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文化与社会精英 ——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及其解体与当代启示

政权、文化与社会精英 ——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及其解体与当代启示

论文摘要

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经济形态、政治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变迁与转型,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一时“道德失范”、“诚信危机”、“信用危机”等频频印入眼帘。今日,当我们承认中国的道德建设问题同样面临着西方开启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冲击的时候,应该说中国理论界对西方学者回应现代化进程而作的对道德危机问题的理论思考的借鉴和参照,就尤显得必要和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但问题在于,我国当前遭际的道德危机问题可能更复杂、更深刻,不仅存在着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断裂,而且有着中国和西方在不同地域上形成的文化与社会政治结构的差异。因此,思考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就不仅需要关注时代性的因素,更需要关注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与西方在文化和社会政治结构差异上所展现出来的独特性因素,亟需作中国社会政治史和伦理实践史的考察。虑及于此,这里遂转向社会政治结构分析的视角,从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角度,结合伦理学的分析,以“道德维系机制”为立足点,在现代化进程中考察当代中国遭际的道德危机问题。其实,道德能否发挥其功能、保持自身的稳定和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践行,不仅有社会道德体系本身的原因,也不仅有法律制度建设、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而且也离不开相应的道德维系机制。一般说来,凡是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实现了道德维系机制的转型。路德的宗教改革,恰恰在基督教通过外在的教会维系道德的机制出现危机时,成功实现了基督教通过内心对“上帝”的信仰维系道德的机制转型,为西方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本主义精神”和伦理基础,避免了大范围道德危机的出现。本文以结构功能分析和比较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探讨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的结构及其解体与当代启示。其中,对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及其解体的分析,并不过多关注道德之合理性、科学性或真理性的形而上学式回答,而是立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社会政治结构转型,将道德置于历史过程和社会政治结构当中,探讨道德维系与社会政治结构的关系。因此,将道德问题的分析从哲学、伦理学维度转向社会政治学维度,则成为本文的着力点和力求把握的主题,并试图从道德维系的角度,对中国在近现代转型中所遭致的深刻道德危机给予另一路向的解释,继而,从中探讨道德维系与政治、国家政权的关系,将道德的维系置于更稳定、更坚实的基础之上,走出现代化进程所引致的道德危机困局。本文结构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四章。导言以当代中国遭际的道德危机为分析对象,在评述理论界思考道德危机及其解决之道的路向的基础上,引出本文的分析思路,即在社会政治结构当中思考道德维系问题。第一章,主要考察传统道德维系机制的生成。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孕生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和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之中,在长期的历史演化和社会政治动荡与秩序整合中逐步成型。期间,伴之于历史主体的实践选择:包括儒家知识分子尤其是原始儒家基于“天道”认识的文化道德使命对其的理论型塑和政治统治者基于政治秩序与政治合法性的需要而对它的自觉接纳与模塑。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的生成是

