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球轴承弹簧圈毛坯尺寸的确定

直线运动球轴承弹簧圈毛坯尺寸的确定

一、直线运动球轴承弹簧圈毛坯尺寸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坤[1](2020)在《凸轮机构式振动钻孔技术及其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诸多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中,为保证装配过程中连接孔的强度和使用寿命,一般对钻孔质量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在传统钻孔过程中切屑较长、毛刺较多、孔加工质量不佳。本课题组研究发现轴向低频振动能降低钻孔过程中的平均轴向力,促进切屑的排出,同时降低钻孔温度,改善加工质量。但目前市场现有低频振动钻孔设备存在一些问题:振动参数无法调节且稳定性不够、振动电机存在自同步性问题、重量和体积过大不便于小型化。因此,通过利用振动钻孔技术,本文研发了一种凸轮机构式振动钻孔装置。相比市场上现有的振动钻孔设备,该装置振动参数稳定,体积和重量都有所减小。通过试验说明轴向低频振动钻孔明显提高钻孔质量。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发了凸轮机构式振动钻孔装置,利用凸轮机构实现轴向低频振动钻孔;设计并搭建了一套PLC控制系统,实现了对主轴转速、进给速度和方向、力反馈等各种参数的精确控制。2.建立凸轮式振动钻孔机构弹簧质量块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动力稳定性分析和振动测试试验,验证了凸轮机构“浮起”现象。最终给出凸轮机构稳定性条件和弹簧刚度设计准则。3.针对航天铝合金钻孔试验研究发现:对比传统钻孔,轴向低频振动可以明显降低钻孔过程中的平均轴向力和温度;通过切屑形态对比,验证振动钻孔断屑效果,并研究振幅对切屑尺寸的影响规律;观察铝合金出口毛刺高度,分析毛刺高度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振动参数对降低出口毛刺高度的影响规律。试验说明合理地选择振动参数,可以明显改善孔加工表面质量。

季长明[2](2019)在《面向室外清扫作业的机器人移动平台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清扫机器人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清扫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清洁工作,解放劳动力,提高清扫效率。目前用于室外清扫的道路清扫车和用于室内清扫的扫地机器人技术比较成熟,但是在清洁环卫领域仍存在较多以上两种类型产品无法进行清扫的区域,例如我们常见的停车场以及市区道路两侧的停车位之间的区域。该区域的环境清洁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人力,费时费力,清扫效率较低。因此,针对国内外的环卫清洁现状,本课题提出研制一款面向室外清扫作业的机器人移动平台,本文的主要工作为:首先,根据课题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机器人移动平台的设计指标,进行清扫机器人移动平台的构型方案设计。根据构型设计方案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进行清扫机器人移动平台核心部件的设计和选型工作。其次,对设计的机器人移动平台进行运动学建模,建立机器人移动平台速度与各个车轮速度的关系式。对平台进行仿真实验,验证运动学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搭建,主要包括对硬件进行选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软件架构的设计。最后,对所设计的清扫机器人移动平台进行室外实验,包括基本的运动实验、精度测试实验和功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机器人移动平台可以满足课题的设计要求,可以对停车位之间区域的垃圾进行清扫作业。

杨晓欢[3](2018)在《水体固液界面多组分保真采样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沉积物-上覆水界面过程是揭示沉积物对水体内源污染的关键,取得完整的微扰动固液界面样本是进行界面物质迁移转化研究的基础工作。目前湖库等内陆水域的界面样本多用沉积物采样设备进行采集,局限于各自的使用环境和适用条件,均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固液界面样本。本文利用现有的几种采样设备对水库沉积物-上覆水界面进行调查,掌握界面相关特征和已有采样设备的工作状况,综合采样的扰动形式提出固液界面样本采集的保真性需求,设计了一种固液界面保真采样设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抓斗、箱式、柱状采泥器对碧流河水库坝前固液界面样本进行采集时均对样品产生扰动;对固液界面样本的实验分析发现,水库沉积物表层为饱和软土,粒径较细,含水量高,承载力低,压缩系数大,极易受到扰动。因此固液界面采集需考虑保证样本的完整性和微扰动。(2)固液界面样本的扰动存在于采样的整个过程,涉及接触采样对沉积物的破坏和压缩、上覆水的振荡引起沉积物再悬浮以及样品后处理对原始层序的破坏;采样器设计需能控制采集深度以保证包含固液两相介质及其微界面,设计合理的采样器结构减少采样过程中的多种形式扰动。(3)结合固液界面特征及样品保真关键问题分析,针对保真需求设计了一种固液界面样品保真采样器,其原理是利用卷簧机构及齿轮齿条系统为弹性闭合元件循轨运动提供和传递动力,利用接触式触发机构实现样品采集深度的自动控制;综合纵横格板分仓和侧壁独立取样措施减少采样过程对样品的扰动。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关键受力部件进行分析和优化,验证了结构参数设计的合理性。