,还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等西方主要文学流派,奥古斯丁、威廉·詹姆斯和亨利·柏格森的思想传统等。本章中沃伦的哲学折中主义成为理解其渗透哲学观的一块试金石。第二节详细阐述了沃伦的“生之必然渗透”哲学观及其在沃伦诗歌中的具体体现,这在本摘要的前半部分已做出清晰论述。这部分论述主要建立在沃伦的《知识与人的意象》和《民主与诗歌》这两篇文章之上,沃伦在其中提出的主要美学和哲学思想成为构建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石。第三节指出在沃伦作品中自我寻求的艰难历程及其动态特征。沃伦认为完整自我的创建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肯定的对话过程,一种自我与周围世界的不断谈判妥协,一个在寻求生之平衡中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永恒辩证过程。第二章集中探讨了沃伦渗透哲学观的时间维度——自我在时间上发展演变的延续性。虽然沃伦的时间概念和历史观在过去已被充分探讨,本章将其纳入沃伦的渗透哲学观的整体视野,从一个全新角度对其进行重新审视。第一节聚焦于沃伦的独特的时间概念。沃伦的时间观从根本上与柏格森的时间绵延论是一脉相承的,它相对于物理学或数学上可机械测量的空间概念而言,是一种心理时间观。在这里,时间不再是由可测量的、孤立的时间单位组成的抽象概念,而是一条不可分割的、不断流动的时间之流,其中过去、现在和将来互相渗透、紧密相连。但是工业社会不仅削弱了人类劳动的尊严,同时还将现代人与过去残酷割裂开来,使现代人陷入时间的破碎中,失落了完整自我。沃伦在其作品中指出重建时间的延续性在构建完整身份中的必要性,并强调过去的重要作用,因为他坚信现在的意义存在于过去之中,否定了过去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时间的这一渗透属性使个体意识到自我是生活和历史潮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沃伦的时间观可追溯到西方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为代表的伟大思想传统,在近代则以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和亨利·柏格森为代表,这派哲学家们驳斥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近代爱因斯坦的客观物理时间观,将时间解释为一种主观时间,他们认为时间不存在于物理的或物质的现实之中,而是作为人类心灵对现实理解的结果存在于人们心理之中。这种更贴近人类生活和心灵属性的心理时间观为沃伦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生命力和诗学内涵。本节具体分析了沃伦的渗透时间观与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和“绵延”本体论在揭示世界本质上的根本一致性。第二节致力于探讨建立在沃伦的渗透时间观之上的历史观。从其重农主义立场出发,沃伦认为历史是一个完整、持续的过程,一个在时间维度上永恒展开的系统运动,人是历史的产物,生活在时间的延展之中,任何人都无法摆脱历史,历史决定着他的现在和将来。历史是一座蕴含丰富、取之不竭的宝藏,人们可从中获取其身份、建立自我与世界的和谐关系。鉴于时间的连续性和动态特征,人不可能重回过去和重写历史,因此,沃伦坚信个人只有承认并接受他内在的邪恶、堕落以及过去的罪过,方能重返他与世界的和谐统一。沃伦的历史哲学观告诉我们:人欲创建完整自我必须接受历史,连同其光荣与耻辱,接受人自身局限与不完美,人之内在罪恶与堕落,并以负责的态度生活在现在和未来。沃伦沧桑厚重的历史感弥漫在其小说和诗歌之中,并赋予其文学创作一种罕见的哲学深度。第三节以沃伦的经典小说《国王的人马》为例,深入分析了沃伦的渗透时间概念和历史观在其文学作品具体体现。第三章力图对沃伦的渗透哲学观进行空间维度上的解构,这是通过对存在于自我内外双重世界中的分裂现象的审视来进行的。第一节深入分析了沃伦渗透哲学观的空间理论,即他在《国王的人马》中提出的“蜘蛛网”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每个人都是这张生存之网上的不可分割的一环,无论他是谁,只要采取任何行动,都必然会触及这张网,引起全网的波动,进而影响到网上相互连接的每一个事物和每一个人,因此所有的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沃伦的蛛网理论向我们揭示出孤立的自我如不能达成与其世界的渗透统一是无法构建其真实存在的。但是随工业化席卷而来的实用主义、进步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将现代人无情地抛出了蜘蛛网,割断了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沃伦将人内在自我的分裂归因于人善恶兼具的本性。面对当代社会的巨大分裂,沃伦提出了“生之渗透”理论作为愈合此社会弊病一剂灵丹妙药,它对内通过将分裂自我整合起来以减轻心灵痛楚,对外通过使孤立的个体意识到他与生存世界尤其是其社区的密切联系来减轻个体的孤立感。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探讨了自我在内外部双重世界中的渗透相连,第二节分裂自我内在渗透相连之途径。在分析了沃伦关于造成自我内部分裂的社会和心理原因的论述后,指出造成自我内在分裂的根本原因是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对立,这在沃伦作品中主要体现在对两类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即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这两类人物由于过度封闭于极端的自我之中,从而难以意识到自我存在的复杂性,更不会承认他者存在的合理性及神圣性,因此,正如沃伦小说中所表明的,这两类人物由于其个性的不完整同样具有破坏性,并导致自我悲剧,《国王的人马》中州长威利和医生亚当就是这两类人物的典型代表。