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催化CO2加氢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Ni催化CO2加氢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论文题目: Ni催化CO2加氢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物理化学

作者: 秦松

导师: 胡常伟

关键词: 氢化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在CCSD(T)/6-311+G(2d,2p)//B3LYP/6-311+G(2d,2p)水平上,较为系统地对H2/CO2/Ni(1S/3D)和4H2/CO2/Ni(1S/3D)气相体系中可能的反应过程进行了量子化学理论计算,获得了反应中间体和过渡态的能量、结构和振动频率等性质。探索单态和三态Ni 原子催化CO2加氢反应,分别生成CO 和CH4的反应机理。取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 一、Ni 活化H2/CO2生成CO 的理论研究。单态和三态总反应的机理相似。反应的第一步是Ni 原子先后与H2和CO2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共复合物(H2)NiCO2。第二步是Ni 插入到CO2的一个C-O 键中,从而使CO2解离,形成中间体(H2)NiOCO。第三步是H2的解离,H 原子从Ni 上迁移到O 上,形成中间体HONiHCO,此中间体可以释放出CO,并生成HONiH 产物。第四步是Ni-H 键的断裂,另一个H 原子迁移到O 上,形成中间体(H2O)NiCO;此后,中间体(H2O)NiCO 释放出产物H2O 和CO。计算表明,对于单态s-Ni(1S) + H2 + CO2 →s-NiCO + H2O 反应,由共复合物s-(H2)NiCO2通过过渡态s-TS1 生成s-(H2)NiOCO 的步骤,即Ni 插入CO2分子导致C-O 键断裂的反应步骤的能垒最高,是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对于三态t-Ni(3D) + H2 + CO2 →t-Ni(3D) + H2O + CO 反应,由中间体t-HONiHCO 通过过渡态t-TS3 生成s-(H2O)NiCO 的步骤,即H5 向O4 原子迁移形成H2O 分子的反应步骤的能垒最高,是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单态和三态反应势能面在反应的出口附近两次出现交叉,分别对应于产物HNiOH + CO 以及Ni + H2O + CO的生成。由于三态产物的能量较相应单态产物的能量低,所以对于单态和三态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 基于实验的 CO_2 加氢甲烷化机理研究

1.1 经过一氧化碳中间体的机理

1.2 不经过一氧化碳中间体的机理

1.3 包括 CO 中间物种的含氧酸反应机理

2 CO_2 活化的理论研究现状

2.1 CO_2 与金属中心作用的研究

2.2 CO_2 与金属 Ni 作用的理论研究

3 本文计算方法

3.1 计算模型的选取

3.2 计算方法介绍

3.2.1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3.2.2 密度泛函理论在过渡金属体系中的应用

3.2.3 自然键轨道理论(NBO)

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简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i 活化 H_2/CO_2 生成 CO 的理论研究

1 引言

2 计算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3.1 单态s-Ni(′S)+ H_2+ CO_2→s-Ni(′S)+ H_2O+CO 反应的机理研究

3.1.l 单态共复合物s-( H_2)NiCO_2的形成

3.1.2 s-(H_2)NiCO_2→s-TS1→s→(H_2)NiOCO 反应

3.1.3 s-(H_2)NiOCO→s-TS2→s-HONiHCO 反应

3.1.4 s-HONiHCO→s-HONiH+CO 反应

3.1.5 s-HONiHCO→s-TS3→s-(H_2O)NiCO 反应

3.1.6 s-(H_2O)NiCO→s-Ni(′S)+ H_2O +CO 反应

3.2 三态t-Ni(~3D)+H_2+ CO_2→t-Ni(~3D)+H_2O+Co 反应的机理研究

3.2.1 三态共复合物t-(H_2)Ni CO_2的形成

3.2.2 t-a-( H_2)NiCO_2→t→TS2→s-( H_2)NiOCO 反应

3.2.3 t-( H_2)NiOCO→t-TS3→t-HONiHCO 反应

3.2.4 t-HONiHCO→t-HONiH+CO 反应

3.2.5 t-HONIHCO→t-TS4→t-(H_2O)NiCO 反应

3.2.6 t-(H_2O)NiCO→t→Ni(~3D)+H_2O+CO 反应

3.3 单态与三态体系的对比

3.4 H_2 在反应中的作用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Ni 活化4H_2/CO_2 生成 CH_4 的理论研究

1 引言

2 计算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3.1 Ni+ H_2+CO_2→ONiCHOH 反应的机理研究