(4)样机研制过程中根据实际问题对部分部件进行优化,介绍零部件选择、加工和装配要点,并此基础上总结了该采样器的操作规程,为采样器的现场试验提供参考资料。试验结果表明该采样器可实现预期动作功能,并具有良好采样效果。(5)碧流河水库沉积物呈酸性,分层沉积物有机质测定结果表明其值垂向上变化范围大,差异性较大,总体上呈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近年坝前有机质输送呈现增加趋势,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江飞[4](2018)在《大速比非对称人字齿行星传动减速器设计与制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实际工程要求传动比较大的场合,往往采用多级平行轴传动或者多级NGW行星轮系的串联,这两种方案均由于传动零件多会带来体积大、质量重、故障率高等问题,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大速比NGWN(Ⅰ)型行星传动(传动比范围为20-500),可缩短传动链,减少故障率,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本文以深部危险煤层无人采掘装备关键基础研究课题(973计划)(2014CB046304)为依托,按照课题需求设计并制造了大速比人字齿非对称齿形的NGWN(Ⅰ)型行星传动实验样机,并搭建试验台,对该大速比非对称人字齿形的行星传动机构进行了传动效率和齿轮啮合频率测试,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功率、转速和传动比等要求设计NGWN(Ⅰ)型行星传动的齿轮参数,采用啮合功率法计算其传动效率,分析其传动效率不高的原因是两内啮合副存在循环功率流,导致摩擦损失加大。采用低耗齿轮设计原理,通过优化齿轮副的变位系数和齿顶高系数,降低两内啮合副的齿轮端面重合度,降低摩擦损失,提高传动效率。(2)详细推导非对称齿廓的曲线方程,结合matlab和solidworks建立大速比非对称人字齿形的NGWN(Ⅰ)型行星传动三维模型,将其分解为三对啮合副分别导入ANSYS中,按照实际工况进行加载,计算得到其齿根弯曲应力和齿面接触应力;并计算在相同齿数、模数等参数下对称齿轮的弯曲应力和接触应力值,并将对称齿轮和非对称齿轮得到的结果对比。(3)对该行星传动机构中的齿轮及其他关键零部件进行强度校核,得到相关的安全系数;并从轻量化设计的角度,在考虑强度的情况下,对关键零部件进行拓扑优化,得到最优化的结构方案。(4)采用极值法对齿部装配尺寸链计算,确定封闭环的尺寸链及相关零部件的公差,以保证齿部装配精度;对非对称齿轮齿部进行铣削加工仿真模拟,制定加工工艺流程,走刀路线,生成相应的数控程序,根据本实验室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和工件毛坯设计相应的工装夹具,对齿轮部件进行实际加工;并设计装配工序,指导实际装配。(5)根据课题需求搭建相关试验台架,从行星轮系传动效率和齿轮啮合频率两个方面开展试验,并将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对比,验证本实验样机的可行性。

孙绍帅[5](2018)在《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电动自行车中的蓄电池废弃之后对环境存在极大地威胁,将储能弹簧与发电机结合从而应用到电动自行车上,可以较大程度上消除废弃蓄电池对环境的污染。本文设计了一种应用于电动自行车上的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其能量来源于加能系统和制动能量回收两个方面。分别对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加能系统、储能系统、调速系统、传动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设计。分析确定出在加能系统中采用速度均匀、空间尺寸小且传动效率高的无急回特性曲柄摇杆加能机构。分析了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中传动—调速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流动特点,采用功率表征能量在传输过程中的瞬时值。建立了传动—调速系统能量传输理论模型以及整体系统能量传输理论模型。对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中的储能弹簧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分析。分别对三种储能弹簧(单一扭转弹簧、组合扭转弹簧及平面涡卷弹簧)进行了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弹簧直径和工作圈数相同的情况下,平面涡卷弹簧质量和径向尺寸最小、储能密度较高并且安装简便。对平面涡卷弹簧收紧过程中的簧片位置分布、应力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获得了整体应力变化规律以及收紧后各层簧片上应力集中区域的最大应力分布规律。基于分析结果对平面涡卷弹簧外端固定处的接头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与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反向弯头固定的连接方式有利于减小连接处的最大应力。研究了弹簧材料性能、截面形状对储能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弹簧材料选用弹簧钢比较合理,在截面壁厚相同的情况下,工字截面异型弹簧的储能密度最高。对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中增速齿轮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进行分析与仿真研究。