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84-安12块沙三段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

沈84-安12块沙三段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

论文摘要

沈84—安12区块是静安堡构造带主体,构造位置处于静安堡构造带中段,沙河街组三段为本区块的主要开发目的层,沉积地层厚度大、分布广。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目前油田面临多层大井段合注合采层间矛盾突出,动用程度低;注采对应率差,水驱控制程度低;综合含水高,产油量低,剩余油分布零散,主力层水淹严重,调整难度大等难题。本文运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及油藏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技术,针对沈84—安12块断背斜含油气构造圈闭沙河街组三段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为扇三角洲沉积,发育的微相较单调,主要是辫状分流河道、河间薄层砂微相以及河间泥微相,河口坝微相不发育。砂体展布方向为北东—南西方向。储层物性变化较大,而以中低渗透层为主,纵向上,孔隙度和渗透率随深度变化明显,有随埋深的增加而呈明显减小趋势。在平面上,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和含油饱和度都受沉积相带的控制,辨状分流河道微相物性明显好于河间薄层砂微相,储层的渗透性高低与相带关系密切,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在地质研究基础上,综合开发特点,利用范(φ)函数法和取心资料、测试资料对剩余油的宏观、微观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剩余油挖潜方向和措施,对今后油藏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油藏地质概况及层序地层特征
  • 1.1 油藏地质概况
  • 1.2 层序地层特征
  • 1.2.1 层序地层划分
  • 1.2.2 层序地层特征
  • 1.2.3 层序地层沉积演化与砂体分布规律
  • 第二章 构造特征研究
  • 2.1 构造特征
  • 2.2 微构造
  • 2.2.1 微构造的类型
  • 2.2.2 微构造展布特征与沉积相带的关系
  • 第三章 沉积特征研究
  • 3.1 区域沉积特征
  • 3.2 沉积相研究
  • 3.2.1 沉积特征
  • 3.3 沉积体系分析
  • 3.3.1 沉积相类型
  • 3.3.2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 4.1 储层微观特征
  • 4.1.1 储层的岩矿特征
  • 4.1.2 储层岩石结构、孔隙特征
  • 4.2 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
  • 4.2.1 表征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参数
  • 4.2.2 层内非均质性
  • 4.2.3 层间非均质性
  • 4.2.4 平面非均质性
  • 4.2.5 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 4.3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五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5.1 剩余油分布特征
  • 5.1.1 范(φ)函数法预测剩余油分布
  • 5.1.2 取心井资料研究剩余油分布
  • 5.1.3 动态分析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
  • 5.2 剩余油形成机理
  • 5.2.1 微构造对剩余油形成的作用
  • 5.2.2 沉积相带的变化对剩余油形成的作用
  • 5.2.3 注采系统不完善对剩余油形成的作用
  • 5.3 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
  • 5.3.1 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5.3.2 沉积相、砂体发育影响剩余油分布
  • 5.3.3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剩余油分布规律
  • 5.3.4 注采关系影响剩余油分布
  • 5.4 剩余油分布规律
  • 5.4.1 平面分布特征
  • 5.4.2 剖面分布特征
  • 5.5 剩余油挖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孤南洼陷沙三段成藏条件及岩性油藏类型[J]. 石化技术 2017(04)
    • [2].东营凹陷永8地区沙三段沉积体系研究[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7(01)
    • [3].利用地震相识别优质烃源岩——以辽中凹陷沙三段为例[J]. 沉积学报 2013(02)
    • [4].欢西油田下台阶沙三段四性关系研究[J]. 化工管理 2017(05)
    • [5].濮卫洼陷带沙三上中亚段古地貌及沉积特征研究[J]. 石化技术 2016(03)
    • [6].谁能说出真相[J]. 小说月报 2008(02)
    • [7].面一区沙三段剩余油分布及潜力分析[J]. 化工管理 2014(12)
    • [8].黄骅坳陷港中地区古近系沙三段湖底扇沉积相特征[J]. 现代地质 2012(02)
    • [9].卫383块沙三中新层系测井解释评价方法[J]. 科技资讯 2011(17)
    • [10].赵庄油田沙三段油气成藏潜力分析[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11)
    • [11].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沙一段与沙三段古湖泊水体分层新证据[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10)
    • [12].渤南洼陷罗家垦西地区沙三段稠油的形成与分布[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13].八面河油田面四区沙三中高含水油藏综合治理[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20(03)
    • [14].洼38块沙三油层停产井挖潜对策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3(06)
    • [15].临商结合部沙三段储层精细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2)
    • [16].歧深地区沙三段沉降特征及其与构造演化的关系[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1(05)
    • [17].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09(02)
    • [18].辽西凸起J油田沙三段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0(02)
    • [19].冀东探区沙三段来源油气的成藏特征及勘探意义[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20].高尚堡油田沙三段二、三亚段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研究[J]. 化工管理 2020(32)
    • [21].濮卫次洼沙三段页岩油藏勘探潜力与实践[J]. 断块油气田 2014(01)
    • [22].陈家地区沙三段储层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10)
    • [23].华北油田马西沙三段储层特征研究及评价分类[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3(06)
    • [24].陈家洼陷沙三段砂体沉积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8(06)
    • [25].黄金带——热河台地区沙三段储层反演[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26].友谊油田沙三上亚段储层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27].夏70块沙三上综合调整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11)
    • [28].单家寺油田单113块沙三上储层特征研究[J]. 居舍 2017(31)
    • [29].歧口凹陷歧深地区沙三段沉积体系演化特征及沉积模式[J]. 地学前缘 2013(05)
    • [30].车66区块沙三下储层特征与压裂效果分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S1)

    标签:;  ;  ;  ;  ;  

    沈84-安12块沙三段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