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 ——兼论“延安文学”的“一体化”进程

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 ——兼论“延安文学”的“一体化”进程

论文摘要

不论从历史进程还是文学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人民”不仅是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出现频率极高的关键词,也是现代中国文学持久关注的对象。而“人民话语”则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核心话语,它不仅关涉现代中国文学的主题内涵、意义阐释,也连结着现代中国文学的生产、复制等过程。更为显见的是,“人民话语”和“延安文学”的“一体化”进程密切相关,并直接参与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体化”建设。 有鉴于此,本文选取“延安文学”这一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桥梁”、“枢纽”性质的特殊文学形态作为基点,以史实为依据,以相关理论为参照,严格把握相关范畴、概念的界定和分析,在历史—思想—文化—文学相结合的研究视野下,采取“回溯”与“比较”两种主要研究方式,将“人民话语”这一现代中国文化文学中的一种元话语、元观念置于它生成、发展的历史语境中,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层面对其进行考察。 在我看来,从“人民”这一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词入手,辨析它在历史形成中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拓展过程,进而探求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话语体系在现代中国文化文学中的形成原因、行进轨迹及其丰富内涵,这既有助于我们更细致地把握这一时代的发展风貌,尤其是其中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承续和置换,也有助于我们勘探那些深埋于现代中国历史、文学流脉中的普遍意识结构及其持存的、原生性的发展逻辑。这也可以看成是对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特别是现代中国文学发展、流变过程的一种整体观照和全新阐释。更重要的是,对“人民话语”的这种历史性探源研究或许还能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为什么会这样”,“而不会那样”?“延安文学”的文学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出现有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逻辑?同时,它也能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理解历史、思考当下。 据我的理解,作为一种“现代性方案”,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古/今、中/西资源,更与现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民族国家想像”基本有着同步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既是现代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它本身也构成一种意识形态,包容着一个时代的价值、信仰、观念等多层面的丰富内涵。在整个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建构过程中,“文学”作为可利用资源,参与了这一话语的营造过程。在此,人民话语的政治权势及其规约通过文学手段得以呈现并扩展,而文学的“组织”叙述又进一步强化了人民话语的合法性指涉功能。按照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历史演进和逻辑关联,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叙述: 首先,对“人民”这一关键词的在不同历史场景中的语义及蕴涵其中的思维模式进行探源,从而把握现代中国“人民话语”形成的历史轨迹以及隐藏在不同方案、陈述或策略下的各种思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0 引论
  • 0.1 缘起与意义:人民话语与现代中国文学
  • 0.2 问题与方法:从“人民话语”与“延安文学”研究说开去
  • 0.3 主要概念“界说”:人民、人民话语、延安文学及其“一体化”
  • 1. 晚清到五四: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辨
  • 1.1 “双调行船”: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理论资源
  • 1.1.1 “民为邦本”:人民话语的中国背景
  • 1.1.2 “主权在民”:人民话语的西方语境
  • 1.2 “中西结婚”: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语际旅行
  • 1.2.1 “新语”西来:人民话语的现代律动
  • 1.2.2 “为我所用”:人民话语的现代转型
  • 1.3 “诸根互用”: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现代困惑
  • 1.3.1 “人民”与“国民”的驳诘
  • 1.3.2 “自由”与“民权”的辨证
  • 2 为“人民”正名:延安时期人民话语的合法性建构
  • 2.1 “政治”定位:人民话语的合法性起点
  • 2.1.1 人民·国家:人民话语的政治逻辑
  • 2.1.2 民族·阶级·党:人民话语的政治内涵
  • 2.2 “现代”诉求:人民话语的合法性论证
  • 2.2.1 “进步”及其“阶级”
  • 2.2.2 “革命”而且“正统”
  • 3 为“人民”立法:延安时期人民话语的权力机制
  • 3.1 效益化:人民话语的权力准则
  • 3.1.1 有效原则:农民优势话语的确立
  • 3.1.2 团结原则:文学“统一战线”的形成
  • 3.2 同质化:人民话语的权力规训
  • 3.2.1 疏离原则:拒绝“城市心态”
  • 3.2.2 净化原则:“革心”与“革身”
  • 4 为“人民”立言:人民话语与延安文学的政治诉求
  • 4.1 审美的政治化:主义话语与延安文学的“组织性”
  • 4.1.1 “主义话语”的出场
  • 4.1.2 文学生产的“组织”
  • 4.2 政治的审美化:现实主义与延安文学的“人民性”
  • 4.2.1 从“为人生”到“为人民”:现代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 4.2.2 “人民性”:延安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法则
  • 5 余论:人民话语与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体化
  • 主要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现代中国农学家群体状况研究[J]. 农业考古 2019(06)
    • [2].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夹缝中的乡村浪漫主义——影片《平原上的夏洛克》解析[J]. 中国电影市场 2020(05)
    • [3].思想史研究的方法与视野——读《现代中国的主义与政治——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札记[J]. 史学月刊 2020(06)
    • [4].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鲍鹏山访谈(上)[J]. 名作欣赏 2020(13)
    • [5].文化冲突中的文化政治与政治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观念的生成[J]. 学术研究 2020(05)
    • [6].中国经济现象的大视野、大跨度阐释——评《现代中国经济通论》[J].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20(05)
    • [7].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肯定及对现代中国的影响[J]. 菏泽学院学报 2017(04)
    • [8].“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和世界——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笔谈[J]. 史学月刊 2016(11)
    • [9].现代的颓势[J].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7(01)
    • [10].作为文化行动者的现代国家——现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与文化治理体系的演进[J]. 政治与法律评论 2016(02)
    • [11].视觉、想象与现代中国的体验——《点石斋画报》与中国的现代想象[J]. 文化研究 2016(02)
    • [12].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以精准扶贫为例[J]. 祖国 2017(11)
    • [13].战后日本学界的现代中国研究:演变与特点[J].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 2015(01)
    • [14].语堂智慧[J]. 文苑 2009(09)
    • [15].批判语境主义视野下的现代中国[J]. 知识分子论丛 2014(01)
    • [16].在“古今交缠”中理解现代中国[J]. 知识分子论丛 2014(01)
    • [17].何谓现代,谁之中国?[J]. 知识分子论丛 2014(01)
    • [18].浅谈唐文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J]. 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 2020(01)
    • [19].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J]. 中华魂 2011(08)
    • [20].浅论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革命[J]. 考试周刊 2008(32)
    • [21].二战后日本的中国研究——以日本现代中国学会为中心[J]. 国外理论动态 2012(06)
    • [22].心里有“鬼”——漫说现代中国与“鬼”[J]. 中关村 2010(05)
    • [23].基督教文化对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影响[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05)
    • [24].“早期现代中国”论述的谱系与可能性[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9(02)
    • [25].现代中国山水画笔墨形式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5(03)
    • [26].现代中国修辞哲学方法论初探[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09)
    • [27].季米特洛夫与现代中国革命[J].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 2011(00)
    • [28].包豪斯对现代中国设计的影响[J]. 现代装饰(理论) 2013(03)
    • [29].现代中国绘本中中国“思”与“艺”的传承与变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37)
    • [30].再造中国:领导型国家的担当[J]. 领导科学 2017(24)

    标签:;  ;  ;  ;  ;  

    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 ——兼论“延安文学”的“一体化”进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