考虑齿轮啮合时载荷分布不均匀的影响,建立了增速齿轮传动系统的最小油膜厚度理论模型,获得了最小油膜厚度随啮合点位置的变化规律。基于膜厚比确定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中传动系统的润滑状态为边界润滑状态。建立了增速齿轮传动系统啮合效率理论模型。利用MATLAB分析得出传动比、摩擦系数、压力角、主动轮齿数、中心距等因素对啮合效率的影响规律。利用ABAQUS建立增速齿轮模型,研究了啮合过程中主动轮和从动轮沿齿面方向接触应力的分布规律、从动轮Mises等效应力的分布规律。建立了增速齿轮传动系统中轴承摩擦功率损失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增速齿轮传动系统整体传动效率理论模型。制作了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样机,实验获得输出电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样机的发电性能稳定,验证了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孙陆陆[6](2015)在《筒状贮箱自动喷涂装置装置的结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筒状贮箱是石油、化工、航天业常见的一种储存装置,它必须满足耐腐蚀、耐高温等特殊要求,因此需对贮箱进行必要的科学防腐措施。涂料喷涂是贮箱一种常见的有效防腐措施。目前大型筒状贮箱喷涂常采用人工手动喷涂,人工喷涂作业具有工作效率低、涂层质量差、喷涂不均、作业环境恶劣对人体造成伤害等特点,因此研制大型筒状贮箱自动化涂装装置势在必行。本文设计了筒状自动喷涂装置的机械结构部分,为了实现贮箱筒段部分的螺旋线式喷涂工艺和贮箱前、后箱底部分的等距线自动喷涂工艺,设计了贮箱的回转及喷枪左右、上下、伸缩、旋转移动的机械结构,以便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大型筒状贮箱表面喷涂作业。为了实现筒状贮箱移动、支撑以及贮箱的平稳回转运动,设计了桁架式轨道移动小车、滚轮架支撑结构以及齿轮传动结构;采用齿轮齿条驱动结构实现了喷枪的水平方向(X轴)与竖直方向(Z轴)的喷涂运动;为了实现喷枪在垂直于筒状贮箱表面的径向方向(Y轴)的运动,设计了双同步带直线的驱动结构;采用配有RV减速机器驱动单元来实现喷枪的回转运动。利用三维软件Pro/E,建立了贮箱自动喷涂装置的实体模型,并利用Pro/E提供的运动仿真模块对筒状贮箱自动喷涂装置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用ANSYS与Hyper Mes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筒状贮箱喷涂装置的重要结构部分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其接触区域的应力分布情况,并找到了各自最大应力出现的位置及原因。本文研究设计的筒状贮箱自动喷涂结构可运用在大型贮箱的喷涂作业,而且其装置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具有喷涂速度可调,喷枪加速平稳,定位精确等特点。

李浩[7](2014)在《自动锁丝部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螺钉作为不可或缺的零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起着不容轻视的作用。自动锁丝机是实现螺钉输送和锁进一体化的设备。本文对自动锁丝机中的送锁系统相关部分进行设计。自动锁丝机由振动盘、螺钉输送系统、锁丝平台和总控系统四大部分组成。首先论述自动锁丝机整体框架组成及其工作流程;对送锁系统机械结构部分进行分析和设计,侧重对锁丝头部和锁丝尖头部分进行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然后是螺钉输送系统的分析设计;在螺钉输送过程中进行三次到位检测,分别利用接近开关进行前两次到位检测和气压差传感器进行第三次到位检测;输送过程检测控制采用单片机-计算机的模式,单片机接收到位信号并做出相应的动作控制输出,利用输出电压控制电磁阀从而控制气路,终将信息返回给计算机。接着对输送过程中的气动检测进行建模;并从理论方面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对锁丝中电流与扭矩之间关系进行探索论证。最后是利用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对螺钉帽进行尺寸检测,确保锁丝过程中使用合格的螺钉。利用单片机-计算机系统进行三次到位检测和控制实现螺钉输送过程的监测和动作控制,电流检测法可实现对锁丝扭矩的实时检测和控制。基本实现了螺钉输送过程和锁进的自动检测和对应控制。希望本文粗浅的内容为后续工作的深入进行和设备研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任志强[8](2013)在《推力球轴承弹流润滑特性的实验研究与仿真计算》文中指出本文从实验与理论两方面对推力球轴承进行了研究。在低速、均匀承载条件下对轴承的滚道波纹度与运转时的打滑率进行了实验测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轴承滚道波纹度对轴承运转时润滑状态的影响,以及打滑率对润滑状态的影响。随后采用经典的点接触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EHL)对关于滚道波纹度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模拟仿真,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对实验中无法测量的部分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理论分析了线接触往复运动的弹流润滑特性。首先,使用光干涉油膜测量系统在静止状态下对轴承座圈轨道的表面波纹度进行了测量,同时采用光干涉油膜测量技术对轴承工作一周时的油膜膜厚变化情况进行了测量。其次,对推力球轴承运动中的打滑率进行了测量。通过图像处理系统,定量测量了推力球轴承钢球的公转速度,进而得出轴承运动的打滑率。同时在存在打滑的条件下对轴承运行中的油膜厚度进行了测量。然后,依据轴承滚道波纹度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数值仿真。将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相互验证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随后对无法通过实验研究的钢球与座圈滚道接触区的润滑状态进行了仿真计算。最后,研究了轴承在线接触往复运动工况下的弹流润滑特性。分别研究了在正弦波加载、稳态加载和三角波加载条件下往复运动工况的热弹流特性。随后研究了在正弦波加载方式下,不同冲程长度对热弹流润滑特性的影响。

