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话精神的课堂评价初探

基于对话精神的课堂评价初探

论文摘要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将对话理论引入教学已不再是新的话题,但是将对话引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评价,目前还是少数。本文的论述核心在于通过“我—你”对话精神的引入,使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评与教走向融合,形成促进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共同体,而不是截然的分离对立。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评与教浑然不可分,基于对话精神的课堂评价是更好实现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评价方式。对话式的课堂评价建立在师生双方共同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等多个主体进行评价,在“我—你”对话关系的形成中,在课堂交流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评与教,指向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从教学评价发展的历程来看,对话与评价有不解之缘。如果从时间维度划分,教学评价历经四个基本阶段,体现了从“独白”到“对话”的评价内涵的发展;从教学评价的功能角度划分,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性评价较之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得到更多运用和体现,本文的论述也主要是围绕形成性评价展开,在形成性评价所提倡的“协商和共同建构”的基础上,将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赋予教育学的立场,从教育的内涵发展其对话理论,贯之以对话的精神和对话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进入一种“对话”情境,由此,对话的双方成为一种平等的“我—你”关系。在这种“我—你”关系中,教师向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他以帮助,并且指导他理解生活、理解世界,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意向。学生也向教师开放整个身心,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解和情感,以自己独特的经验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总之,课堂中的教学交往成为一种精神、智慧、意义的共享。本文所论述的对话式的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并不鲜见。在参与“新基础教育”的听课调研实践中,本人所见到的课堂教学已经能清晰地看到对话精神的显现。本文第四部分进行课堂实录评析目的是通过实例的分析,完整地呈现基于对话精神的课堂评价的过程、特征及实践状态。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意义
  • (二) 已有研究
  • (三) 可能的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课堂话语分析
  • 3. 课堂观察法
  • 4. 访谈法
  • 5. 个案研究
  • 一、基于对话精神的课堂评价提出的背景分析
  • (一)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评价的变化趋势
  • 1. 评价目的观更新,以学生发展为取向
  • 2. 产生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
  • 3. 评价主体多元,学生参与评价
  • 4. 评价功能维度增加,立体评价学生发展
  • (二)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评价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 不平等的评价观还未根本清除
  • 2. 忽视原有方法的合理性
  • 3. 成长性评价观念未真正树立
  • 4. 应试需求有较大市场
  • 二、当代评价理论和对话理论旨趣的相通性
  • (一) 当代课堂评价界说
  • 1. 概念界定
  • 2. 课堂评价:从“独白”走向“对话”
  • 3. 形成性评价的旨向
  • 4. 以建构为基础的课堂评价
  • (二) 形成性评价:走向对话的建构
  • 1. 课堂中的对话
  • 2. 从教育学立场划分对话的类型
  • (三) 课堂交流中的评与教
  • 1. 课堂交流界定
  • 2. 常见的交流模式—IRE模式
  • 3. 师生在课堂交流中的提问与评价
  • 三、基于对话精神的课堂评价实现的可能路径
  • (一) 前提
  • 1. 削弱权威
  • 2. 允许多元声音的存在
  • 3. 师生共同建构
  • (二) 方法
  • 1. 调研与反馈
  • 2. 课堂观察
  • 3. 竞赛奖励等
  • 4. 课堂互动:生生互评 师生对话
  • (三) 要领
  • 1. 善于倾听和捕捉信息
  • 2. 师生全面参与
  • 3. 交流要指向意义形成
  • 4. 要求学生详尽阐述
  • 5. 在规则中进行
  • 四、课堂实录评析
  • (一) 课例介绍
  • 1. 教学内容分析
  • 2. 学生基础分析
  • (二) 课堂实录及点评
  • 1. 导入
  • 2. 问题作文修改
  • 3. 佳作评析
  • 4. 总结
  • (三) 自评与评论
  • 1. 教师自评
  • 2. 笔者评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教育中对话精神的追寻[J]. 新课程(教研) 2010(11)
    • [2].对话精神的结构及其异化——基于课堂师生对话的探讨[J]. 教育科学研究 2014(04)
    • [3].论幼儿教师的对话精神[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2(08)
    • [4].以文化对话精神重塑教师权威[J]. 上海教育科研 2016(04)
    • [5].论幼专师生交往中的对话精神[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12)
    • [6].走向对话:大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J]. 教育文化论坛 2009(01)
    • [7].走向对话:大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J]. 现代教育科学 2010(07)
    • [8].教育家必须具有对话精神——以《论语》中的对话教学为例[J]. 中国教师 2014(03)
    • [9].数学课堂如何正确领会对话精神[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50)
    • [10].对话精神: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正能量与助推剂[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11].论课堂对话精神的迷失与重返[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14)
    • [12].《论语》对话精神的建立及其价值[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13].对话是一种精神[J]. 语文教学通讯 2011(26)
    • [14].对话,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提升美术素养[J]. 初中生优秀作文 2015(12)
    • [15].对课堂教学的对话精神和精神对话的思考[J]. 新课程(小学) 2012(12)
    • [16].对话精神远高于形式[J]. 人民教育 2012(20)
    • [17].文学阐释与对话精神[J]. 文艺争鸣 2015(01)
    • [18].让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幸福前行——发挥对话的教育智慧走进学生[J]. 初中生优秀作文 2015(12)
    • [19].与灵魂的对话——从对话理论的角度分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思想对话[J]. 青年文学家 2012(11)
    • [20].对话精神:赋予教育无穷魅力[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1)
    • [21].让作业成为师生重要的交流方式[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01)
    • [22].观点[J]. 中小学德育 2011(04)
    • [23].对话精神下的初中语文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J]. 读书文摘 2016(20)
    • [24].高校辅导员艺术性管理探究[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6(05)
    • [25].比较视域中的学校对话管理[J]. 广西教育 2008(16)
    • [26].以对话涵养核心价值观教育:根基与路径[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19)
    • [27].从网络传播的对话精神透视网络传播的动因[J]. 东南传播 2008(08)
    • [28].试析萨蒂“家具音乐”学的美学意义[J]. 理论月刊 2008(10)
    • [29].评课:由独白走向对话[J]. 大众文艺 2011(14)
    • [30].狂欢化:《拍卖第四十九批》的对话精神分析[J]. 作家 2012(22)

    标签:;  ;  ;  

    基于对话精神的课堂评价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