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创伤的临床护理分析

脾脏创伤的临床护理分析

王春慧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166500)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脏创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对36例脾脏创伤患者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6例脾脏创伤患者,手术治疗26例,脾切除22例,修补4例。保守治疗10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治疗及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做好临床保守治疗护理,手术后护理及并发症护理。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鼓励并指导正确进食,促进早日康复。

【关键词】脾脏创伤;临床观察;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3-0197-02

脾脏在腹部闭合伤中,脾破裂居于首位。脾外伤的诊断、治疗在脾外科中占有重要位置。脾损伤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1]。一般根据脾脏损伤的病理类型、伤后血液动力学指标、有无腹腔内其他脏器合并伤等决定治疗方案。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脾脏创伤患者36例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36例脾脏创伤患者,其中男13例,女23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4岁。致伤原因:车祸12例,摔伤12例,其它2例。

1.2护理

1.2.1非手术治疗的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最好采用持续心电血压监测。最初48小时内每1~2小时监测1次,若相对稳定后可改为6~8小时1次,持续监测3天后每天1次。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根据血液动力学指标调节输液速度。尽快抽血送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准备充足的血,以备大出血、延迟性出血和需要手术时使用。观察有无腹腔内大出血的症状体征,如面色苍白,充分补液后仍然心率快、血压低、中心静脉压低、尿少。观察有无腹腔内其他脏器合并伤的症状体征,如胃肠道、胆管损伤时消化液及胆汁漏入腹腔,引起腹部剧烈疼痛等腹膜炎体征。伤后早期禁食,必要时持续胃肠减压。卧床休息2~3周,直至病情稳定[2]。

1.2.2手术治疗的护理单纯脾切除术后若血压、脉搏稳定,监测24小时后即可停止。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运动及腹腔引流液的流出。术后6~8小时后若病人神志清醒、无明显腹胀,即可有控制的饮少量温开水,5ml/h。肠道通气后可开始进流质饮食。保持胃管通畅,防止胃内容物潴留,24小时后可拔除胃管。腹腔引流管一般放置24~48小时。注意观察引流量的多少,有无管腔堵塞,应随时用手挤压管壁,注意有无大量液体流出来;观察引流物色泽、性质,有无消化液混杂等,及时发现报告医师。脾切除术后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最高达39℃以上,可持续1~2周,一般不需特殊治疗自行消退,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应作好物理降温,出汗后及时擦洗皮肤、更换衣裤等。

1.2.3病情观察休克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应置于危重症监护室,并安排专人护理。若由烦躁不安转为平静或由意识模糊、反应迟钝转为清醒、对刺激反应正常,表明循环血量已基本补足,脑组织灌流改善,抗休克治疗有效。若血压上升且稳定、脉搏有力、休克指数[脉率(次/分)&pide;收缩压(mmHg)]在1.0以下,呼吸平稳,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表示休克好转。若休克指数超过1.0表示休克未纠正,超过2.0表明有严重休克[3]。若呼吸急促、变浅、不规则表示休克恶化;当呼吸超过30次/分或低于8次/分时,表示病情危重;若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吸氧后无改善,则提示已出现ARDS。若体温突升至40℃以上或骤降至36℃以下,提示病情危重。皮肤、黏膜的色泽和温度能反映体表灌流情况。若皮肤和口唇颜色由苍白或发绀转为红润,手足温度由湿冷或冰凉转为温暖,表示血容量补足,末梢循环恢复,休克有好转。但暖休克时,皮肤表现为干燥潮红、手足温暖,观察时应注意这一点。若皮肤青紫,并出现淤点、淤斑,提示已发生DIC。周围静脉由瘪陷转为充盈,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恢复正常,表示血容量恢复,休克有好转。

1.2.4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1.2.4.1腹腔内出血一般发生于术后12小时内,大多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或凝血机制紊乱有关。表现为腹腔引流管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鲜红色血性液体,有时虽然因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等原因而只有少量引流液,但病人出现脉搏快、血压下降、尿少、出冷汗等状况,也应考虑有腹腔内出血可能。

1.2.4.2膈下脓肿表现为体温正常后再度缓慢升高,直至持续高热,常伴畏寒和膈肌痉挛。B超检查常可提示诊断。诊断明确后需行脓腔引流术。作好术后引流和冲洗脓腔的护理。

1.2.4.3粘连性肠梗阻与脾切除术后早期腹腔内积血、积液、感染、卧床不动等有关。保证腹腔引流管的通畅,鼓励病人早期床上活动、勤翻身等均有助于预防肠粘连。

1.2.4.4血栓-栓塞性并发症与脾切除后血小板数量升高有关。此并发症虽然少见,但可能发生严重后果。应密切观察,对血小板值过高者作好抗凝治疗及护理。

1.2.4.5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OPSI)脾切除术后机体抵抗力下降,一般性感染发生率增高,病人易感性增加,还会发生致死性的感染,称为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预防感染的措施包括应用抗生素、注射疫苗、人工被动免疫等,还应鼓励病人出院后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4]。

1.2.5心理护理安慰患者及家属,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使其能安心地接受治疗和护理。抢救过程中做到严肃认真、细心沉稳、忙而不乱、快而有序,通过各种护理行为使患者和家属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减轻焦虑和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结果

36例脾脏创伤患者,手术治疗26例,脾切除22例,修补4例。保守治疗10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治疗及护理均痊愈出院。

3.讨论

通过临床护理工作预防并发症或并发症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体液平衡能得到维持。患者腹部疼痛缓解或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程度达到减轻或缓解。鼓励患者循序渐进、少食多餐,进食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的饮食,促进手术创伤的修复和切口愈合。解释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并鼓励患者卧床期间进行床上活动,体能恢复后尽早下床走动,促进肠功能恢复,防止术后肠粘连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28.

[2]朱忠俊,孙海燕,孙丽萍.延迟性脾破裂护理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2003,20(2):95.

[3]刘建萍,马永胜.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5C):1355.

[4]唐小珍,倪红梅.外伤性脾破裂围术期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6期.

标签:;  ;  ;  

脾脏创伤的临床护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