但在这些充斥着其小说的悲剧中,沃伦始终未忘记传递出令人欣慰的信息,这就是通过对分裂两极的渗透整合人是能够创建完整自我的。沃伦的这一观点体现在他小说中的第三类人物身上。这类人物在经历了一个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认知然后到自我妥协的痛楚而艰辛的过程后,能够有效地将自我内部对立的双方统合起来,从而获得一个较为全面均衡的视野,最终完成完整自我的重构。《国王的人马》中故事叙述者杰克从破碎自我到完整自我的精神再生历程就是沃伦渗透哲学观的完美体现。第三节指出社区在构建自我在空间上的完整性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具体分析了沃伦的小说《夜骑者》、《荒野》、《洪》中主人公是如何通过对社区的寻求来创建完整自我的。沃伦认为个体只有意识到自我在内外双重空间中的整体性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才能获得道德救赎,回归“人与自然的统一”。沃伦坚信个体的道德救赎来自对他人易犯错、不完美的人性的接受,并与其世界建立起一种爱与责任的关系。在这一自我发现过程中蕴含的道德因素使我们自然转入下一章对沃伦道德观的探讨。第四章关注的焦点是沃伦渗透哲学观的道德维度。在《民主与诗歌》中沃伦通过将自我的两个本质属性界定为延续性和责任感,从而将社会中的个人视为一个既会犯错又能负起责任的道德实体。事实上,沃伦试图通过其渗透时间观和蛛网理论传达出的一个信息就是:个体欲创建完整自我必须负责任地生活。在努力为人类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道德标准时,沃伦在《知识与人的意象》一文中指出,个体在“生之渗透”中最终获得的是“道德的成长”,而获取道德成长的途径则是通过“对爱与法的发现,爱通过孤立,法通过反叛”。从其渗透哲学观出发,沃伦认为个体只有直面并勇于承担起责任,才能从对过去和世界的深重负疚感中解脱出来。作为作家终其一生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不懈探讨和思考的结果,沃伦的道德观是针对当代社会中自然主义对完整自我的威胁做出的一种人文主义回应。第一节聚焦于沃伦作为一位哲学道德家对当代社会日益加剧的道德滑坡现象的深切关注。沃伦在其作品中深刻分析了造成这一道德滑坡现象的内外部原因,并坚决主张在一个缺乏统一价值观的世界中,个人必须创建自我道德标准来赋予其生存世界一定的秩序和意义。本节在深入分析了基督教道德观对沃伦的影响后指出,在沃伦的作品中主人公的道德转变过程总是沿用基督教的“堕落——自我认知——救赎”这一模式,这一神话原型模式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并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框架。第二节深入探讨了沃伦的双重道德标准“爱与法”。鉴于人的情感和理智的双重本性,沃伦意识到必须要有一个双重道德标准才能有效整合人的感性和理性,以获取生存的最佳平衡。于是,在社会上多元道德主张中,沃伦发出了自己独特而坚定的声音,提出了“爱与法”这一双重道德标准,使当代人借以弥合分裂自我,回归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本节还深入分析和探讨了“爱”和“法”在沃伦作品中分别呈现的宽泛深刻的含义,沃伦赋予“爱”与“法”多重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一套行之有效且具有广泛兼容性的道德标准。作为辩证统一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爱与法这两个原则不能单独起作用,二者必须有效结合才能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一个全面平衡的道德标准。一方面,如果缺乏爱的参与,法就会失却了丰富人性内涵,成为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一个纯粹、机械道德伦理工具;另一方面,如果离开了法的约束,爱也会失去智慧与理性之光芒,沦为单纯的感官满足的,甚至会演变为暴力和令人发指的罪行。这在其叙事长诗《龙兄弟》中有着鲜明体现,长诗从多重视角出发探讨了一桩发生在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家族中的令人发指的罪行,诗中杰斐逊的外甥利尔本出于对已故母亲的狂热挚爱,一怒之下肢解了失手打碎母亲遗物的黑奴。由此可见,爱与法这双重标准必须协同作用,才能将分裂自我有效统合起来,将人类引向其渴盼已久的“全方位的平衡和责任”。同时,沃伦也注意到正如从“生之渗透”中获得的自我统一,爱与法的统一也是同样是“岌岌可危”但又“弥足珍贵”的。由于人类自我认知的局限性,人们通常认识不到二者的不可分割性,常常是盲从一方而忽略或否认另一方,最终导致道德行为失衡。因此,沃伦强调在爱与法之间必须保持一种渗透平衡,以使二者势均力衡、互不篡位。第三节通过对沃伦作品的文本细读揭示了沃伦指出的爱与法的发现之途——“爱通过孤立,法通过反叛”。本节首先论述了“孤立”作为个人道德成长的必经阶段在构建完整自我中的重要性,然后探讨了使“法”成为生存之必要的“反叛”。由于在沃伦作品中“反叛”常以侵犯或暴力的形式出现,本部分深入分析了沃伦作品中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暴力,并由此指出法在其道德观中的重要位置。此外,本节还具体分析了沃伦的道德观在长篇叙事诗《龙兄弟》、经典小说《国王的人马》和以爱为主题的小说《相会在绿色峡谷》的充分体现,揭示了小说主人公艰难迂曲的道德成长历程。综观全文我们可看到,作为一位写作生涯横跨二十世纪大半部分、精力充沛的多产作家,沃伦本身就为美国文学史的发展衍变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标尺。