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细菌对水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特性及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研究

溶藻细菌对水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特性及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日趋严重及有毒藻类水华的频繁暴发,探索行之有效的抑制藻类水华暴发的途径极为迫切。在利用物理、化学和其它生物方法控制藻类水华不甚理想的情况下,利用溶藻细菌除藻成为目前生物控藻的研究热点,而且利用溶藻细菌控制藻类水华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不同细菌分离源分离获得4株高效溶藻细菌,以导致水华暴发的常见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4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特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降解效果,初步探讨了溶藻细菌的溶藻机理,并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4株溶藻细菌进行了鉴定。本文首先以铜绿微囊藻驯化的活性污泥、黄化的铜绿微囊藻液及水华水体等作为溶藻细菌的分离源,分离出4株高效溶藻细菌,编号分别为T5、H1、K2、D1。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对4株细菌的生态毒性效应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4株溶藻细菌均未产生对小白鼠具有致病作用的毒素。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研究表明,菌藻浓度及环境因子变化对溶藻细菌的溶藻效果有很大影响。处理相同chla浓度的铜绿微囊藻液,加入的溶藻细菌菌体浓度越大,对藻液的chla去除能力越强;反之,去除能力越弱。相同菌体浓度的溶藻细菌T5、H1、K2、D1分别加入到不同chla浓度的铜绿微囊藻液中,藻液的chla浓度越高,溶藻细菌对其去除率越低,反之,则去除率越高。4株溶藻细菌对受试铜绿微囊藻液的chla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30~35℃时去除率最高。分别测试pH为7.2、7.6、8.1时各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pH影响下,4株溶藻细菌T5、H1、K2、D1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规律相同,溶藻效果大小依次为:pH 7.6>pH 7.2>pH 8.1。在外界条件恒定的情况下分别测试全光照、光循环和黑暗三种光照条件下的溶藻效果变化,结果表明:黑暗条件下溶藻细菌的溶藻效率较光循环和全光照要高。对4株溶藻细菌T5、H1、K2、D1的溶藻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4株溶藻细菌均是通过释放胞外溶藻物质间接溶藻的。其中细菌T5、H1、K2释放的胞外溶藻物质为耐高温的非蛋白酶类物质,而细菌D1释放的胞外溶藻物质则由蛋白酶类物质与耐高温的非蛋白酶类物质共同组成。本文在溶藻细菌溶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其对铜绿微囊藻释放的胞内毒素-微囊藻毒素MC-LR的降解效果,HPLC检测结果表明,溶藻细菌T5、H1、K2、D1对MC-LR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反应5天后各菌株对供试样品的MC-LR的去除率分别为73.4%,42.1%,65%和70.4%。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蛋白酶抑制剂重复实验,各菌株对MC-LR的降解效果消失,说明4株菌都是通过胞内或胞外酶的作用完成对MC-LR的降解的。对4株溶藻细菌的16S rDNA进行测序,采用BLAST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并做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T5和与一株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sp.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4%,可归属于苍白杆菌属;菌株H1与一株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parabrevis的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最高,为100%,归属于短芽孢杆菌属;菌株K2与一株苍白杆菌Octwobactrum sp.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归属于苍白杆菌属;菌株D1与多株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sp.16SrDNA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归属于短芽孢杆菌属。将各菌株的16SrDNA序列在GenBank中登录,登录号分别为EU586033(T5),EU594550(H1),EU594551(K2),EU593881(D1)。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藻类水华的诱因及其危害
  • 1.1 藻类水华的诱因
  • 1.2 藻类水华的危害
  • 1.3 我国水环境质量现状
  • 2 藻类水华的去除技术
  • 2.1 物理法除藻
  • 2.2 化学法除藻
  • 2.3 生物法除藻
  • 3 溶藻细菌的研究进展
  • 3.1 溶藻细菌的研究概况
  • 3.2 溶藻细菌的种类及其分离方法
  • 3.3 溶藻细菌的作用方式
  • 4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检测方法及其处理技术
  • 4.1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 4.2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
  • 4.3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
  • 4.4 微囊藻毒素处理技术
  • 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溶藻细菌的分离纯化及毒性检测
  • 1 引言
  • 2 藻类扩大培养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3 溶藻细菌的分离纯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4 溶藻细菌的毒性检测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
  • 1 引言
  • 2 菌藻浓度与溶藻效果的关系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3 环境因子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溶藻细菌的作用机理初探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细菌T5的作用机理
  • 3.2 细菌H1的作用机理
  • 3.3 细菌K2的作用机理
  • 3.4 细菌D1的作用机理
  • 4 小结
  • 第五章 溶藻细菌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MC-LR标准曲线绘制
  • 3.2 溶藻细菌对MC-LR的降解效果
  • 4 小结
  • 第六章 溶藻细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1 引言
  • 2 溶藻细菌的鉴定
  • 2.1 实验器材
  • 2.2 实验方法
  • 2.3 溶藻细菌鉴定结果
  • 3 溶藻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建议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与专利情况
  • 发表论文
  • 申请专利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溶藻细菌应用于生物杀藻剂的研究进展[J]. 净水技术 2017(09)
    • [2].溶藻细菌及溶藻化合物研究进展[J]. 工业微生物 2018(04)
    • [3].溶藻细菌Chryseobaterium sp.S7控藻实验[J]. 环境工程 2019(04)
    • [4].一株溶藻细菌的筛选及鉴定[J]. 环境科学导刊 2018(02)
    • [5].新型微生态制剂——溶藻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开发前景[J]. 齐鲁渔业 2009(10)
    • [6].溶藻细菌MT22的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 [7].溶藻细菌YZ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02)
    • [8].溶藻细菌对青苔的防除效果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9(04)
    • [9].溶藻细菌L7对水华鱼腥藻氮代谢的影响[J]. 微生物学通报 2012(08)
    • [10].一株中肋骨条藻特异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11)
    • [11].溶藻细菌及其溶藻活性物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6(09)
    • [12].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科学 2011(03)
    • [13].溶藻细菌L7对富营养化水体藻类群落的影响[J]. 环境保护科学 2013(06)
    • [14].溶藻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开发前景与初步研究[J]. 养殖与饲料 2011(09)
    • [15].两株溶藻细菌对棕囊藻溶藻作用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16].滇池中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J]. 微生物学通报 2018(12)
    • [17].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研究[J]. 河北渔业 2014(02)
    • [18].溶藻细菌NP23液体培养基的优化及生物安全性的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 2013(05)
    • [19].一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6)
    • [20].溶藻细菌分离鉴定及溶藻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J]. 江西化工 2011(02)
    • [21].蜡样芽孢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溶藻方式的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6(08)
    • [22].2株溶藻菌培养条件优化及溶藻特性研究[J].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15(01)
    • [23].一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其鉴定[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02)
    • [24].溶藻细菌胞外溶藻物质的分离方法和特性的初步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25].一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英文)[J].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2011(01)
    • [26].粘着剑菌溶藻效能与溶藻过程藻胞内物质释放[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8(07)
    • [27].太湖土著激浪鱼内脏中溶藻菌R1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8(08)
    • [28].一株溶藻细菌NP23的初步分离鉴别及其溶藻作用研究[J]. 生物技术通报 2012(08)
    • [29].溶藻细菌的分离纯化及菌种的鉴定[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2(02)
    • [30].一株新型寄生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标签:;  ;  ;  ;  

    溶藻细菌对水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特性及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