3.1.1 单态s-Ni(′S)+ H_2+CO_2→s-ONiCHOH 反应的机理研究

3.1.1.1 s-Ni(′S)+H_2+CO_2→s→(H_2)NiCO_2 反应

3.1.1.2 s-( H_2)NiCO_2→s→TS1→s-HNiCOOH 反应

3.1.1.3 s-HNiCOOH→s-TS2→s-NiHCOOH 反应

3.1.1.4 s-NiHCOOH→s-TS3→s-ONiCHOH 反应

3.1.2 二态t-Ni(′S)+ H_2+CO_2→t-ONiCHOH 反应的机理研究

3.1.2.1 t-Ni(~3D)+H_2+CO_2→t→(H_2)NiCO_2 反应

3.1.2.2 t-c-( H_2)NiCO_2→t-TS2→t-HNiCOOH 反应

3.1.2.3 t-HNiCOOH→t-TS3→t-NiHCOOH 反应

3.1.2.4 t-NiHCOOH→t-TS4→t-ONiCHOH 反应

3.1.3 单态和三态 Ni+ H_2+CO_2→ONiCHOH 反应机理对比

3.1.4 甲酸中间物种的振动频率分析

3.2 ONiCHOH+2H_2→HONiCH_3+H_2O 反应的机理研究

3.2.1 单态s-ONiCHOH+2H_2→s-HONiCH_3+H_2O 反应的机理研究

3.2.1.1 s-ONiCHOH+H_2→s-Ni(H_2)CHOH 反应

3.2.1.2 s→ONi(H_2)CHOH→s-TS4→s-HONiHCHOH 反应

3.2.1.3 s-HONiHCHOH→s-TS5→s-( H_2O)NiCHOH 反应

3.2.1.4 s-(H_2O)NiCHOH→s-NiCHOH+H_2O 反应

3.2.1.5 s-NiCHOH+H_2→s-a-(H_2)NiCHOH 反应

3.2.1.6 s-a-(H_2)NiCHOH→s-TS6→s-b-(H_2)NiCHOH 反应

3.2.1.7 s-b-(H_2)NiCHOH→s-TS7→s-a-HNiCH_2OH 反应

3.2.1.8 s-a-HNiCH_2OH→s-TS8→s-b-HNiCH_2OH 反应

3.2.1.9 s-b-HNiCH_2OH→s-TS9→s-HONiCH_3 反应

3.2.2 三态t-ONiCHOH+2H_2→t-HONiCH_3+H_2O 反应的机理研究

3.2.2.1 t-ONiCHOH+H_2→t-ONi(H_2)CHOH 反应

3.2.2.2 t-ONi(H_2)CHOH→t-TS5→t-HONiCH_2OH 反应

3.2.2.3 t-HONiCH_2OH+H_2→t-HONi(H_2)CH_2OH 反应

3.2.2.4 t-HONi(H_2)CH_2OH→t-TS6→t-(H_2O)NiHCH_2OH 反应

3.2.2.5 t-(H_2O)NiHCH_2OH→t-a-NiHCH_2OH+H_2O 反应

3.2.2.6 t-a-HNiCH_2OH→t-TS7→t-b-HNiCH_2OH 反应

3.2.2.7 t-b-HNiCH_2OH→t-TS8→t-HONiCH_3 反应

3.2.3 单态和三态 ONiCHOH+2H_2→HONiCH_3+H_2O 反应机理对比

3.3 HONiCH_3+H_2→Ni+CH_4+H_2O 反应的机理研究

3.3.1 单态s-HONiCH_3+H_2→s-Ni(′S)+CH_4+H_2O 反应的机理研究

3.3.1.1 s-HONiCH_3+H_2→s-HONi(H_2)CH_3 反应

3.3.1.2 s-HONi(H_2)CH_3→s-T510→s-(H_2O)NiHCH_3 反应

3.3.1.3 s-HONiHCH_3→s-HNiCH_3+H_2O 反应

3.3.1.4 s-HNiCH_3→s-TS11→s-Ni(CH_4)反应

3.3.1.5 s-Ni(CH_4)→s-Ni(′S )+CH_4 反应

3.3.1.6 s-HONiCH_3→s-TS12→s-ONi(CH_4)反应

3.3.1.7 s-ONi(CH_4)→s-NiO(′∑)+CH_4 反应

3.3.2 三态t-HONiCH_3+H_2→t-Ni(~3D)+CH_4+H_2O 反应的机理研究

3.3.2.1 t-HONiCH_3+H_2→t-HONi(H_2)CH_3 反应

3.3.2.2 t-HONi(H_2)CH_3→t-TS9-t-(H_2O)NiHCH_3 反应

3.3.2.3 t-(H_2O)NiHCH_3→t-HNiCH_3+H_2O 反应

3.3.2.4 t-HNiCH_3→t-TS10→t-Ni(~3D)+CH_4 反应

3.3.2.5 t-HONiCH_3→t-TS11→t-ONi(CH_4)反应

3.3.2.6 t-ONi(CH_4)→t-NiO(′∑)+CH_4 反应

3.3.3 单态和三态 HONiCH_3+H_2→Ni+CH_4+H_2O 反应机理对比

3.4 单态和三态总反应机理对比

3.5 与实验机理的比较

3.6 Ni 催化 CO_2 加氢甲烷化反应机理的初步分析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Li_2O 活化 CH_4 的理论研究

1 引言

