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我国环保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时期我国环保工作的几点思考

王淑莉(永吉县环保局吉林省吉林132200)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

摘要:全面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解决好环保、资源和人口问题。其中环保问题表现得愈来愈突出,本文着重研究经济发展对我国环境构成的挑战及我们的对策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环保研究与思考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空气、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四年前曾席卷我国北方八个省区的沙尘暴早已向我们敲响警钟:环境保护与整治,刻不容缓。我国环境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经济的发展,二是环境的恶化。这两种挑战同时交替出现,互为影响,尤其是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经济的增长,还严重地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延续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从我国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看,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土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并且每年增加一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耕地面积的2倍多,并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减少一个中等县;河流断流现象加剧,不少湖泊萎缩,湿地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相当突出。

(二)污染程度仍然相当严重

从污染物总量和污染程度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很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2006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高达l612万吨;七大水系干流中,只有58%左右的断面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在开展空气质量监测的300多个城市中,64%左右的城市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在开展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170多个城市中,56%左右的城市处于中度以上污染水平。

(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据有关资料显示: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综合平均发展成本要高出1/4,尤以环境成本(包括自然保护、土壤侵蚀、自然灾害、生态恢复和区域开发成本等等)为甚。由于经济增长的粗放模式没有根本改变,我国每单位产值的广义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发达国家的8倍以上。而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拥有量势必持续减少。根据世界银行与中国有关机构的研究,水和空气污染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4~8%,如果再加上因生态破坏而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损失,这个比例很有可能超过10%。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成为制约一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环境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将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必将带来更多的、新的环境课题,尤其是加入WTO,我国已经成为其中的成员国,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既推进贸易自由化,又能确保国家环境安全,是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

二、面临新形势的挑战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的工作日程上来,为此思考如下:

(一)必须克服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

一是对环境问题潜伏性、累积性、暴发性、反复性认识不足。很多环境问题的危害并非短时期内显现,当污染或破坏处在潜伏、累积阶段时,人们不察觉,一旦暴发或反复时则束手无策,使治理或恢复的周期延长,其成本也相应地成倍增加;

二是对环境保护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国别性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发达国家经历二十多年时间基本解决了本国环境问题,我们也照样能办到。殊不知中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是在人均GDP为3000-5000美元,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和工业化目标基本实现的情况下开始治理污染的,而中国则是在人均GDP仅有300美元的基础上启动环保事业,是在人均CDP约800美元、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滞后和在加速工业化进程中开始大规模治理污染。看不到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和工业化程度的差别,容易产生盲目性和浮躁情绪;

三是对解决环境问题的现实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发达国家开始大规模治理污染时,在国内已经具有强劲的经济实力、足够的技术优势和牢固的法治基础,在国际上则只有少数环境公约约束;中国则不然,我们在启动大规模污染治理时,国内并不具备发达国家当年拥有的诸多优势,而公众对环境改善的需求却越来越高,在国际上则面临越来越严的环境公约制约。

(二)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护环境

一是立法。我国环境立法虽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比如要尽快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法》等,要抓紧做好有关国际环境公约的国内配套立法工作,加快环境标志产品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标准的制定,以适应入世后解决国际贸易和国际环境问题的需要。

二是执法。针对目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干预环境执法的现象,要加强执法监督和监察工作,实行环境稽查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果。

(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增加环保投入

据测算,当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超过1.5%时,我国的环境质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得到好转。按照这个比例,“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环保投入约需7000亿元。这样大规模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直接投资,还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环保投资机制。如开征资源环境税;改革排污收费使用办法,征收城镇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和危险废物处置费;提高二氧化硫排污收费标准,把电厂脱硫费纳入电价;制定优惠的环保信贷政策,鼓励银行投资环保项目;制定投资、税收、进出口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社会资金投向环保项目等。

(四)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要把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作为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能力;努力开辟多种渠道,鼓励公众自觉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面向农村开展环境宣教活动,逐步提高农民环境意识;鼓励新闻媒体开展环境宣传和舆论监督。

国内外的新形势已经不允许我们对环保工作“放一放,慢慢来”。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同时,更要有保护环境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心,脚踏实地地推进环保工作前进。

标签:;  ;  ;  

关于新时期我国环保工作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