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烈度物理标准及地震动破坏势研究

地震烈度物理标准及地震动破坏势研究

论文摘要

地震烈度物理标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基础性的研究课题,由它引发出的地震动破坏势研究也已开展了一百多年。由于地震资料匮乏,这个课题的研究都是以长期积累的地震记录和震害资料为基础的,但不同地震的震源机制、地震动特性、受损结构属性以及烈度评定是不同的,这种将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多次地震的资料混在一起研究烈度物理标准虽然不尽合理,但也是十分无奈,不得已而为之的。另外过去的研究虽也考虑了区分结构类型,但总的来说较为粗糙。此外涉及的地震动参数也很简单,主要都是一些峰值参数和少量频率参数,而一些重要的地震动特征,如能量参数和持时参数从未考虑到。针对这种状况,本文利用台湾集集地震提供的同一地震中得到的丰富的地震记录和详尽的震害资料开展了烈度物理标准和地震动破坏势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整理统计了集集地震的工程震害资料,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平均震害指数方法绘制了集集地震的烈度等震线。(2)选取了量大面广,且震害资料丰富的砌体、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三类结构,计算了它们在多种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损伤,并研究了这三类结构的损伤与地震动幅值、频率、持时和能量特性等15个地震动参数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地震动参数与结构损伤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探求地震动的破坏势。结果显示:地震动输入能量Einput、地震动滞回能量Eh以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表现出与所有结构都非常好的相关性,其中两个能量参数达到了除砌体外和所有结构相关系数都近似1的相关性,说明能量参数能够非常完美的表征地震动对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势,和砌体结构的反应也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但不如混凝土结构明显;对于砌体结构,地震动有效峰值加速度EPA与之有很好的相关性;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PSV与低层框架在地震动作用下的损伤有很大相关性,PGV、PSD、Arias强度与中层框架相关性较好; Arias强度与高层框架相关性较好;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PGV、Arias强度与之反应相关性较好。(3)由于Einput、Eh、PGA、PSV、Arias强度、EPA、PGV、PSD这8个参数和结构的反应或损伤有较好或一定的相关性,将214条集集地震加速度记录参照根据本文绘制的烈度等震线按照7、8、9、10度区进行划分,计算出每个烈度区内这8个参数的算术平均值,将这些均值和烈度分别进行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烈度物理标准的研究意义
  • 1.2 地震烈度物理标准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1 地震烈度表的诞生与发展
  • 1.2.2 烈度物理标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1.2.3 烈度物理标准研究的进展
  • 1.3 地震烈度物理标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小结和几点讨论
  • 第2章 基于震害的集集地震烈度等震线的绘制
  • 2.1 引言
  • 2.2 集集地震建筑物宏观震害统计分析
  • 2.2.1 震害的地区分布
  • 2.2.2 受损建筑物的建造年代统计
  • 2.2.3 受损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统计
  • 2.2.4 受损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统计
  • 2.2.5 受损建筑物的层高统计
  • 2.3 集集地震烈度等震线的绘制
  • 2.3.1 建筑物破坏等级划分和震害指数规定
  • 2.3.2 地震主要受损地区建筑物震害统计
  • 2.3.3 绘制地震动参数等值线所用地震动记录的概述
  • 2.3.4 烈度等震线的绘制
  • 2.4 烈度等震线和峰值加速度等值线的大致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震动参数和建筑结构反应相关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地震动参数的分类
  • 3.2.1 地震动峰值参数
  • 3.2.2 地震动频谱参数
  • 3.2.3 地震动持时参数
  • 3.2.4 地震动能量参数
  • 3.3 所选结构的介绍
  • 3.3.1 砌体结构
  • 3.3.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 3.3.3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 3.4 地震动参数和结构反应的计算
  • 3.4.1 砌体结构破坏指标
  • 3.4.2 混凝土结构破坏指数
  • 3.4.3 各种地震动参数的计算
  • 3.5 地震动参数和结构反应相关性分析
  • 3.5.1 地震动峰值参数和各种结构反应相关性分析
  • 3.5.2 地震动频谱参数和各种结构反应相关性分析
  • 3.5.3 地震动持时参数和各种结构反应相关性分析
  • 3.5.4 地震动能量参数和各种结构反应相关性分析
  • 3.6 地震动参数间相关性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震动参数和地震烈度的回归分析
