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培养论文-刘秀玲,肖杨,牟岚,蔡莉

整合培养论文-刘秀玲,肖杨,牟岚,蔡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整合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国际化人才,教学模式

整合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刘秀玲,肖杨,牟岚,蔡莉[1](2019)在《中外教学资源整合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利用国外教学资源是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手段。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设计,从构建一支国际化教学团队、采用中外教师共同合作教学模式、实施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国际协同教学平台等方面有效地整合中外教学资源,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辽宁新一轮振兴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进行有益尝试。(本文来源于《大连民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徐晓月[2](2019)在《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多元平台——浅议培养低段小学生生活能力的实践二》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能力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中指"引导和帮助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掌握自身生活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从低段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则包含了学生健康地吃、安全地玩,自己能照顾自己,比如扣扣子、整理东西、挂红领巾……其中自理、自立、自护、自律这四方面有机结合,对低段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家庭、社会等多方主题,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实践,探寻适合落实低段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活动方式及评价机制等,真正为学生的生活能力发展而服务。(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45期)

张佃波[3](2019)在《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和整合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和体育事业变化,凸显培养方式单元且条块分割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后备人才培养改革刻不容缓。与此同时,教育和社会多元培养勃发出生机,"清华模式""恒大模式""温州模式""丁俊晖模式""单飞模式"等相继获得成功。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体系,高效开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深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举国体制变革,促进多元培养和整合发展,是新时代高效开展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和整合发展为研究对象,立足新时代,从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身体素养理念入手,针对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提出多元培养、整合发展的体系结构、理想模式和实施路径。以期将为我国各级体校转型发展谋求思路,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贯彻落实。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掌握国内外在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最新动态,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实地调查和考察法:设计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提纲,选取100余所各类体校、传统校、俱乐部和体育管理各级人员进行调研。(3)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咨询校长、教师、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体育政策研究、体育教育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就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和整合发展的总体设计等深入研讨,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有关指标要素。(4)个案研究法:选取学生运动员,体校、传统校和体育俱乐部以及代表省份的后备人才培养政策、发展趋势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5)数理统计法:查找研读相关的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的数据和实际案例的数据进行分析,用spss19.0等进行数理统计,梳理山东省省级、市级、县级体校的发展现状、趋势和问题。研究结果:(1)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体系的建构(1)从培养理念、培养主体、发展目标、投资主体、培养方式、评价导向、培养出路等方面规范普通学校、体校、传统校、社会力量的办学行为,实现学校基础、体校主体、社会参与叁方协同。(2)从解决学训矛盾和成长成才出发,构建纵向或横向贯通、科学学训赛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从培养理念、培养主体、发展目标、投资主体、培养方式、评价导向、培养出路等方面规范普通学校、体校、传统校、社会力量的办学行为,实现学校基础、体校主体、社会参与叁方协同。(2)模式创新(1)各类体校要以特色学校理论为基础,由训练型转型创新为全面发展型办学模式。(2)借鉴雅礼中学、万国和恒大经验,创新传统校、单项运动学校、俱乐部集体或个别项目培养模式。(3)以社区、城市和周边1小时群为中心,创新青少年体育竞赛模式。(4)根据身体素养理论和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创新青少年科学训练、适于学生运动员长期发展矩阵模式。(3)路径整合(1)理念更新(以人为本)(2)制度创新(体制机制互补)(3)政策调整(保障学校、体校和社会力量的各自利益)(4)法律完善(4)实效检验与校正选取各年龄阶段的20名学生运动员,分析其成长历程。选取县级体校(泰安岱岳区体校)、市级体校(济南市体育运动学校)、省级体校(山东体育学院附属中学)各1所和3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湖南雅礼中学、济南八中、江苏南通中学)、1所社会单项运动学校(恒大足校)以及2所社会体育俱乐部(万国体育、东方启明星)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其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选取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辽宁省等的后备人才培养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并对所提出的体系、路径和模式进行校正。研究结论:(1)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协同发展理论、体育特色学校理论、身体素养理论出发,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单元培养、条块分割),探讨多元培养和整合发展的理论价值。(2)结合当前世界青少年体育发展趋势,分析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历史、发展脉络及其演进路径,提出多元培养和整合发展的现实意义。(3)从体制、组织、目标和价值等维度,提出从单元培养、条块分割到多元培养、整合发展的转型要求。(4)结合新时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际,构建多元培养和整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并进行实效验证,丰富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特色体育学校办学的理论,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举国体制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孙淮,叶曦,汪燕,罗勤,王晶晶[4](2019)在《知识整合在化学方向研究型学生培养方案中的实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设计和实施的针对培养有志于化学科研生涯这一特定学生群体的知识整合式的培养方案。这是在教育公平原则下体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一项举措,是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大类培养方案中的一个分支。培养方案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合理安排一系列相关的基础课程内容,以及衔接次序从结构上实现通识知识整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放专业选修课和科研方向以兴趣为导向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本文也分析了目前仍然面临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大学化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海洪,邓绍玲[5](2019)在《浅议如何在化学章末复习课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是理科综合中一门重要的科目,所以学生若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学好化学,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若能有效整合相关知识,则能极大提高学习效率。知识整合是一个动态学习过程。通过章末复习使学生达到由了解→理解→综合应用叁层次,构建适合本地高中学生对知识整合能力的提高的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对此本文便对在化学章末复习课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86期)