2 计算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3.1 Li_2O+CH_4→CH_3OH+Li_2 反应的机理研究

3.1.1 Li_2O+CH_4→CH_4-OLi_2 反应

3.1.2 CH_4-OLi_2→a-TS1→CH_30Li_2H 反应

3.1.3 CH_30Li_2H→a-TS2→CH_3OH-Li_2 反应

3.1.4 CH_3OH-Li_2→a-TS3→CH_3OH-LiLi 反应

3.1.5 CH_30-LiLi→CH_3OH+Li_2 反应

3.2 Li_2O+CH_4→CH_3Li+LiOH 反应的机理研究

3.2.1 Li_2O+CH_4→CH_4-LiOLi 反应

3.2.2 CH_4-LiOLi→b-TS1→CH_3Li_2OH 反应

3.2.3 CH_3Li_2OH→b-TS2→CH_3Li-LiOH 反应

3.2.4 CH_3Li-LiOH→CH_3Li+LiOH 反应

3.3 总反应机理

4.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已录用论文目录

致谢

声明

发布时间: 2005-10-08

参考文献

  • [1].金属有机骨架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氧化和加氢催化性能[D]. 邱璇.华南理工大学2018
  • [2].乙酸甲酯加氢反应中铜基催化剂表面活性位和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D]. 王悦.天津大学2017
  • [3].催化表面结构与环境对加氢反应的影响[D]. 毛善俊.浙江大学2018
  • [4].新型钌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苯选择加氢反应研究[D]. 王建强.复旦大学2005
  • [5].水体系中钌催化不饱和有机物加氢反应研究[D]. 路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
  • [6].基于脂肪醇为氢源的加氢反应体系的构建及诱发机制研究[D]. 项益智.浙江工业大学2010
  • [7].新型高分散纳米铜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1,4-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加氢反应的研究[D]. 张绍岩.北京化工大学2012
  • [8].绿色反应体系中催化选择加氢的研究[D]. 郁茵茵.华东理工大学2013
  • [9].新型纳米铜基催化材料的构筑及其在草酸二甲酯气相加氢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 尹安远.复旦大学2011
  • [10].新型生物质碳基催化剂的绿色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D]. 张鹏.大连理工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铜基催化剂的研究[D]. 郭晓明.华东理工大学2011
  • [2].CO2催化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CuO-ZnO-Al2O3改性的研究[D]. 张鲁湘.大连理工大学2012
  • [3].CO2加氢制甲醇用Pd-修饰MWCNTs-促进高效新型Pd-ZnO催化剂的研究[D]. 梁雪莲.厦门大学2009
  • [4].CO2催化转化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潘云翔.天津大学2010
  • [5].密度泛函方法对有机催化体系和表面反应的理论研究[D]. 李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
  • [6].小分子CO2,CH4的活化和转化研究[D]. 张一平.浙江大学2004
  • [7].CO2催化加氢合成醇、醚等含氧化合物的Cu基催化剂及其机理研究[D]. 齐共新.浙江大学2001
  • [8].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催化剂和本征动力学研究[D]. 王继元.南京工业大学2006
  • [9].二氧化碳催化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的研究[D]. 赵彦巧.天津大学2006
  • [10].几个典型硅腈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 苏志珊.四川大学2006

标签:;  

Ni催化CO2加氢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