朱桂香[9](2012)在《五轴微铣削机床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技术领域如国防工业、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及微电子等行业对微小零件的需求日益剧增。微小型产品特征尺寸小、构型越来越复杂、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相较于其他的微制造技术,微细切削技术具有加工精度高、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特别适于加工形状复杂的零件,且可加工的材料范围广。微细铣削加工是微细切削加工中最为柔性的加工技术之一,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为了降低机床成本、减少能耗,国内外正在发展适用于微切削的微型机床和微型工厂。目前我国在微型机床的研究方面尚属初期,同国外有一定的技术差距。由于微型产品的构型曲面复杂,而普通的三轴机床加工复杂曲面效率较低,为满足复杂型面的加工要求,本文进行了五轴微铣削机床的研发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微细加工技术及微切削机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机床的技术参数要求,完成五轴微铣削机床的总体方案设计。(2)通过对微切削机床关键技术及设计要求的研究,本文完成了五轴微铣削机床的结构设计,并在Pro/E中完成建模及装配。文中采用直接驱动技术实现直线运动及回转运动,精度高、响应快、动态特性好,并通过高分辨率的测量反馈系统,实现亚微米级的位置精度。(3)运用ANSYS软件对A轴转台的关键结构进行了静、动态特性分析,对其在结构设计上能否满足设计要求进行了校验,为其结构优化提供参考。(4)运用Pro/Mechanism运动学仿真模块,建立了五轴微铣削机床的运动仿真模型,对机床进行运动仿真,以检测碰撞情况和模拟刀尖的运动空间;并运用VERICUT软件进行了机床加工过程的仿真,以检验机床能否完成特定形状的加工及在加工过程中机床各部件间的碰撞情况和各个轴的运动情况,以保证所设计机床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胡小立[10](2011)在《纤维丝铺放机构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复合材料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大量使用,为了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复合材料的利用率,复合材料制品的自动化制造技术也随之产生。纤维增强塑料作为复合材料中的一种,具有质量轻,高强度,加工成形方便,抗腐蚀性能好,抗疲劳性能好等优点,其应用前景相当广泛,目前在工业化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动纤维铺放技术是自动铺丝束成形技术和自动窄带铺放成形技术的总称,它是在缠绕和铺放的基础上研制出的一种全自动制造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连续变角度和大曲率复杂构件的铺放。自动纤维铺放技术在国外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最先进的自动纤维丝铺放机构能够同时进行多路纤维丝束的铺放,每一路纤维丝束都能够独立的进行压紧、送料、剪切和施压等动作,但是该技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制造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铺放设备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本课题设计的纤维铺放机构主要包括铺放头装置、多关节型机器人手臂和辅助装置等。铺放头装置是纤维铺放机构的核心装置,其主要作用是给纤维丝束提供铺放压力,整个装置包括多个铺放靴装置,每一路丝束对应一个铺放靴对该路丝束进行施压,铺放靴装置主要包括传动装置滚珠丝杠螺母副、基于弹簧的施压缓冲反馈调节装置、软轴和电机等部件;多关节型机器人手臂包括五个运动关节,五个关节一起联动控制纤维丝束的铺放轨迹;辅助装置中包括压紧、送料和剪切等装置,主要负责在铺放过程中纤维丝束的输送和被剪断后丝束的压紧以及重送。本文完成了纤维丝铺放机构的结构设计,利用Pro/ENGINEER的三维建模功能对所设计的零部件进行了三维实体建模和装配;利用Pro/ENGINEER中的机构模块进行了铺放机构的运动仿真,模拟机构的运动情况;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了纤维铺放机构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主要对铺放靴装置中的压紧靴头和滚珠丝杠螺母副中的丝杠进行结构有限元分析,对压紧靴头进行结构静力学分析,对丝杠进行结构模态分析,得出分析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找出机构设计的不足之处和缺陷。

