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花从指尖中绽放

心灵之花从指尖中绽放

——浅谈泥塑教学在美育中的创新和实践

◆贾生钵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251800

摘要:在充满水泥钢筋混凝土的现代社会中,很多孩子甚至包括成人开始厌倦生活,对返璞归真的自然生活充满向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智慧在指尖上。”在幼儿和少年期,最需要、最适合的就是大量手眼结合的活动。本文围绕泥塑教学,结合“三级”课程开设,以“泥塑”为触发点展开,浅谈了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创新做法,以抛砖引玉,请教于方家。

关键词:泥塑美术课堂社团开展校本课程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常见的民间艺术,在全国各地均有发展。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植物造型为主,杂件为辅的工艺,是运用雕、塑、捏、盘、压等手法创作塑造形象。泥塑的学习,能够不断提高儿童手脑灵活运用的能力;它的制作,更能满足儿童好动、好奇、好胜的需要,是儿童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我校按照发展规划,借助地方特色资源,结合提高教师专业能力,长期以来对泥塑教学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创新特色之路。具体做法如下:

一、泥塑教学——国家课程的构成

泥塑柔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它以理性的构思、感性的造型、丰富的内容打动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使学生获得快乐和满足。新课标中规定:“在美术学习中,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工具、材料和泥工工具、材料。”“尝试用纸材、泥材等多种媒材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可见,泥塑教学已经属于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至初中的美术教材中每年几乎都涉及到了有关泥塑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很喜欢玩泥,因此泥塑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爱玩泥”的天性,让他们在无忧无虑、兴致勃勃的过程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为落实好泥塑教学,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做到了三表统一: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一致。泥塑作为国家课程——《美术》的构成部分,根据美术课程的四大领域,将教材中的泥塑教学内容重新整合,设立了造型表现之泥塑课程,按照学段,从泥塑的理论常识到泥塑技能技法着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泥塑因子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采取课前预习、课后展评的形式完善教学过程。所谓课前预习,即要求教师先周备课,提前一周跟学生协商好下周的教学任务,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提前准备课堂所需材料和课堂作品的构思。具体说就是要提前和泥、揉泥,如果需要制作浮雕,除了所需常规泥塑工具外,还需要准备木棍、拍泥板等。这样一来,不仅提前做好了课前准备,让学生们在课前体会泥塑的乐趣,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们更有充分的时间去制作更有新意的作品,就能更好地助推学生们学习泥塑课的兴趣和信心。

课后展评,即经过课堂上的展评环节后,根据师生提出的建议进行再修改。修改完善后,将本节课的作品在班级展览角内展示,优秀作品将参加学校艺术节的作品展。利用美术欣赏课时间,美术教师将组织班级之间互相交流、评价,对好的建议和作品亮点以展评卡的形式交流评价。欣赏展评是泥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每一节课、每一个作品的完成,到校、县艺术节都进行展示与评价。

课后展评环节关键是对课程做出考核和评价。学生之间自我评价,师生之间、社会与学校之间互相评价是作品提高和学生审美能力、美术素养提高的一个激烈而又至关重要的过程。为此,我们设计制作了评价栏(如下表)、引导学生评价反思、提高作品质量。

学生本来就热爱美术、热爱动手,泥塑课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展评充实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得到了锻炼,激发了学生对美育的热爱。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个对专业知识深入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日常的泥塑课,都要有精心的准备。通过对泥塑的探索和学习,我校教师在2013年4月全县优质课评选中执教了《陶泥的世界》一课,荣获全县一等奖。

二、社团开展——课堂资源的延伸

在学校建设“五大校园”的背景下,为打造“艺术校园”,学校结合教师所学专业,开设了16个艺术社团活动。社团以“人人有特长,生生均参与”为发展目标,采取师生互选的原则开展。泥塑社团更是首屈一指,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艺术“奇葩”。

为满足更多孩子学习泥塑的愿望,学校为泥塑社团的开展提供了场地和时间保障,设有专门的功能用房,配备了泥塑制作的设备、工具和材料。教师为雕塑专业出身,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采取师生互选的方式组成社团成员。学校还根据课程安排,每周二、周四的课外活动课开设了社团的活动时间。教学内容是对美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从泥塑的历史到相应的理论及技法的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探索,最后在实践中进行创作。