詹玲艳,王健[6](2019)在《基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案例分析——以中考物理有关图像问题的整合与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思维是物理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图像问题是历年来各省市中考必考的考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有意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图像问题整合,层进式设置教学模式,深度备课,用方法、用技巧让学生轻松掌握图像问题,同时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本文来源于《理科考试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李旭,王颖,郭益民[7](2019)在《基于疾病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模式在全科医生培养中的应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科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提出建立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了全科医生培养方向和目标。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本科专业较少,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1]),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尚未形成固定模式,存在良莠不齐现象。因此,如何建立一种高效优质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是医学院校一直探索前行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期刊2019年09期)

周宏燕,尹跃刚[8](2019)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全科整合课程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课程整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全科整合课程,需要坚持整体育人的核心理念,从实践模型、基本结构、内容设计、教学设计、学习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课程整合。(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论坛》期刊2019年28期)

魏寿洪[9](2019)在《“教康整合、普特结合”复合型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培养"教康整合、普特结合"的复合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依据特殊教育发展需求,确定"教康整合、普特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及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五位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群;为提升教师教育康复专业能力,建立专家教师合作共同体。目前,"教康整合、普特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能力得到显着增长。但是,还需要处理好复合型专业能力与有限课时之间的关系、人才培养主体与就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现代特殊教育》期刊2019年18期)

莫甲凤[10](2019)在《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整合培养模式——以S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整合性是近年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S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整合模式包括五大策略: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与课程模块紧密耦合;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整合;讲授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专业学习与社会生活相整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整合。这对我国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整合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活能力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中指"引导和帮助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掌握自身生活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从低段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则包含了学生健康地吃、安全地玩,自己能照顾自己,比如扣扣子、整理东西、挂红领巾……其中自理、自立、自护、自律这四方面有机结合,对低段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家庭、社会等多方主题,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实践,探寻适合落实低段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活动方式及评价机制等,真正为学生的生活能力发展而服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整合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1].刘秀玲,肖杨,牟岚,蔡莉.中外教学资源整合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9

[2].徐晓月.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多元平台——浅议培养低段小学生生活能力的实践二[J].课程教育研究.2019

[3].张佃波.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和整合发展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孙淮,叶曦,汪燕,罗勤,王晶晶.知识整合在化学方向研究型学生培养方案中的实施[J].大学化学.2019

[5].李海洪,邓绍玲.浅议如何在化学章末复习课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J].考试周刊.2019

[6].詹玲艳,王健.基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案例分析——以中考物理有关图像问题的整合与分析为例[J].理科考试研究.2019

[7].李旭,王颖,郭益民.基于疾病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模式在全科医生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9

[8].周宏燕,尹跃刚.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全科整合课程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19

[9].魏寿洪.“教康整合、普特结合”复合型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9

[10].莫甲凤.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整合培养模式——以S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9

标签:;  ;  ;  ;  

整合培养论文-刘秀玲,肖杨,牟岚,蔡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