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构特点

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构特点

论文摘要

近年来,山东、河南等地关于冬小麦的的超高产记录多见报道,并对超高产冬小麦的生育特性、超高产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往往是在较优越的肥水条件下进行的,而在限水条件下的超高产栽培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明确河北平原限水条件下超高产小麦的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规律,2004—2006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田间试验。以石麦12(SM12)、石新828(SX828)等多穗型品种为主要供试品种,特麦1号(TM1)等大穗型品种为补充,研究了在河北平原大田限水(底墒水和封冻水合并为1水,春季2水)条件下,产量为9000kg/hm~2左右超高产小麦的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结构特点,总结了小麦超高产途径的特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超高产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多穗型和大穗型的冬小麦品种都能取得每公顷9000 kg以上的超高产,但以采用穗型中等的多穗型品种,每公顷800万穗左右,穗粒数30~34粒,千粒重40g以上的产量结构,更容易取得超高产。大穗型品种适宜的产量构成为:每公顷平均穗数为470万,穗粒数为48粒左右,千粒重44~45g。2、不同类型品种获得超高产的群体结构动态有所不同。多穗型品种在每公顷基本苗230万~350万情况下,冬前总茎数1200万~1700万,最高总茎数为1300万~2000万,成穗数在720万~840万之间,是比较理想的群体变化动态。大穗型品种群体起点高,但分蘖成穗率低。平均每公顷基本苗370万左右,最高总茎数1700万~2000万,最终成穗数460万~480万,但是从河北省中南部的气候特点考虑,春季气温升高较快,穗分化时间较短,不利于大穗型品种发挥其穗粒数多的优势。因此,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栽培,以较高单位面积穗数和中等穗重的多穗型品种更容易达到目的。3、超高产田的最高LAI(孕穗期)在7~9之间。关于每公顷9000kg的群体LAI达到7以上的情况,过去只在河南超高产田研究中有过LAI达到10左右的报道。本研究中有些地块LAI达到8以上,接近9的情况,说明9000kg/hm~2冬小麦的LAI较高具有普遍意义。此外,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间,LAI值均维持较高的水平,后期LAI衰减慢,开花后20天LAI仍在4以上,开花后30天仍维持一定的绿叶面积。4、超高产田除在LAI上有较大的突破外,在干物质积累量上也有较大突破。本研究中大部分品种和地块干物质积累量在18000kg/hm~2以上,平均超过20000kg/hm~2。经济系数比较稳定,均在0.42以上。此外,超高产田还具有粒叶比(籽粒与最大叶面积之比)高,源库关系比较协调的特点。本试验大部分地块穗叶比在98~112穗/m~2;粒数叶比为0.332粒/cm~2左右;粒叶重比为11.986mg/cm~2。5、从小麦植株性状上来分析,超高产小麦具有株高中等(一般在73~79cm)、抗倒伏性强、节间结构良好(基部节间短,基部2个节间长度之和不超过8cm;穗下节长,20cm以上)、穗型中等、分蘖成穗率高(成熟时平均单株茎数2.5个)等特点。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超高产小麦的概念
  • 1.3 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目的意义
  • 1.4 国内外小麦高产研究现状综述
  • 1.4.1 小麦高产、超高产途径的研究
  • 1.4.2 小麦群体结构和群体质量指标
  • 1.4.3 小麦个体性状的动态变化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田的基础地力和水肥管理
  • 2.1.1 试验田的基础地力
  • 2.1.2 试验田的水肥管理
  •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2.3 试验内容和方法
  • 2.3.1 生育时期
  • 2.3.2 基本苗和总茎数
  • 2.3.3 植株性状
  • 2.3.4 干物质积累量
  • 2.3.5 叶面积指数(LAI)
  • 2.3.6 粒叶比和穗叶比
  • 2.3.7 透光率
  • 2.3.8 小麦穗分化的观察
  • 2.3.9 籽粒灌浆观察
  • 2.3.10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试验年度的气象条件分析
  • 2超高产小麦的生育进程'>3.2 9000kg/hm2超高产小麦的生育进程
  • 2超高产小麦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3.3 9000kg/hm2超高产小麦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 2超高产小麦的群体动态'>3.4 9000kg/hm2超高产小麦的群体动态
  • 3.4.1 总茎(穗)数的消长动态
  • 3.4.2 叶面积指数(LAI)的消长动态
  • 3.4.3 干物质的积累进程和经济系数
  • 3.4.4 超高产田不同品种粒叶比的比较
  • 3.4.5 LAI、粒叶比与茎蘖的消长动态
  • 3.4.6 超高产田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群体透光率的比较
  • 2超高产小麦的个体生育动态'>3.5 9000kg/hm2超高产小麦的个体生育动态
  • 3.5.1 单株次生根的变化
  • 3.5.2 单株茎数的变化
  • 3.5.3 株高和节间性状