二、直线运动球轴承弹簧圈毛坯尺寸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线运动球轴承弹簧圈毛坯尺寸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凸轮机构式振动钻孔技术及其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振动钻削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振动钻削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关于振动钻削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关于振动钻削装置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惯性振动钻削装置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关于机构式振动钻削装置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组关于振动钻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凸轮机构式振动钻孔装置设计
    2.1 装置方案选择与制定
    2.2 振动钻削机构设计
        2.2.1 主轴旋转模块设计
        2.2.2 振动模块设计
    2.3 进给机构选择与设计
    2.4 夹具架设计
    2.5 支撑架模块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振动钻孔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3.1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制定
    3.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2.1 PLC控制器选型
        3.2.2 控制系统硬件构成
        3.2.3 触摸屏选型
        3.2.4 其他辅助元器件选型
    3.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3.1 步进进给电机控制
        3.3.2 伺服旋转电机控制
        3.3.3 力传感器控制
        3.3.4 触摸屏面板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凸轮式振动钻孔机构的动力稳定性研究
    4.1 振动钻孔装置的理论分析
        4.1.1 凸轮机构式振动钻孔装置动力学建模
        4.1.2 振动钻孔装置“浮起”现象的理论分析
    4.2 “浮起”现象的实验验证
        4.2.1 实验规划及理论分析
        4.2.2 信号测试系统
        4.2.3 振动信号测试与分析
    4.3 凸轮滚动部件强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凸轮机构式振动钻削试验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刀具
        5.1.3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案制定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钻削参数对平均轴向力的影响
        5.3.2 钻削参数对扭矩的影响
        5.3.3 钻削参数对温度的影响
        5.3.4 振动参数对切屑形态的影响
        5.3.5 振动参数对钻孔毛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2)面向室外清扫作业的机器人移动平台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扫地机器人研究现状
        1.2.2 道路清扫车研究现状
        1.2.3 现代新型扫地设备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机器人移动平台构型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设计要求
    2.3 机器人移动平台构型方案设计
        2.3.1 构型方案分类
        2.3.2 车轮分类
        2.3.3 驱动方案设计
        2.3.4 悬架机构设计
        2.3.5 转向结构设计
        2.3.6 驱动电机选型
        2.3.7 清洁扫刷选型
        2.3.8 上、下固定板设计
        2.3.9 供电电池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器人移动平台运动学分析
    3.1 引言
    3.2 运动学分析
        3.2.1 运动学正解、反解计算
        3.2.2 运动的特例
    3.3 基于ADAMS的机器人移动平台仿真
        3.3.1 直行运动仿真
        3.3.2 旋转运动仿真
        3.3.3 爬坡运动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器人移动平台控制系统研制
    4.1 引言
    4.2 控制系统设计的技术要求
    4.3 机器人移动平台的运动控制系统组成
        4.3.1 主控制器模块
        4.3.2 驱动执行模块
        4.3.3 传感器模块
        4.3.4 供电模块
    4.4 中间通讯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扫机器人移动平台的运动性能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机器人移动平台实物图