就沃伦作品的整体而言,其文学创作代表了以“寻求身份”为主题的当代南方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在此意义上,沃伦的致力于创建“完整的人”的自我认知哲学继承和发展了美国文学中“寻求身份”这一伟大传统。而且通过对时代问题的密切关注,沃伦为这一文学传统注入了崭新内容和强大生命力。本文将沃伦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置入美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力图向读者揭示出美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连续性。通过对沃伦自我认知哲学观的系统研究,本论文旨在表明:在沃伦作品中探讨的各种哲学问题都被有机地统一到沃伦哲学观的整体框架中,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构成这一有机整体的一个侧面。同时,本文还指出,沃伦的自我认知哲学观虽然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同时又极富弹性和动态特质,它摈弃了沃伦一向强烈反对的那种“单一答案体系”的僵化性。沃伦的渗透哲学观贯穿于其文学创作之中,使其作品能够反映出人类最本真、最深刻的生命体验,并赋予其作品强大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总之,沃伦力图通过其渗透哲学观向读者展示出当代人的生存基本状态,并力图在一个高度统一的哲学框架下,在兼顾到人类经历繁杂性的前提下,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本文避开了传统的从现成的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入手来研究作家及其作品的方法,以沃伦作品中的“自我认知”核心主题为切入点,创新性地将沃伦的作品置入其自我认知哲学观的整体框架下展开系统地研究。本文用沃伦提出的“生之必然渗透”理论高度概括了其自我认知哲学观,并从时间、空间和道德这三重哲学维度入手,将沃伦作品中探讨的各种哲学问题统一到其自我认知哲学体系中来。其次,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站在沃伦自我认知哲学观这一理论制高点,从其渗透哲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沃伦作品展开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对沃伦自我认知哲学的三重哲学维度进行了重新解读,以揭示出其作品的丰富内涵和内在统一性。在探讨沃伦的历史观时,本文分析了沃伦的渗透理论在其时间概念中的体现,指出过去、现在、将来相互包含互渗的辩证关系,并追溯了这一心理时间观与西方哲学思想之间的理论渊源。在分析自我与其生存世界之间的空间互联性时,本文运用沃伦的“蜘蛛网”理论,从崭新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人与社会以及自我内部诸如理想与现实、天真与经验这些亘古常新的矛盾冲突,并对由这些冲突造成的自我分裂提供了全新的解决途径。在论及沃伦的道德观时,本文不仅深入分析了沃伦的双重道德标准“爱”与“法”在沃伦作品中分别呈现的多重内涵,还从渗透角度进一步探讨了“爱与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指出保持二者之间的渗透平衡关系对于构建完整自我的重要性。然而由于论文的篇幅所限以及沃伦自我认知哲学体系广泛包容性,笔者在文中只能在其三个哲学维度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侧面进行系统探讨,而无法穷尽沃伦自我认知哲学观的每一个侧面,包括父子间的血缘渗透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渗透统一关系、困扰南方多年的种族渗透关系等。由于这些哲学侧面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同等重要性,在研究沃伦作品时也应给予同等的批评关注。笔者将在今后的沃伦研究中对以上哲学侧面继续展开深入研究,以揭示出沃伦思想艺术的永恒魅力。最后,笔者诚挚希望在本文中做出的所有努力能够为未来的沃伦研究拓展出新的研究领域和学术空间。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沃伦“生之必然渗透”哲学观中蕴含的和谐思想对当下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生的我国人民亦有着厚重的启迪意义。沃伦的自我哲学观不仅传承了贯穿西方文明史的两条思想主线之一的人文主义思想(另一条是强调人与自然对立的个人主义),也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套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体系支撑,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The Inevitable Osmosis of Being
  • Section Ⅰ Warren's Philosophical Eclecticism
  • Section Ⅱ The Inevitable Osmosis of Being
  • Section Ⅲ The Dynamics of the Osmosis of Being
  • Chapter Two Time,Past and History
  • Section Ⅰ Warren's Osmotic Concept of Time
  • Section Ⅱ Warren's Osmotic Philosophy of History
  • Section Ⅲ The Burden of the Past—All the King's Men
