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纳米结构的可控还原制备

铜纳米结构的可控还原制备

论文摘要

金属纳米材料在催化、光学、电子学、生物学等众多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旨在探索和设计能够获得预期粒径及粒径分布的铜纳米粒子的液相化学合成方法,系统的考察反应参数对产物的影响,比较三种类型的保护剂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简单易行的方法获得了一些具有特殊结构和形貌的铜纳米粒子,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如下:采用CTAB作为保护剂,水合肼为还原剂,在室温下成功制得了10nm以下单分散的铜纳米粒子。实验发现温度对粒径大小及分布有显著影响,提高温度将增大粒子的尺寸,同时也加宽了粒径分布。借助红外光谱分析推测出CTAB分子是以双层形式吸附在铜纳米粒子表面,而不是以胶束形式保护铜粒子。在采用SDS作为保护剂时,获得了由10nm左右的小粒子组装成的球形聚集体。这种聚集体的形成与静电作用和位阻作用有关。通过加入氨水调节小粒子表面电量,可以控制聚集体的尺寸及其内部小粒子的密集程度。而在无外加氨水的情况下可得分散良好的单分散球形铜纳米粒子。同时,使用SDS可在较高前驱盐浓度下合成较小粒径的立方体铜纳米粒子。使用PVP作为保护剂,获得了具有中空结构的立方体形和球形铜纳米粒子。其形成是由水溶液中溶解氧的氧化反应与奥斯特瓦尔德老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纳米材料的分类
  • 1.2 纳米材料的基本性质
  • 1.2.1 表面效应
  • 1.2.2 量子尺寸效应(Kubo效应)
  • 1.2.3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 1.2.4 小尺寸效应
  • 1.2.5 库仑阻塞
  • 1.2.6 介电限域效应
  • 1.3 金属纳米材料的性能与性质
  • 1.3.1 力学性能
  • 1.3.2 热学性质
  • 1.3.3 磁学性质
  • 1.3.4 光学性质
  • 1.3.5 电学性能
  • 1.4 铜纳米材料的应用
  • 1.4.1 催化
  • 1.4.2 润滑油添加剂
  • 1.4.3 导电材料
  • 1.4.4 铜纳米块体材料
  • 1.4.5 其他应用
  • 1.4.5.1 航天领域的应用
  • 1.4.5.2 纳米电子学
  • 1.4.5.3 纳米医学和生物学
  • 1.5 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1.5.1 气相蒸发法(蒸发冷凝法)
  • 1.5.2 溅射法
  • 1.5.3 机械化学法
  • 1.5.4 还原法辐射合成法
  • 1.5.5 电解沉积法
  • 1.5.6 液相还原法
  • 1.5.7 多醇还原法
  • 1.5.8 微乳液法
  • 1.5.9 晶核生长法
  • 1.6 纳米材料的表征手段
  • 1.6.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1.6.2 扫面电子显微镜(SEM)
  • 1.6.3 X射线衍射(XRD)
  • 1.6.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1.6.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保护剂合成铜纳米结构
  • 2.1 实验部分
  • 2.1.1 药品试剂
  • 2.1.2 铜纳米粒子的制备
  • 2.1.2.1 实验方案一
  • 2.1.2.2 实验方案二
  • 2.1.3 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XRD分析
  • 2.2.2 形貌分析
  • 2.2.3 吸收光谱
  • 2.2.4 红外光谱分析
  • 2.2.5 成核与生长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保护剂合成的球形聚集体和立方体铜纳米粒子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
  • 3.1.2 球形聚集体的合成
  • 3.1.3 立方体铜纳米粒子的合成
  • 3.1.4 单分散球形铜纳米粒子的合成
  • 3.1.4 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X射线能谱分析
  • 3.2.2 形貌分析
  • 3.2.3 红外光谱分析
  • 3.2.4 球状聚集体的形成机理
  • 3.2.4.1 静电诱导
  • 3.2.4.2 氨水的作用
  • 3.2.5 立方体铜纳米的形成机理
  • 3.2.6 吸收光谱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大分子保护的铜纳米结构的合成
  • 4.1 实验部分
  • 4.1.1 试剂
  • 4.1.2 立方体铜纳米粒子的合成
  • 4.1.3 多孔球形铜纳米粒子的合成
  • 4.1.4 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X射线能谱分析
  • 4.2.2 形貌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 4.2.2.1 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 4.2.2.2 温度的影响
  • 4.2.3 铜纳米立方体及笼形结构的生长机理
  • 4.2.3.1 形状控制机理
  • 4.2.3.2 内部空化机理
  • 4.2.3.3 粒子粒径的决定因素
  • 4.2.4 吸收光谱
  • 4.2.5 PVP分子对铜纳米粒子的吸附方式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稀土纳米粒子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进展[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2].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纯有机磷光纳米粒子有效杀灭耐药细菌(英文)[J].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20(02)
    • [3].电喷雾法制备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0(01)
    • [4].二硫化钼纳米粒子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行为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20(02)
    • [5].荧光聚多巴纳米粒子在血红蛋白检测中的应用[J]. 分析科学学报 2020(01)
    • [6].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抗肿瘤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J]. 肿瘤防治研究 2020(02)
    • [7].纳米粒子-酶生物传感器法测定果蔬中有机磷农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09)
    • [8].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吸附分离材料及其应用[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9].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抗冲击超双疏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0(03)
    • [10].TiO_2纳米粒子对铝锂合金微弧氧化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 中国表面工程 2019(04)
    • [11].新型靶向纳米粒子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 2020(08)
    • [12].荧光成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关联定量分析细胞内铜纳米粒子[J]. 分析化学 2020(10)
    • [13].四硫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J]. 化学通报 2020(10)
    • [14].纳米粒子的精准组装[J]. 物理化学学报 2020(09)
    • [15].纳米粒子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 分析测试学报 2020(09)
    • [16].疏水性纳米粒子对细粒矿物浮选的影响[J]. 世界有色金属 2020(12)
    • [17].场流分离及其在环境纳米粒子分析中的应用[J]. 分析科学学报 2019(01)
    • [18].核壳结构Fe_3O_4@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19].铁蛋白系统纳米粒子的构建及其相互作用[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20].纳米粒子展现出粮食作物的可持续种植方法[J]. 基层农技推广 2016(12)
    • [21].化学家构建纳米粒子“图书馆”[J]. 现代物理知识 2016(05)
    • [22].钙类纳米粒子基因传递体系研究进展[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7(01)
    • [23].稀土纳米粒子作为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进展[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24].丁香酚/玉米醇溶蛋白纳米粒子膜的制备及表征[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7(01)
    • [25].三聚磷酸钠改性聚氨酯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26].纳米粒子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J]. 色谱 2017(03)
    • [27].一种含有铁蓝型络合物纳米粒子的分散体及其薄膜的制备[J].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17(01)
    • [28].纳米材料中纳米粒子团聚的原因及解决方法[J]. 价值工程 2017(13)
    • [29].食品级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应用[J]. 食品工业科技 2017(07)
    • [30].纳米粒子阻燃丙烯酸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 2017(05)

    标签:;  ;  ;  ;  

    铜纳米结构的可控还原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