    5.3 机器人移动平台的基本运动实验
    5.4 机器人移动平台运动精度测试实验
    5.5 机器人移动平台的功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水体固液界面多组分保真采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固液界面特性研究进展
        1.2.2 水库固液界面采样设备进展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固液界面多组分样本的调查与分析
    2.1 沉积物分类及地质特性指标
    2.2 水库固液界面特征调查
        2.2.1 调查区域概况
        2.2.2 固液界面调查采样方案
        2.2.3 调查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水库固液界面样本采集关键技术研究
    3.1 样品采集保真需求
    3.2 采样过程中的扰动分析
        3.2.1 接触过程扰动
        3.2.2 保存过程扰动
    3.3 采样设备设计关键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固液界面保真采样设备的设计
    4.1 驱动方式研究
    4.2 样品采集高度控制机构设计
        4.2.1 弹性闭合机构设计
        4.2.2 闭合机构动力源设计
        4.2.3 转向传动系统设计
        4.2.4 接触式触发机构设计
        4.2.5 采样高度控制系统整体结构
    4.3 样品防扰动结构设计
        4.3.1 箱式结构设计
        4.3.2 纵横格板分隔仓设计
        4.3.3 侧壁独立取样设计
    4.4 固液界面保真采样器整体结构
        4.4.1 整体结构
        4.4.2 连接与密封
    4.5 主要零件有限元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固液界面保真采样器样机研制与实践应用
    5.1 样机研制要点
        5.1.1 零部件选择及加工
        5.1.2 样机总体装配
    5.2 采样操作规程
    5.3 固液界面采样器的功能验证与实践应用
        5.3.1 采样器功能验证
        5.3.2 采样器实践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致谢

(4)大速比非对称人字齿行星传动减速器设计与制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NGWN行星传动的研究现状
        1.2.2 非对称齿轮的研究现状
        1.2.3 人字齿轮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NGWN(Ⅰ)型大速比非对称人字齿行星传动参数设计
    2.1 NGWN型大速比非对称人字齿行星传动的特点
        2.1.1 NGWN型大速比行星传动的特点
        2.1.2 人字齿非对称齿轮传动特点
    2.2 NGWN(Ⅰ)型行星传动的基本参数
        2.2.1 NGWN(Ⅰ)型行星传动的传动比
        2.2.2 NGWN(Ⅰ)型行星传动的参数设计
    2.3 NGWN(Ⅰ)型行星传动的效率计算及其偏低的原因
        2.3.1 NGWN(Ⅰ)型行星传动的效率计算
        2.3.2 NGWN(Ⅰ)型行星传动效率低的原因
    2.4 NGWN(Ⅰ)型行星传动效率优化设计
        2.4.1 低耗齿轮原理分析
        2.4.2 低耗齿轮参数设计方法
        2.4.3 NGWN(Ⅰ)型行星传动效率优化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有限元法NGWN(Ⅰ)型非对称人字齿行星传动齿轮应力计算
    3.1 NGWN(Ⅰ)型行星传动机构三维模型的建立
        3.1.1 非对称齿轮渐开线齿廓
        3.1.2 非对称齿轮齿根过渡曲线
        3.1.3 三维模型的建立
    3.2 NGWN(Ⅰ)型行星轮系受力分析
    3.3 非对称渐开线人字齿轮的弯曲应力计算
        3.3.1 太阳轮a-大行星轮c弯曲应力计算
        3.3.2 大行星轮c-内齿圈b弯曲应力计算
        3.3.3 小内齿圈d-小行星轮e弯曲应力计算
    3.4 非对称渐开线人字齿轮接触应力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NGWN(Ⅰ)型行星传动强度校核及轻量化设计
    4.1 齿轮部件的强度校核
        4.1.1 标准齿轮的强度校核
        4.1.2 非对称齿轮强度校核
    4.2 其他零部件的强度校核
        4.2.1 箱体组件有限元静力分析
        4.2.2 输出轴的有限元静力分析
        4.2.3 行星轴的有限元静力分析
        4.2.4 行星架的有限元静力分析
    4.3 关键零部件的拓扑优化
        4.3.1 箱体组件拓扑优化
        4.3.2 输出轴的拓扑优化
        4.3.3 行星架的拓扑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人字齿非对称齿形的大速比行星轮系的制造及实验研究
    5.1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种类和结构形式
        5.1.1 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的种类
        5.1.2 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的结构形式
    5.2 外齿轮加工
