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分级电生理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分级电生理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分级、电生理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论治增加参考指标,同时为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组病例共80例,均选自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ALS诊断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改良ALS功能评分量表进行评分,满分40分为正常,功能完全丧失记0分。根据评分将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分为三级:Ⅰ级:ALS功能评分在30-39分;Ⅱ级:ALS功能评分在10-29分;Ⅲ级:ALS功能评分在0-9分。依据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病性辨证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风证、热证、痰证、血瘀证八个基本证型;参照朱文锋《病位证素的特征》,结合本病临床特点,病位辨证分为肝,脾,肺,肾,经络,肌肉。电生理检查应用丹麦产Dantec CantataTM型肌电图仪,按常规方法测定肌肉在静止、轻收缩、及重收缩时电位的变化等。采用SAS 6.1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ALS分级与病性证素的关系:Ⅰ级患者中阴虚证、风证(81.82%)的发生率最高,气虚证(30.30%)次之,血虚证(3.03%)、阳虚证和痰证(6.06%)的发生率最低。Ⅱ级患者中风证(90.48%)、阴虚证(80.95%)的发生率较高,气虚证(59.52%)、痰证(40.48%)和阳虚证(30.95%)次之,无血虚证发生。Ⅲ级患者中阴虚证、阳虚证、风证、痰证的发生率均为100%,无气虚证和血虚证,可能因例数较少无统计学意义。2、ALS分级与病位证素的关系:Ⅰ级患者中肌肉(100%)的发生率最高,肾(60.61%)、肝(42.42%)次之,脾(18.18%)、经络(9.09%)、肺(3.03%)的发生率最低。Ⅱ级患者中肌肉(100%)的发生率仍最高,脾(85.71%)、经络(83.33%)、肝(71.43%)次之,肾(61.90%)的发生率仅次于前三者,而肺的发生率最低。Ⅲ级患者中肌肉、脾、肾、经络的发生率均为100%,肝为80%,肺为40%,可能因例数较少无统计学意义。3、中医辨证与神经功能评分、年龄、病程及电生理的关系:(1)在功能评分中,阳虚证、痰证的分数较其他证型显著减低。在年龄方面,各证型无显著差别,但总体上看,仍有阳虚证和气虚证年龄较其他证型增大的趋势。在病程方面,阳虚证较阴虚证、风证、气虚证的病程显著延长。(2)第一骨间肌各证型安静时、轻用力收缩时、重用力收缩时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阳虚证出现大量自发电位的发生率较高;痰证、阳虚证病理电静息的发生率较其他证型为高。(3)胫前肌各证型安静时、轻用力收缩时、重用力收缩时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自发电位“++”级别中气虚证的发生率下降(20%)而阳虚证(35%)、痰证(39.17%)的发生率比其他三证为高。痰证病理电静息的发生率较其他证型为高。(4)胸锁乳突肌各证型安静时、轻用力收缩时、重用力收缩时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5)舌肌各证型安静时、重用力收缩时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轻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振幅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证与气虚、阴虚、风证比较有显著差别,痰证与阳虚证比较无差别。结论:ALS临床分级和电生理指标与中医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可以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以增强中医辨证的客观性。1、ALS临床分级与病性证素的关系:在本病Ⅰ、Ⅱ、Ⅲ级中以阴虚证、风证的发生率较高;气虚证随着病情程度由轻到重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因随着病情的加重气虚证发展为阳虚证;而阳虚证和痰证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其发生率却呈明显上升趋势。2、ALS分级与病位证素的关系:肌肉、肝、肾是本病Ⅰ、Ⅱ、Ⅲ级中的主要病位,而脾、经络是本病Ⅱ、Ⅲ级中的主要病位,肺在病情Ⅲ级中的发生率较Ⅰ、Ⅱ级为高。3、中医辨证与神经功能评分、年龄、病程及电生理的关系:阳虚证和痰证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其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中医辨证所得出的ALS的中医证候的变化趋势与通过电生理评定所得出的ALS病情程度判断都同样反映了病情严重程度,两者可互相参考。在中医辩证过程中,尤其对阳虚证,其功能评分、病程和年龄可作为辩证时的参考指标。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分级电生理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研究现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肺阳及肺阳虚证[J]. 黑龙江中医药 2015(01)
    • [2].王鹏教授从肺阳虚证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验案介绍[J]. 新中医 2014(09)
    •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阳虚证与免疫失衡相关性研究进展[J]. 山东中医杂志 2017(09)
    • [4].阳虚证症状表现的双重性述约[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28)
    • [5].慢性咳嗽肺阳虚证辨治探讨[J]. 现代中医临床 2017(05)
    • [6].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阳虚证卡方自动交互检测决策树识别模式研究[J]. 中医杂志 2019(15)
    • [7].新疆各地不同民族阴阳虚证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中医杂志 2008(04)
    • [8].糖尿病肾脏病Ⅴ期阳虚证分布规律及与甲状腺功能相关性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9(05)
    • [9].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综合征与阳虚证候相关性研究[J]. 河北中医 2015(09)
    • [10].基于机体对寒冷刺激的适应性改变原理探讨阳虚证畏寒肢冷实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05)
    • [11].灸关元、大椎改善阳虚证血液流变指标的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1(08)
    • [12].郑寿全阳虚成因说研究[J]. 四川中医 2009(10)
    • [13].麋鹿角与鹿角对于阴阳虚证模型小鼠选择性作用的实验研究[J]. 江苏中医药 2008(01)
    • [14].肺气虚证与肺阳虚证大鼠血气分析及血液流变学比较[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1(02)
    • [15].肺气虚证和肺阳虚证模型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9)
    • [16].基于数学方法的中医“阳虚证”与临床文献中客观指标的关联分析[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0(07)
    • [17].血浆脑钠肽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各中医证型相关性临床研究[J]. 浙江中医杂志 2015(09)
    • [18].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临床“亚阳虚证”辨治探讨[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2)
    • [19].慢性心力衰竭阳虚证相关因素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07)
    • [20].Na~+-K~+-ATP酶活性与阳虚证的内在联系探讨[J]. 环球中医药 2013(11)
    • [21].补肺阳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阳虚证模型大鼠的影响[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2)
    • [22].四逆汤研究进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09)
    • [23].麻附辛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骨折长期卧床阳虚证患者便秘的效果评估与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22)
    • [2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阳虚病机的代谢组学物质基础[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3(06)
    • [25].辩“阳八味”不可“益火消阴”论[J]. 中医文献杂志 2012(04)
    • [26].参附注射液对阳虚证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治疗作用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3(12)
    • [27].附子临床应用心得[J]. 光明中医 2008(09)
    • [28].阳气虚和气阴阳虚证荷瘤小鼠肾上腺基因表达的差异性[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3)
    • [29].阳虚证中医证候的德尔菲法专家调查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15(16)
    • [30].D-半乳糖和氢化可的松诱导老年阳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5)

    标签:;  ;  ;  ;  

    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分级电生理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