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股上市公司应计质量实证研究

中国A股上市公司应计质量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现行财务会计系统主要是基于权责发生制亦即应计制下的历史成本会计,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基础是实际影响期间而非现金收付发生时间。因此,对应计项目的确认就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于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应计项目数额与实际实现的现金流金额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历年差异变动的程度可用于度量应计项目的质量。本文主要研究中国A股上市公司应计质量问题。全文内容安排及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介绍论文的选题动因、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以及主要学术贡献,并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第二章就应计质量的分析基础、计量方法和研究的理论框架进行说明,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第三章主要利用修正的DD模型,以1992-2004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应计质量进行了计量。对其年度趋势作了分析,并进一步分行业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电力、煤气及水产供行业(D),建筑业(E),交通运输和仓储业(F)三个行业的应计质量相对较好;农林牧渔业(A)和传播与文化产业(L)的应计质量相对较差。第四章利用修正的Ohlson模型,对应计质量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应计质量信息与股价显著正相关,应计质量越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越高。且应计质量作为与盈余相关的会计信息,给盈余带来了信息增量,应计质量越好,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越高。第五章将应计质量作为与盈余相关的一种信息风险,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检验了证券市场是否对它定价。结果发现,应计质量差的公司与应计质量好的公司相比,其权益资本成本更高,说明市场做出了正确定价。第六章为结语,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方向。本文可能的贡献和创新在于:首次研究了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应计质量,以1992-2004年财务数据为样本,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应计质量进行了计量;通过对应计质量与股价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识别到了上市公司利用应计对盈余的操纵,应计质量好的公司,其盈余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投资者对应计质量不同的公司能够区别定价;本文还首次证明了中国A股股票市场对以应计质量为表征变量的信息风险进行了定价,应计质量差,代表与盈余相关的信息风险大,其权益资本成本高,投资者要求更高的预期收益。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3.1 会计信息质量
  • 1.3.2 盈余质量
  • 1.3.3 应计质量
  • 1.3.4 三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 1.4 本文主要贡献
  • 第二章 应计质量:分析基础、计量方法与研究框架
  • 2.1 应计质量的分析基础:应计制会计
  • 2.1.1 权责发生制(应计制)原则
  • 2.1.2 应计制下的会计盈余
  • 2.1.3 应计项目及其质量
  • 2.1.4 相关文献回顾
  • 2.2 应计质量的计量模型
  • 2.2.1 应计质量计量模型的推导
  • 2.2.2 应计质量计量模型
  • 2.3 应计质量的研究框架
  • 2.3.1 决策有用性视角
  • 2.3.2 风险—收益权衡视角
  • 第三章 中国A 股上市公司应计质量的计量
  • 3.1 文献回顾
  • 3.2 研究设计
  • 3.2.1 计量模型
  • 3.2.2 变量定义
  • 3.2.3 样本选择
  • 3.2.4 描述性统计
  • 3.3 应计质量计量结果
  • 3.3.1 应计质量AQ 值
  • 3.3.2 应计质量总体趋势分析
  • 3.3.3 分行业应计质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计质量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 4.1 价值相关性研究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3.1 研究模型
  • 4.3.2 样本选择
  • 4.3.3 描述性统计
  • 4.4 检验结果及分析
  • 4.4.1 应计质量信息与股价的关系
  • 4.4.2 应计质量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 4.5 敏感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计质量风险的市场定价
  • 5.1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
  • 5.2.1 模型与数据
  • 5.2.2 变量定义
  • 5.2.3 描述性统计
  • 5.3 检验结果
  • 5.3.1 应计质量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
  • 5.3.2 应计质量风险的市场定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的局限
  • 6.3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制造业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对成本粘性影响实证研究[J]. 江苏商论 2020(07)
    • [2].应计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基于产权性质的视角[J]. 财会通讯 2019(33)
    • [3].环境不确定性、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J]. 财会月刊 2016(32)
    • [4].高管薪酬、高管持股与应计盈余管理[J]. 中国商论 2017(08)
    • [5].分析师跟进、公司性质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J]. 财会通讯 2017(30)
    • [6].可操纵应计能否帮助企业缓解融资约束[J]. 财会月刊 2016(20)
    • [7].标本兼治,遏制非应计贷款[J]. 中国农村金融 2016(20)
    • [8].探析两类管理盈余之间的部分代替[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17)
    • [9].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7(03)
    • [10].盈余管理策略选择研究述评——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管理的动态选择[J]. 财会通讯 2016(10)
    • [11].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6(15)
    • [12].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 财会通讯 2015(03)
    • [13].应计操纵、真实交易与公司未来业绩——基于避免亏损动机的实证检验[J]. 中国集体经济 2015(18)
    • [14].上市公司应计质量与信息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之关系[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3(01)
    • [15].股权集中度、产权性质与应计质量——基于上市公司2010-2011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3(09)
    • [16].投资者情绪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17(02)
    • [17].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收益的影响研究——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分类视角[J]. 财务与金融 2015(06)
    • [18].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会计应计质量的比较分析[J]. 时代经贸 2015(14)
    • [19].代理成本和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基于产权视角的实证研究[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5(03)
    • [20].应计质量与信贷融资[J]. 商 2015(19)
    • [21].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分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04)
    • [22].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替代抑或互补[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4(02)
    • [23].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异同[J]. 北方经贸 2014(10)
    • [24].我国上市公司应计质量现状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25].外部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应计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26].应计盈余的计量比较及对资产负债表法的质疑[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05)
    • [27].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应计质量实证研究[J]. 财会通讯 2009(33)
    • [28].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比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29].会计准则变迁、资产类型与资产减值应计可靠性[J]. 经济管理 2016(11)
    • [30].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研究文献综述[J]. 西部皮革 2016(12)

    标签:;  ;  ;  

    中国A股上市公司应计质量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