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理论中的“法”范畴

中国诗学理论中的“法”范畴

论文题目: 中国诗学理论中的“法”范畴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 谢群

导师: 汪涌豪

关键词: 诗法,形式,范畴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法”是中国诗学乃至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范畴。由于范畴研究的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法”并没有被研究者当成范畴看待,其作为一个范畴的理论内涵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力图挖掘“法”范畴的理论内涵,勾勒其发展的轨迹以及确立其在中国诗学体系中的地位。 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考察文化哲学范畴的“法”向诗学范畴“法”汇通、演变的过程,意在追溯“法”的哲学根源,为“法”的特定内涵寻找依据。通过考察,本章认为,“法”由“礼”而来,具有“礼”的某些特性。第二章则对出现在批评文本中诸多的“法”进行内涵的界定,将“法”分为文心之法、文体之法、技巧之法。第三章结合诗学的发展历史,阐论诗法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并在诗法的发展中勾勒“法”范畴的发展进程。本章认为,杜甫建构了一个初步的诗法理论体系,“法”范畴在宋代得到了最终的确立,由于细密诗法的极至发展,王夫之、叶燮对“法”进行了消解。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对“法”范畴从形式价值和主体的角度进行了理论的分析,意图从中揭示诗学批评和创作的内在规律以及本民族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对它的影响。文章的最后对“法”范畴在中国诗学体系的地位进行了探讨,认为“法”是一个重要的艺法类范畴。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法”的肇始和发端

第一节 “法”范畴哲学溯源

第二节 “法”向文艺创作领域的进入

第二章 “法”的范围和指向

第一节 文心与“法”

第二节 文体与“法”

第三节 技巧与“法”

第三章 诗法理论的潜进和发展

第一节 近体诗创作和“诗格”、“诗法”

一、魏晋以来的诗歌法度

二、“诗格”、“诗式”的兴起

三、杜甫的诗法观——诗人对诗歌形式的自觉意识和把握

四、中唐至宋前的诗格类著作

第二节 范畴认识的深入和最后确立

一、宋人对诗歌的重新定义

二、句法之辨

三、黄庭坚的诗法观

四、“活法”的提出

第三节 “法”的辨证发展

一、元代以来诗法的细化

二、明清人“法”的概观

三、王夫之、叶燮对“法”的消解

第四章 “法”范畴的理论意义

第一节 诗法理论的形式价值

一、唯美意识的潜在追求

二、诗学的发达和创作的程式化

三、技进于道:诗学传统中经典范式的确立

第二节 认同规范与实现自我

一、“才”“法”矛盾和敛“才”就“法”

二、敛“才”于“法”与妙悟“活法”

三、规范·存在·自我

结语 “法”在中国诗学范畴体系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中国诗法论[D]. 段宗社.四川大学2005
  • [2].元代诗法研究[D]. 王奎光.复旦大学2007
  • [3].异端与才子—袁枚诗歌研究[D]. 李秋霞.南京师范大学2013
  • [4].《瀛奎律髓》诗学研究[D]. 马连菊.东北师范大学2015
  • [5].中国缘事诗学纂论[D]. 殷学明.山东师范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 胡建次.上海师范大学2004
  • [2].王夫之诗学范畴研究[D]. 李钟武.复旦大学2004
  • [3].《二十四诗品》接受史[D]. 李春桃.复旦大学2005
  • [4].中古隐逸诗研究[D]. 许晓晴.复旦大学2005
  • [5].杜甫与宋代文化[D]. 梁桂芳.山东大学2005
  • [6].元代诗法研究[D]. 王奎光.复旦大学2007
  • [7].中国古典美学清范畴研究[D]. 陈聪发.复旦大学2007

标签:;  ;  ;  

中国诗学理论中的“法”范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