  • Chapter Three Self,Society and Space
  • Section Ⅰ The Inescapable Spider Web
  • Section Ⅱ Self,Internal Division and the Osmotic Being
  • Section Ⅲ Self,Community and the Osmotic Being
  • Chapter Four Man,Love and Law,and Morality
  • Section Ⅰ Warren as a Philosophical Moralist
  • Section Ⅱ The Osmotic Balance between Love and Law
  • Section Ⅲ Separation,Rebellion and Love and Law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中文参考文献
  • Acknowledgements
  • Publications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身体的历史》[J]. 博览群书 2019(12)
    • [2].大学生自我认知对就业倾向影响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18(06)
    • [3].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认知对就业倾向影响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07)
    • [4].品牌塑造与消费者的自我认知[J]. 传媒论坛 2019(15)
    • [5].“中国形象”的另一维度:从自我认知开始[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04)
    • [6].大学生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投篮内外环境自我认知特征研究[J]. 运动 2014(18)
    • [7].领导者的自我认知障碍及消除思路[J]. 领导科学 2015(21)
    • [8].“房树人”心理绘图是家校合作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的有效路径[J]. 第二课堂 2020(03)
    • [9].如何启发学生“自我认知”[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07)
    • [10].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知异化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 文教资料 2013(06)
    • [11].正确的思想意识决定正确的自我认知[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30)
    • [12].建立合理信念 重塑自我认知[J]. 江苏教育 2017(24)
    • [13].自我认知的矛盾与统一[J]. 作文通讯 2018(Z2)
    • [14].师生有效沟通 从自我认知开始[J]. 山西青年 2018(16)
    • [15].职校学生“认识自我”团辅活动方案开发与研究[J]. 考试与评价 2016(11)
    • [16].婴幼儿言语自我认知概述及教育建议[J].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7(01)
    • [17].别忽略了孩子的审美教育[J]. 中华家教 2017(Z1)
    • [18].重视干部的自我认知[J]. 共产党员 2017(03)
    • [19].放你在我心上[J].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2017(03)
    • [20].浅析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J]. 情感读本 2017(03)
    • [21].离婚,一个母亲的选择[J].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7(07)
    • [22].优化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兴趣[J]. 中华少年 2017(19)
    • [23].为了梦想,再多走一步[J]. 中国青年 2017(11)
    • [24].错误的认同与欲望的投射——拉康理论与观影心理研究[J]. 青春岁月 2017(15)
    • [25].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知初探——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赤子(下旬) 2016(08)
    • [26].以社团为载体实现学生自我认知的途径[J]. 吉林教育 2014(18)
    • [27].90后大学生职业自我认知对求职行为的影响[J]. 职业时空 2015(01)
    • [28].浅析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与减肥行为的关系[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5(04)
    • [29].领导者:用好“自我认知”[J]. 人民公仆 2014(11)
    • [30].自我认知的实现途径[J]. 公安研究 2013(05)

    标签:;  ;  ;  ;  ;  ;  ;  ;  

    生之必然渗透 ——罗伯特·沃伦的自我认知哲学观与文学创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