  • 3.5.4 主茎叶片数的消长过程
  • 3.5.5 穗部性状
  • 3.5.6 超高产田越冬期小麦苗质特征
  • 3.5.7 幼穗分化特点
  • 3.5.8 超高产田不同品种的灌浆特性
  • 3.5.9 天气状况对小麦灌浆的影响
  • 3.5.9.1 平均温度对千粒重的影响
  • max)对千粒重的影响'>3.5.9.2 最高气温(Tmax)对千粒重的影响
  • 3.5.9.3 日照时数对千粒重的影响
  • 3.5.9.4 相对湿度对千粒重的影响
  • 4 讨论和结论
  • 4.1 关于河北省超高产小麦的品种类型和产量结构
  • 4.2 小麦超高产田的特点及其共性
  • 4.2.1 关于超高产田的群体动态
  • 4.2.2 关于超高产田的LAI
  • 4.2.3 关于超高产田的干物质积累
  • 4.2.4 关于超高产田源流库的关系指标
  • 4.2.5 关于超高产田的群体透光率
  • 2超高产小麦的株型结构特点'>4.2.5 关于9000kg/hm2超高产小麦的株型结构特点
  • 4.2.6 气象因子对灌浆进程的影响分析
  • 2超高产的栽培生态条件'>4.3 关于河北省冬小麦9000kg/hm2超高产的栽培生态条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栽培方式对“光明粳5号”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上海农业科技 2019(02)
    • [2].农华优808亲本生育特性及播差期探讨[J]. 杂交水稻 2009(01)
    • [3].野生鸭茅生育特性多样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3)
    • [4].机插条件下南粳5718生育特性及稻米品质特征[J]. 中国稻米 2020(04)
    • [5].郯麦98号生育特性及其优质高产栽培要点[J]. 种子科技 2010(07)
    • [6].黄顶菊生育特性研究[J]. 杂草科学 2008(03)
    • [7].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机插早稻秧苗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15)
    • [8].江苏棉区抗虫棉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 江西棉花 2008(02)
    • [9].超级稻生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 农村新技术 2008(13)
    • [10].杂粳亲本分期播种生育特性观察试验初报[J]. 上海农业科技 2018(06)
    • [11].花生的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4)
    • [12].“川香8号”生育特性及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09(01)
    • [13].玉米生育特性及推荐施肥技术要点[J]. 南方农业 2019(08)
    • [14].高寒山区超级稻高产生育特性及群体特点研究方案[J]. 吉林农业 2013(02)
    • [15].南粳52机插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配套技术[J]. 农业装备技术 2018(04)
    • [16].不同大麦品种生育特性及产量要素分析[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2(03)
    • [17].宿根蔗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探析[J]. 园艺与种苗 2015(02)
    • [18].省工棉2号的生育特性与轻简化栽培技术[J]. 棉花科学 2015(05)
    • [19].南粳5055在泰州地区生育特性及机插丰产高效栽培技术[J]. 福建稻麦科技 2017(04)
    • [20].甜玉米生育特性与栽培技术分析[J]. 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3(03)
    • [21].DPC处理对不同棉花品种生理生育特性影响的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5(03)
    • [22].基于控制授粉技术的玉米籽粒生育特性与建成机制[J]. 作物学报 2011(09)
    • [23].北方水稻新品种(系)在宁夏的适应性研究[J]. 农业工程技术 2019(29)
    • [24].不同播期对夏玉米生育特性、灌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16(12)
    • [25].2011-2012年展示品种对比与示范[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02)
    • [26].“嘉优5号”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13(01)
    • [27].杂交粳稻春优84的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稻米 2014(03)
    • [28].增施有机肥对小麦生育特性·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0)
    • [29].水稻生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J]. 福建农业科技 2012(Z1)
    • [30].干旱胁迫对续随子生育特性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0(09)

    标签:;  ;  ;  ;  ;  

    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构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