论文目录

  • 引言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道德危机分析
  • 一、当代中国道德危机之体认
  • 二、对当代中国遭际道德危机的原因及其解决之道的思考路向综述
  • 三、西方理论界对道德危机问题的思考路向简述及其对分析中国道德危机问题的启迪
  • 四、小结:当代中国道德维系机制的构建与道德建设
  • 第二节 基本概念阐析
  • 一、道德维系机制
  • 二、道德濡化
  • 三、道德承化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基本思路
  • 第一章 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的生成
  • 第一节 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的生成基础
  • 一、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生成的社会经济基础
  • 二、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生成的社会政治结构
  • 第二节 早期儒家对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的理论型塑
  • 一、“绝天地通”与“礼崩乐坏”:早期儒家理论致思的背景
  • 二、由经验而先验的论证和重传统的保守倾向:早期儒家的理论思维取向
  • 三、道德的终极依据与道德的维系
  • 第三节 现实政治发展的实践选择和模塑
  • 一、春秋战国之混局与政治统治者的尚“法”抑“儒”之政策取向
  • 二、汉初之与民休息与崇尚“黄老”之学
  • 三、西汉的反思与儒家的复兴和独尊
  • 第二章 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的结构
  • 第一节 国家政权的道德教化
  • 一、乡举里选、科举取仕的制度性道德教化
  • 二、吏治“官箴”的劝诫性道德教化
  • 三、借助家族制度的日常性道德教化
  • 四、型塑道德典型和象征物的激励性道德教化
  • 第二节 儒家文化的道德濡化
  • 一、儒家文化与政治法律制度的道德“化”
  • 二、儒家文化与个人道德素质的涵养
  • 三、儒家文化与家族制度的道德力量
  • 第三节 社会精英的道德承化
  • 一、儒家知识分子与承“道”意识和行为
  • 二、士大夫之道德风范
  • 三、循吏与道德教化
  • 四、士绅与乡村社会道德秩序
  • 第三章 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的解体
  • 第一节 国家政权道德教化的式微
  • 一、皇权“天命”的陨落与道德教化职责的放逐
  • 二、科举制度的危机与制度化道德教化的中断
  • 三、传统官僚制度和宗族组织的变迁与道德教化依托的缺位
  • 四、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思潮之下对国家政权道德教化的检省
  • 第二节 儒家文化道德濡化的衰微
  • 一、儒家文化的时代性危机及其边缘化
  • 二、法治治理理念对德治治理理念在制度上的替代
  • 三、文化系统道德功能和使命的弱化
  • 第三节 社会精英道德承化的中断
  • 一、“士君子”阶层的分化和转型与新型社会精英道德责任体认的淡化
  • 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精英道德价值取向的弱化
  • 三、社会的现代化变迁与社会精英自我“神性”内在确认的消褪
  • 第四章 现代化转型与道德维系机制的现代性问题思考
  • 第一节 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的解体与当代中国道德危机的相关性
  • 一、国家政权道德教化的式微与道德社会化的阻滞
  • 二、儒家文化道德濡化的衰微与社会道德秩序的脆弱化
  • 三、社会精英道德承化的中断与社会道德支柱的崩塌
  • 第二节 现代民主政治与国家政权的道德责任
  • 一、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 二、马基雅维里“政治道德观”评述
  • 三、现代自由民主政治与其道德基础
  • 四、“政教分离”与国家政权的道德责任
  • 第三节 先进文化建设与道德担当
  • 一、传统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去“政治工具化”的理解
  • 二、先进文化建设与理想、崇高
  • 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 第四节 法律制度化向度与政治精英承担道德责任
  • 一、政治精英承担道德责任: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 二、多元道德价值与政治精英承担道德责任的必要性
  • 三、社会主导道德价值与政治精英承担道德责任的取向
  • 结论:政教分离与“以德治国”: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政治之维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
  • 后记
  • 论文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民工荒预示大调整的到来[J]. 中国新闻周刊 2011(06)
    • [2].“世界疫乱概述”课例[J]. 江苏教育 2020(27)
    • [3].西南边疆的内部差异及南京国民政府治策的调整[J]. 思想战线 2012(01)
    • [4].宗法与伦理:武术发展的社会根基[J]. 搏击(武术科学) 2015(04)
    • [5].台湾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态势[J]. 今日中国 2016(03)
    • [6].绅士阶层与清代乡村社会教化[J]. 理论界 2012(11)
    • [7].“和谐发展”的科学内涵[J].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1(04)
    • [8].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J]. 学理论 2012(12)
    • [9].我梦想着这样一个国家[J]. 世界知识 2009(01)
    •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结构之比较[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08)
    • [11].水问题频发,“五水共治”迫在眉睫![J]. 地球 2014(07)
    • [12].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发展的三重制度结构探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8)
    • [13].政府的社会内生风险类型与层次分析[J]. 求索 2008(07)
    • [14].论民间组织的社会责任[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01)
    • [15].论战国时期相的称谓及其出身[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 [16].新政与辛亥革命[J]. 读书 2011(10)
    • [17].“双轨政治”视角下群众路线研究[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08)
    • [18].浅析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J]. 科技资讯 2010(22)
    • [19].论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20].简述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02)
    • [21].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06)
    • [22].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导论[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3].中国社会转型及其价值冲突之化解[J]. 求索 2010(09)
    • [24].暴力与反暴力——对《为奴十二年》的语言文化功能解读[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4(03)
    • [25].试析传统孝道的“秩序情结”及其近代嬗变[J]. 历史教学问题 2019(06)
    • [26].俄罗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J]. 内蒙古教育 2012(19)
    • [27].汉代教育平民化现象探析[J]. 理论学刊 2010(11)
    • [28].谈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民族国家的影响[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8(01)
    • [29].农正之政: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之“本位”分析[J]. 河北学刊 2020(02)
    • [30].从社会政治结构初探巴中南龛石窟与大足宝顶山石刻[J]. 才智 2017(11)

    标签:;  ;  ;  ;  

    政权、文化与社会精英 ——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及其解体与当代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