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意识衍生存续的分析框架

工人阶级意识衍生存续的分析框架

论文摘要

在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过程中,传统的工人群体以及有农民身份的新工人群体的整体地位受损,弱势状况明显。作为社会关怀的焦点和学术研究的热点,有关工人群体及其相关的社会运动问题研究,已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但是,近年来有关于社会运动和工人阶级问题的讨论,存在研究表面化的趋向,即将有工人身份的人,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国企工人,无论是有岗工人还是无岗工人,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人,都看作同一个研究对象,并用西方的社会运动理论和分析方式不加区别的研究农民工和下岗工人,忽视了中国条件下不同时期和当下有不同身份背景的工人群体的历史和制度差别。从工人阶级概念的演变,到工人群体及其阶级意识的研究,在知识和社会的对位关系上作一番梳理和反思,有益于社会学研究的中国化。本研究所引入的阶级意识,反映了三个不同时期的社会结构,三种不同的解释框架,在本文的研究中,它指涉的内容先后涉及建立在经济财产关系上的阶级意识、组织关系上的阶级意识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具有不同特征的群体意识这三个层次的含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工人阶级阶级意识产生的历史回顾,沿时间维度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延续作经济框架、组织框架和改革开放以后新二元社会框架的划分,以揭示和说明阶级意识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在工人阶级阶级意识产生的初期,即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所关照的时代,阶级意识是以经济关系、财产关系为基础上的,经济关系、财产关系决定着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在经济、财产关系意义上的阶级概念消退以后,政治思想范畴的阶级在维系社会秩序,组织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下,作为政治思想范畴的工人阶级,与西方工业化阶段所形成的工人阶级已有实质的不同。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改革以前的工人群体与市场化以后的下岗群体和农民工群体在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关系条件下也都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意义。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时代的个体主义的冲突、并存,糅合在这一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社会机制和改革开放以后在传统体制外发生的市场经济社会机制的并存,形成新二元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在这种新的社会结构下,体制内和体制外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了新的互构。因此,在近年来有关社会运动和工人群体问题的研究中,在一定的知识与相关社会结构的关系上作一番检视是必要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分析思路
  • 第二章 研究对象、核心概念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对象:工人阶级
  • 二、核心概念:阶级意识
  • (一) 从共时性视角看阶级意识
  • (二) 从历时性视角看阶级意识
  • 三、研究意义
  • (一) 探讨阶级意识的衍生机制
  • (二) 弥补当前讨论空白
  • (三) 完善学术体系建设
  • 第三章 马克思时代:阶级意识的经济框架
  • 一、法国大革命的追溯
  • 二、马克思的继承
  • 三、阶级意识的知识社会学
  • 第四章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阶级意识的组织框架
  • 一、平均主义和再分配体制
  • 二、卡里斯马式统治
  • 三、组织化依附
  • 四、有原则的特殊主义
  • 五、历史运动的不断强化
  • 第五章 市场化改革以后:阶级意识的新二元框架
  • 一、群体意识的体现及激发集体行动的因素
  • (一) 从卡里斯马式统治向法理性统治渐进
  • (二) 从组织化依附向无组织可依附转变
  • (三) 历史运动从层出不穷向销声匿迹转变
  • 二、群体意识的削减及消解集体行动的因素
  • (一) 分散的社会评价体系
  • (二) 国际资本环境发生变化
  • (三) 工人阶级的泛化
  • (四) 限制介入性大型国企职工的单位依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工人阶级意识衍生存续的分析框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