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活史型及其谱特征的相关应用研究 ——植被健康、定向培育及光合基础研究

植物生活史型及其谱特征的相关应用研究 ——植被健康、定向培育及光合基础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城市森林群落生活史型谱特征以及不同生境白屈菜生活史型特征及其与不同器官单宁、黄酮、生物碱含量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将植物生活史型理论应用于森林健康评价和植物定向培育方向,并从不同生境和不同器官的角度对为植物生活史型提供物质基础的光合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丰富植物生活史型理论体系理论内容,为其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科学佐证,同时为理论在森林健康评价和定向培育方向的应用提供了参考资料。1、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对群落内不同种群的生活史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对典型城市森林群落——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园园内24种植物生活史型及谱特征进行了定量化分析,以此为依据对群落演替和健康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此群落中乔木层植物(樟子松、落叶松、枫杨、红豆杉、糖槭、白扦、紫穗槐)、灌木层植物(暴马丁香、小叶丁香、悬钩子、金银忍冬、天女木兰、天日琼花、三裂绣线菊、毛果绣线菊)和草本层植物(白屈菜、葶苈、夏至草、蒲公英、扁穗、车前、飞廉、荠菜、线叶旋覆花)的平均生活史型分别为V0.50S0.24C0.26、V0.56S0.23C0.21和V0.55S0.38C0.07,群落的生活史型为V0.54S0.29C0.17。综合评价此群落处于以营养生长为主(54%)的健康群落水平,此群落中有性生长占总生活史型得分的29%,有向有性生长发展的趋势,但在一段时间内该群落应为健康稳定地群落。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生境条件下白屈菜植物生活史型的主成分得分及比例进行定量计算,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生活史型特征参数及次生代谢产物单宁、黄酮与生物碱含量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全光照下白屈菜种群生活史型为V0.34S0.41C0.25,为SV生活史型,空地为DE生境;榆树林下(70%光照)和白扦林下(40%光照)的白屈菜生活史型分别可表示为V0.28S0.38C0.34和V0.27S0.40C0.33,均为SC生活史型,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为DF生境。(2)白屈菜植株单宁、黄酮和生物碱含量,空地均低于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生境。各样地白屈菜不同器官单宁含量:叶片>种子>根>茎;黄酮含量:种子>叶片>根>茎;生物碱含量:叶片>根>茎。(3)白屈菜生活史型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显著的线性关系显示,白屈菜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与营养生长和有性生长呈负相关,与克隆生长呈正相关。综上,林下(榆树和白扦)的DF生境较于空地的条件差,使白屈菜向C型转变,同时也促进了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从形态学角度为野生植物人工定向培育中的生境选择和目的成分定向累积提供评价方法和理论依据。3、对为植物生活史型提供物质基础的光合作用从不同生境和不同器官的角度进行研究表明:在温度胁迫条件下,茎光合碳固定较叶片不敏感,使得其对整株植物的碳收支贡献增大,茎对于植株比叶片起到的更加积极作用,能够提高植株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同化器官(茎、叶柄和球果)和同化器官叶片均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利用光合能力将光能转化为自身需要的能量,从而获取更多的养分及更强的生命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植物生活史型研究现状
  • 1.1.1 植物生活史型概念
  • 1.1.2 植物生活史型划分及其特征
  • 1.1.3 植物生活史型研究进展
  • 1.2 植物生活史型谱概念及研究现状
  • 1.3 城市森林健康评价研究现状
  • 1.3.1 城市森林概念和内涵
  • 1.3.2 森林健康评价研究现状
  • 1.4 植物定向培育研究现状
  • 1.5 光合作用与植物生活史型之间的关系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基于植物生活史型及其谱特征的健康评价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地点、材料和方法
  • 2.2.1 研究地点和材料
  • 2.2.2 野外调查方法
  • 2.2.3 室内数据分析方法
  • 2.3 城市森林群落生活史型谱特征的研究
  • 2.3.1 林内乔木层不同植物种群生活史型谱特征分析
  • 2.3.2 林内灌木层不同植物种群生活史型谱特征分析
  • 2.3.3 林内草本层不同植物种群生活史型谱特征分析
  • 2.3.4 城市森林群落各种群生活史型谱特征分析
  • 2.3.5 城市森林群落三个层次的生活史型图谱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植物生活史型及其谱特征的定向培育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地点、材料和方法
  • 3.2.1 研究地点和材料
  • 3.2.2 植物生活史型的划分方法
  • 3.2.3 次生代谢产物单宁、黄酮和生物碱的测定方法
  • 3.2.4 数据分析方法
  • 3.3 不同生境生活史型特征及其与不同器官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相关关系研究
  • 3.3.1 不同样地生活史型相关形态指标差异及其生活史型的比较
  • 3.3.2 不同样地次生代谢产物的比较
  • 3.3.3 不同样地生活史型与三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4 基于生活史型理论对目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定向调控的可能性
  • 3.5 本章小结
  • 4 植物生活史型及其谱特征的光合生理基础研究
  • 4.1 不同温度条件茎和叶片叶绿素荧光相关生理特性差异研究
  • 4.1.1 引言
  • 4.1.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4.1.3 结果与分析
  • 2交换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4.2 不同器官CO2交换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 4.2.1 引言
  • 4.2.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如何融会贯通掌握植物生活史[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7(02)
    • [2].生命的开端[J]. 中华少年(DK少年百科) 2012(04)
    • [3].用植物生活史性状预测种子扩散方式[J]. 生物多样性 2017(09)
    • [4].植物生活史型定量划分及其权重配置方法——以四棱豆生活史型划分为例[J]. 生态学报 2012(16)
    • [5].关于种子植物生活史中寄生说法的商榷[J]. 种子 2010(02)
    • [6].植物幼苗抗逆机制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3(02)
    • [7].影响农牧作物种子萌发的因素[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2)
    • [8].锌指蛋白调控植物多种胁迫抗性机理研究获进展[J]. 农药市场信息 2014(14)
    • [9].拟南芥的种子及胚胎发育[J]. 科技视界 2014(22)
    • [10].植物种子大小与幼苗生长策略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1)
    • [11].种子重量的生态学研究[J]. 低碳世界 2017(29)
    • [12].种子生态学:种子在群落中的作用[J]. 植物生态学报 2012(08)
    • [13].植物种子的进化[J]. 种子 2015(10)
    • [14].植物生殖分配及其适应环境策略研究进展[J]. 北方农业学报 2016(06)
    • [15].温度和种子大小对菊叶委陵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J]. 分子植物育种 2016(01)
    • [16].瓦韦的“胎生现象”[J]. 生物学通报 2009(10)
    • [17].拉萨河谷不同海拔和不同生境下黄苞南星(Arisaema flavum)的繁殖分配研究[J]. 高原科学研究 2020(01)

    标签:;  ;  ;  ;  ;  

    植物生活史型及其谱特征的相关应用研究 ——植被健康、定向培育及光合基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