        5.2.1 太阳轮的加工
        5.2.2 行星轮的加工
    5.3 内齿轮加工
        5.3.1 大内齿圈b的加工
        5.3.2 小内齿圈e的加工
    5.4 NGWN(Ⅰ)型行星传动机构的装配
        5.4.1 NGWN(Ⅰ)型行星传动机构的装配尺寸链计算
        5.4.2 NGWN(Ⅰ)型行星传动机构的装配工艺
    5.5 NGWN(Ⅰ)型行星传动实验
        5.5.1 NGWN(Ⅰ)型行星传动试验台的搭建
        5.5.2 NGWN(Ⅰ)型行星传动效率实验
        5.5.3 NGWN(Ⅰ)型行星传动啮合频率实验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设计
    2.1 整体系统工作原理与设计
    2.2 加能系统结构设计
    2.3 储能系统与调速系统设计
    2.4 传动系统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能量传输模型
    3.1 传动—调速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
    3.2 传动—调速系统能量传输理论模型
    3.3 整体系统能量传输理论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储能弹簧设计与仿真分析
    4.1 储能弹簧选用
    4.2 平面涡卷弹簧仿真分析
    4.3 平面涡卷弹簧储能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增速齿轮传动系统分析
    5.1 增速齿轮传动系统润滑状态分析
    5.2 增速齿轮传动系统中齿面啮合分析
    5.3 增速齿轮传动系统中轴承传动效率确定
    5.4 增速齿轮传动系统整体传动效率
    5.5 本章小结
6 实验
    6.1 样机制作
    6.2 实验过程与结果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筒状贮箱自动喷涂装置装置的结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喷涂装置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自动喷涂装置的特点
        1.2.3 自动喷涂装置的类型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筒状贮箱自动喷涂装置的结构设计
    2.1 筒状贮箱自动喷涂工艺
        2.1.1 贮箱筒段喷涂工艺
        2.1.2 贮箱前后底箱喷涂工艺
    2.2 筒状贮箱自动喷涂装置的设计要求
        2.2.1 筒状贮箱自动喷涂装置的技术要求
        2.2.2 筒状贮箱自动喷涂结构设计要求
    2.3 筒状贮箱自动喷涂装置的结构方案
        2.3.1 龙门式结构
        2.3.2 悬臂式结构
        2.3.3 机架式结构
        2.3.4 喷涂结构的方案对比与选择
    2.4 筒状贮箱运送轨道小车及回转支撑结构设计
        2.4.1 运送轨道小车结构设计
        2.4.2 筒状贮箱回转支撑结构设计
        2.4.3 齿圈链接结构设计
        2.4.4 A轴减速器选型
    2.5 喷枪运动结构设计
        2.5.1 线性模组直线运动方式
        2.5.2 喷枪移动轴传动设计
    2.6 伺服电机选型
        2.6.1 X轴和Z轴电机选取
        2.6.2 Y轴电机选取
        2.6.3 C轴电机选取
        2.6.4 A轴电机选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筒状贮箱自动喷涂装置实体建模与仿真
    3.1 Pro/E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应用
    3.2 关键部件的实体造型
        3.2.1 运送小车与贮箱回转支撑结构实体造型
        3.2.2 齿圈及连接法兰结构实体造型
        3.2.3 喷枪运动结构的关键零部件实体造型
    3.3 筒状贮箱自动喷涂结构的装配
    3.4 筒状贮箱自动喷涂装置的运动学仿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筒状贮箱自动喷涂装置关键结构部件有限元分析
    4.1 齿圈与齿轮啮合有限元分析
        4.1.1 接触状态有限元模型建立
        4.1.2 接触状态网格划分
        4.1.3 约束条件处理及载荷的施加
        4.1.4 有限元分析结果
    4.2 贮箱支撑结构关键部位有限元分析
        4.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2.2 约束条件处理及载荷的施加
        4.2.3 有限元分析结果
    4.3 喷枪运动结构关键部位有限元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3.2 网格划分、约束及载荷
        4.3.3 设置边界条件及材料性能
        4.3.4 有限元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自动锁丝部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现状
    1.3 课题主要内容
第二章 送锁系统机械部分设计
    2.1 自动送锁系统构成
    2.2 自动送锁系统工作流程
    2.3 锁丝台结构形式
    2.4 锁丝头部设计方案
        2.4.1 锁丝头部设计
        2.4.2 锁附尖头设计
    2.5 输送管
    2.6 振动盘
    2.7 输送槽、滑块