  • 4.1 引言
  • 4.2 地震动记录按集集地震等震线不同烈度区的划分
  • 4.3 地震动参数和烈度的线性回归
  • 4.3.1 回归方法介绍
  • 4.3.2 各个地震动参数与烈度的回归结果比较
  • 4.4 和其它烈度物理标准研究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烈度表中PGA、PGV 对应不同烈度取值区间的确定
  • 5.1 引言
  • 5.2 基于中国烈度表的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等值线与等震线的比较
  • 5.2.1 等值线绘制方法简介
  • 5.2.2 基于中国烈度表的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等值线绘制
  • 5.2.3 与烈度等震线最相似的峰值参数等值线取值区间确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震烈度物理标准矩阵和地震动潜在破坏矩阵的建议
  • 6.1 引言
  • 6.2 地震动参数等值线的绘制
  • 6.3 地震烈度物理标准矩阵和地震动潜在破坏矩阵的建议
  • 6.3.1 地震动参数等值线与等震线的相似性比较
  • 6.3.2 地震烈度物理标准矩阵和地震动潜在破坏矩阵的确定
  • 6.4 新的烈度物理标准应用于抗震设计和灾害评估的思索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地震动场实时预测方法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9(11)
    • [2].基于抗震分析的长周期地震动的界定与选取[J]. 地震研究 2019(04)
    • [3].与已知场点相关的地震动场模拟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20(03)
    • [4].基于高斯函数的完全非平稳地震动多峰模型及其应用[J]. 建筑结构学报 2020(05)
    • [5].海陆地震动的时频域工程特性对比[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20(08)
    • [6].海域地震动研究现状分析[J]. 世界地震工程 2019(03)
    • [7].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特征[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9(05)
    • [8].各类抗震设计规范对设计地震动时程规定的对比分析[J]. 中国地震 2017(01)
    • [9].基于小波方法的近海域地震动时频特性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16(S1)
    • [10].地下隧道轴向地震动土作用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2)
    • [11].覆盖层厚度对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能量特性的影响[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14)
    • [12].面板堆石坝地震动最不利输入方向研究[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7(03)
    • [13].我国强地震动记录特征综述[J]. 地震学报 2016(04)
    • [14].能喷冰的“火山”[J]. 老友 2017(07)
    • [15].芦山沫东地震动放大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英文)[J]. Applied Geophysics 2019(03)
    • [16].不同类型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能量特性研究[J]. 结构工程师 2016(06)
    • [17].地震动场地放大效应的时频特性分析[J]. 岩土力学 2017(03)
    • [18].地表处地震动扭转分量的合成[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7(01)
    • [19].地震动时程模拟的工程方法研究现状与预测[J]. 建筑结构 2013(S1)
    • [20].日本长周期地震动等级及其关联解说表[J]. 国际地震动态 2014(07)
    • [21].工程地震动模拟研究综述[J]. 世界地震工程 2008(02)
    • [22].基于LabView生成人造地震动[J]. 微计算机信息 2008(16)
    • [23].基于等效群速度的非平稳地震动拟合方法研究[J]. 地震研究 2019(04)
    • [24].山地与平原地形对地震动影响的对比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2020(01)
    • [25].不同频谱特性输入地震动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的影响[J]. 地震工程学报 2018(S1)
    • [26].地震动转动分量研究综述[J]. 建材世界 2019(04)
    • [27].近断层滑冲效应脉冲地震动对场地液化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8(09)
    • [28].江苏及邻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J]. 地震研究 2017(01)
    • [29].基于能量的平稳地震动功率谱转换关系持时取值研究[J]. 应用力学学报 2017(05)
    • [30].空间相关的非平稳地震动场合成思路及程序实现[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7(05)

    标签:;  ;  ;  ;  ;  

    地震烈度物理标准及地震动破坏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