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研究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研究

论文摘要

1990年,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费弗尔在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研究领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文化转向。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观,从译者和译入语文化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对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新的认识。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先生出版的专著《文化翻译论纲》,把文化适应性原则作为衡量译作的标准。文化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翻译观,使得译者文化主体性得以彰显,并将文化适应性纳入翻译的价值观论。林语堂,正如他的次女林太乙写道,“是小说家、散文家、哲学家和书法家”。(Lin Taiyi, 1998)然而,林语堂在翻译界也贡献颇丰。林语堂向西方世界译介了许多中国古典作品,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1935年,林语堂发表了其最见功力的译作《浮生六记》,在西方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反响。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林译《浮生六记》进行了研究,如语言学、美学等等。翻译界文化转向兴起后,从文化视角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进行的研究方兴未艾。然而,这些论文大多停留在文化负载词的层面上,没有进行宏观而系统的文化翻译考量。本文拟以巴斯奈特和刘宓庆的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译者和译作两个角度——译者的文化主体性和译作的文化适应性,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进行研究,以期对此案例做一次较为宏观、系统的研究。本论文由导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言部分介绍译者和译作、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的。正文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为文化翻译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概括介绍文化翻译理论,包括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文化转向以及巴斯奈特和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的基本内容。其次,介绍文化翻译中译者文化主体性和文化适应性理论。本文作者指出,文化翻译理论使得译者文化主体性得到彰显,并将文化适应性纳入译作的判断标准。第二章从译者文化主体性角度进行研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译者林语堂进行研究,分析其翻译能力、意识形态和翻译理论。第二部分探讨林语堂在原文本选择上所体现的文化主体性,指出其翻译目的、对《浮生六记》的推崇使他愿将其介绍给西方读者。第三部分探讨林语堂在翻译策略选择上所体现的文化主体性,指出其适境地运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充分发挥了译者文化主体性。第三章以文化适应性的三个标准衡量译作,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比林译本和雪莉·布莱克译本文对文化负载词和文化意象的解读,探讨林译本英译本对文化意义的把握。第二部分从目的语读者接受视角探讨林译本。第三部分从自然美,和社会美两个方面,探讨林译本对原文本中美的再现。本文作者指出,林语堂敏锐的文化信息感受力和高超的翻译技巧使译作在文化适应性方面趋于完美。最后为本文结论。林语堂高超的双语、双文化造诣,使其译者文化主体性在翻译《浮生六记》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译作在文化适应性方面也趋于完美。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是文化翻译的成功案例,对今后文化翻译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Ⅰ Theoretical Basis
  • 1.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 2.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Subjectivity in Cultural Translation
  • 3. The Cultural Compatibility in Cultural Translation
  • Chapter Ⅱ Represent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Subjectivity in Lin Yutang’s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 1. An Analysis of Lin Yutang as a Translator
  • 2. Representation of Lin’s Cultural Subjectivity in the Selection of Source Text
  • 3. Representation of Lin’s Cultural Subjectivity in the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 Chapter Ⅲ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Compatibility in Lin Yutang’s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 1. Representation of Comprehension of Cultural meaning
  • 2. Representation of Reader Reception
  • 3. Representation of Aesthetic Judgment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浮生六记》雪莉·布莱克译本特殊性研究[J]. 现代交际 2020(10)
    • [2].浅谈《浮生六记》中的造园技巧[J]. 艺术科技 2019(01)
    • [3].浅析《浮生六记》中生活之“乐”[J]. 汉字文化 2019(10)
    • [4].一个含香带苦的法子——昆曲《浮生六记》观后漫笔[J]. 上海艺术评论 2019(05)
    • [5].浅谈《浮生六记》中芸娘悲剧命运的必然性[J]. 汉字文化 2018(13)
    • [6].从语篇可接受性视角看《浮生六记》的英译策略[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7].《浮生六记》[J]. 道路交通管理 2017(02)
    • [8].浅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11)
    • [9].从泰特勒的三原则看《浮生六记》的翻译[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 [10].论翻译过程的文化认同研究——以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为例[J]. 英语广场 2015(07)
    • [11].从胡壮麟语境角度探析《浮生六记》林译本中的词语翻译[J]. 赤子(上中旬) 2015(24)
    • [12].苏州小市民的烟火人生已经配不上高雅昆曲了吗?——评罗周剧作《浮生六记》[J].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0(01)
    • [13].《浮生六记》英译阅读与讨论(一)[J]. 英语世界 2020(02)
    • [14].芙蓉塘外有轻雷——读《浮生六记》[J]. 长江丛刊 2020(03)
    • [15].《浮生六记》英译阅读与讨论(二)[J]. 英语世界 2020(04)
    • [16].浅析互文性翻译三原则的应用——以《浮生六记》两英译本为例[J]. 校园英语 2020(17)
    • [17].《浮生六记》:清代才子沈复的自传体随笔[J]. 月读 2020(08)
    • [18].《浮生六记》选读[J]. 月读 2020(08)
    • [19].《浮生六记》英译阅读与讨论(四)[J]. 英语世界 2020(08)
    • [20].《浮生六记》之六记[J]. 诗潮 2019(04)
    • [21].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六记》随想[J]. 读写月报 2018(Z1)
    • [22].读《浮生六记》(一)[J]. 中学生百科 2018(14)
    • [23].读《浮生六记》(二)[J]. 中学生百科 2018(17)
    • [24].浅谈林语堂跨文化传播实践——以林译《浮生六记》为例[J]. 同行 2016(07)
    • [25].从刘宓庆的风格标记体系比较分析两个英译本《浮生六记》[J]. 青春岁月 2016(23)
    • [26].闲忙三境[J]. 新作文(高中版) 2017(05)
    • [27].《浮生六记》中的养生之道[J]. 科学养生 2017(04)
    • [28].做一名生活家[J]. 太湖 2017(03)
    • [29].浅谈目的论视角下《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J]. 北方文学 2017(11)
    • [30].岛上手记[J]. 草原 2017(07)

    标签:;  ;  ;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