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IBS-D大鼠胃肠动力及内脏感觉调节机制的研究

中药对IBS-D大鼠胃肠动力及内脏感觉调节机制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由腹部不适或腹痛同时伴有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肠功能紊乱综合征,缺乏明显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依据粪便性状可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确定型,其致病因素和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失调是目前对IBS较全面的认识。IBS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主要为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和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胃肠激素不仅作为肽能神经递质发挥作用,而且也参与IBS发病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胃肠激素可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大类,兴奋性递质主要是五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P物质(SP)等;抑制性递质主要有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这些激素在胃肠道及脑中的改变影响了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调节,使脑肠轴紊乱,从而可以导致一系列的改变如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等变化。IBS归属中医的“腹痛”“泄泻”“便秘”等病症范畴,与“大肠泻”“气秘”“痛泄”关系密切,肝郁脾虚,肝脾不和是其主要病机,病位在肠。本实验用药具有芳香化浊、理气止痛、健胃导滞的功效,临床证实其对胃肠功能紊乱、肠炎、菌痢、腹泻、腹痛等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为探讨实验用药在IBS-D治疗中对胃肠动力及内脏感觉异常的调节机理,本实验以BS-D大鼠为模型,观察实验用药对结肠粘膜肥大细胞的影响及相关胃肠激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1.建立IBS-D大鼠模型;2.观察大鼠体重变化、腹泻情况,计算体重变化率、腹泻指数;3.检测红细胞压积(HCT)、血电解质;4.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荧光法检测血清5-HT水平;5.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结肠组织VIP、SP含量;6.通过光镜观察实验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及肠粘膜肥大细胞(MC)的变化;结果:1.IBS-D大鼠有明显持续的腹泻症状,体重呈下降趋势,结肠组织形态学可见粘膜上皮排列较规则,未见明显充血、水肿、溃疡及糜烂等组织病理学改变。2.实验用药可显著降低IBS-D大鼠的腹泻指数(P<0.05),减缓体重下降。3.实验用药具有明确的止泻作用,可纠正IBS-D大鼠血电解质紊乱,改善红细胞压积。4.实验用药高、中剂量组可有效上调IBS-D大鼠血清NO、5-HT水平(P<0.01),改善胃肠动力异常。5.实验用药高、中剂量组可有意下调IBS-D大鼠结肠组织VIP的表达(P<0.05),参与水液代谢调节。6.实验用药高、中剂量组可显著性抑制结肠粘膜MC数目(P<0.01)及SP的表达(P<0.05),参与调节内脏感觉异常。结论:高乳糖饲料联合束缚应激建立的IBS-D大鼠模型,具有发病率高、可重复性,能够较好地模拟人类IBS-D的特征,为理想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实验用药具有明确的止泻功效,其对IBS-D的治疗作用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释放、抑制MC的异常增殖,参与调节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的异常等多靶点,多层次联合作用而实现。实验用药对实验性IBS-D具有量效依赖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模型的建立
  • 1.不同周期IBS-D模型的建立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小结
  • 2.不同造模方法IBS-D模型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小结
  • 讨论
  • 二、实验用药对IBS-D大鼠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 1.实验用药对IBS-D大鼠用药时机的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小结
  • 2.实验用药对IBS-D大鼠血清电解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小结
  • 三、实验用药对IBS-D大鼠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的研究
  • 1.实验用药对IBS-D大鼠胃肠动力的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小结
  • 2.实验用药对工BS-D大鼠内脏感觉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胃肠激素和肥大细胞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关系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戊己清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夹瘀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 2020(05)
    • [2].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应激幼鼠IBS-D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5(06)
    • [3].益生菌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26)
    • [4].抗生素和益生菌制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 2014(10)
    • [5].匹维溴胺、谷维素、三联活菌素联合治疗IBS-D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19)
    • [6].益生菌联合情志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6(07)
    • [7].穴位贴敷结合治疗IBS-D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16)
    • [8].昆明地区IBS-D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调查分析[J]. 光明中医 2017(19)
    • [9].痛泻要方抑木组分缓解IBS-D高敏中医机理探讨及研究进展[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10)
    • [10].谷维素联合思密达治疗IBS-D临床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 2011(35)
    • [11].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应用参苓白术散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的临床观察[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5(11)
    • [12].疏肝健脾法肠激安方对IBS-D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21)
    • [13].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2)
    • [14].UHPLC-MS/MS同时检测IBS-D模型大鼠血浆中痛泻要方6种成分的含量及其药动学[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0(04)
    • [15].耳穴压豆辅助治疗IBS-D伴焦虑状态临床疗效及护理要点[J]. 新中医 2017(01)
    • [16].HTR3E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女性IBS-D的发生及肠道症状的关联[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17)
    • [17].四四固本颗粒治疗IBS-D脾肾阳虚型的中医护理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03)
    • [18].IBS-D患者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黏膜MC活化及类胰蛋白酶的变化及作用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15(24)
    • [19].培菲康对IBS-D患者外周血清IL-18/IL-10的影响[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3(02)
    • [20].三伏天脐疗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疗效观察[J]. 新中医 2017(10)
    • [21].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J]. 湖南中医杂志 2020(10)
    • [22].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IBS-D大鼠结肠CRF表达的影响[J]. 吉林中医药 2020(05)
    • [23].薯蓣皂苷对IBS-D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研究[J]. 中医药学报 2017(02)
    • [24].基于不同精神心理应激建立IBS-D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J]. 世界中医药 2017(09)
    • [25].湖北青砖茶对IBS-D模型大鼠肠道敏感性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6(03)
    • [26].中医辨治IBS-D的证型及剂型分布近况分析[J]. 光明中医 2017(09)
    • [27].乌梅丸治疗寒热错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医药通报 2014(02)
    • [28].肠康方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对IBS-D大鼠的协同治疗作用研究[J]. 中医药信息 2020(05)
    • [29].神经肽CGRP与脾肾阳虚型IBS-D相关性研究概述[J]. 山东中医杂志 2018(07)
    • [30].疏肝健脾法在肝郁脾虚证IBS-D动物模型中的疗效研究[J]. 吉林中医药 2016(11)

    标签:;  ;  ;  ;  ;  ;  ;  

    中药对IBS-D大鼠胃肠动力及内脏感觉调节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