例如,在美术教材中《陶泥的世界》一课,学生们只能掌握基本的陶泥塑型方法,初步了解或体验盘泥条、手捏塑型等技法,受课程安排的影响,不会深入地探索。有位叫王朝慧的同学,平时在班集体里表现很是平凡,但她巧妙地利用盘泥条法做了个茶壶,做工很精细,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表扬。这样提高了她的成就感,也更加激发了她对泥塑的热爱,于是参加了泥塑社团。在泥塑社团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她很爱劳动,我便推选她成为泥塑社的劳动班长,每天不辞辛劳,总是坚持到卫生打扫结束。在教学上,我就有点偏爱于她,给她更多的鼓励和交流。后来,她同样又做了组茶壶,这时候的作品与以前相比更是梦笔生花。现在的作品不仅技法成熟,而且结合泥板成型法做了茶托和配套的茶具,茶壶上也做了装饰,使这件作品更加惟妙惟肖。该作品成功地在县艺术节中进行了展示,荣获一等奖。这极大地提高了该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能够大胆发言,课后主动与学科教师交流,该生在其他学科也突飞猛进,成为班内学习的佼佼者。

社团教学内容涉及从泥塑的发展及理论常识到泥塑技能技法的练习。泥塑理论常识方面,设置3课时。内容上,从泥塑概念、泥塑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泥塑的分类、泥塑流派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层面进行教学,让学生纵向了解泥塑。借助泥塑图片、PPT、视频等教学媒介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欣赏泥塑作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作品进行评述。

泥塑技能技法方面,从泥料的选择、揉泥、工具的使用、制作技法、作品的保养、调色和上色等方面依次进行教学。采取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侧重学生动手探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泥塑的造型技法中,我采取让学生制作基本几何体(包括球体、圆柱体、正方体等)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总结所运用到的造型技法,最后师生之间共同总结为揉、捏、压、搓、盘等制作技法。根据总结出的方法,教师采取讲解法的方式,补充造型技法的注意事项。

在社团评价方面,学校制定了社团考核评价制度,对社团的开展情况进行阶段考核和评价。通过社团的开展,学生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艺术审美的教育,同时,对学生在造型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感知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培养起着独特的作用,有助于推动孩子们美术审美及人文素养的提高。

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泥塑社团多次参加市、县、校等各级比赛并获奖,受到各界领导及学校师生的广泛认可。2012年11月阳信县电视台在《指尖上的阳信》节目中对此做了专题报道。县纪委、宣传部等部门也一直关注该社团的发展并积极进行宣传。

三、校本课程——地方资源的开发

积极探索整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幸福成长教育”,是我校探索和实践素质教育的具体形态和发展目标。在“打造洋溢师生幸福的校园、乐园”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我们根据师生及学校成长需要,合理确定成长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激发内在活力,推进自主成长,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幸福成长和最优成长的教育过程。

为了更加系统化地组织泥塑社团的教学,我们结合国家课程和地方特色资源,以泥塑社教学为载体,开发了《欢乐泥吧》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人员由专业美术教师团队组成,内容涵盖课程开发的培养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纲要和教学活动等几个方面。教学结构上,从泥塑的发展历史及泥塑的理论知识到泥塑制作的技法;教学内容,注意根据课程安排和学生特点,安排了从盘泥条、泥板房的制作到浮雕、圆雕及上色保存等。

校本课程作为泥塑社团的校本教材使用,推动了该社团开展的规范化、系统化。以前泥塑社有位叫刘慧敏的同学,她非常热爱美术理论学习。她在理论学习中与我交流了泥塑与绘画的联系后,用泥塑浅浮雕的形式“临摹”了一件古代国画作品《五牛图》。虽然是初次尝试,但技法娴熟,五头牛的动作栩栩如生。看来校本课程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位同学的作品就是从理论学习联系实践的结果。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们更加系统地学习泥塑知识,对美术的探索也拓展了空间,是助推美育创新的重要构成部分。

泥塑教学贯穿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以课程化、社团化、校本化方式落实并实施,是丰富学校内涵、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源于实践。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泥塑教学的探索,创新泥塑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心灵之花在指尖中绽放,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玲玲幼儿泥塑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网络教学。

[2]于学智与泥共舞.美术教育研究。

[3]刘晓华泥塑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注释

①“五大校园”即人文校园、艺术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

②“16个艺术社团课程”包括巧手系列美术社团和声韵系列音乐社团。巧手系列美术社团具体包括剪纸、泥塑、国画、儿童画、工艺制作、书法、十字绣;声韵系列音乐社团具体包括戏剧、舞蹈、葫芦丝、陶笛、电子乐队、合唱、古筝、二胡、腰鼓。

标签:;  ;  ;  

心灵之花从指尖中绽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