    2.8 系统检测控制方案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输送系统检测控制部分
    3.1 螺钉传送检测流程
    3.2 螺钉输送到位检测
        3.2.1 接近开关
        3.2.2 螺钉至气缸推送处到位检测
        3.2.3 螺钉至输送管到位检测
        3.2.4 螺钉在锁丝头处到位检测
    3.3 气体控制回路
    3.4 锁丝检测
        3.4.1 扭矩测量
        3.4.2 电流法测扭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螺钉的图像处理
    4.1 图像处理流程
    4.2 图像预处理、图像处理
    4.3 标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及分析
    5.1 实验平台搭建
        5.1.1 实验器件选择
        5.1.2 实验平台搭建
    5.2 实验步骤及数据
    5.3 实验结果
        5.3.1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推力球轴承弹流润滑特性的实验研究与仿真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轴承的理论研究背景
    1.3 滚动轴承的实验研究背景
    1.4 光弹流油膜的测量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试验系统及校核
    2.1 试验系统
        2.1.1 镀 Cr 玻璃盘—推力球轴承接触副
        2.1.2 光源系统
        2.1.3 运动控制系统
        2.1.4 图像采集与处理
        2.1.5 膜厚的测量
    2.2 试验系统的校核
        2.2.1 电机速度的校核
        2.2.2 CCD 序列采集帧频的校核
        2.2.3 显微镜分辨率校核
        2.2.4 试验系统的静态校核
        2.2.5 试验系统的动态校核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推力球轴承打滑率的测量
    3.1 试验系统的调整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步骤
    3.4 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轴承波纹度及膜厚的测量
    4.1 轴承滚道波纹度的测量
        4.1.1 实验原理
        4.1.2 实验结果
    4.2 基于波纹度润滑状态的测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轴承表面波纹度轴承膜厚的仿真计算
    5.1 数学模型及控制方程
    5.2 无量纲化处理
    5.3 数值计算方法
    5.4 结果分析
        5.4.1 上接触区
        5.4.2 下接触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往复运动热弹流特性分析
    6.1 数学模型与控制方程
    6.2 无量纲化与数值处理方法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加载方式的影响
        6.3.2 行程长度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发表论文
    获得的专利
致谢

(9)五轴微铣削机床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微切削机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微切削机床的发展
        1.2.2 微切削机床关键部件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五轴微铣削机床的总体设计
    2.1 微铣削机床的总体要求
    2.2 机床总体结构方案设计
        2.2.1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类型
        2.2.2 运动功能方案设计
        2.2.3 机床结构布局的分析确定
    2.3 机床技术参数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五轴微铣削机床的结构设计
    3.1 主轴系统的设计
        3.1.1 主轴的选型
        3.1.2 主轴支座的设计
    3.2 直线进给驱动系统的设计
        3.2.1 微进给机构的类型
        3.2.2 直线进给方案的分析与确定
        3.2.3 微动平台的选择
    3.3 回转进给驱动系统的设计
        3.3.1 数控转台的结构类型
        3.3.2 力矩电机的特点
        3.3.3 回转进给方案的分析与确定
        3.3.4 A轴转台的结构设计
        3.3.5 B轴转台的结构设计
    3.4 床身的结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台关键结构的静动态特性分析
    4.1 转轴的静态特性分析
        4.1.1 创建有限元模型
        4.1.2 定义边界条件和施加载荷
        4.1.3 求解与结果分析
        4.1.4 静刚度计算
    4.2 转轴的动态特性分析
        4.2.1 A轴转轴的模态分析
        4.2.2 A轴转轴临界转速的计算
    4.3 承载平台的静态特性分析
        4.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4.3.2 定义边界条件和施加载荷
        4.3.3 求解与结果分析
        4.3.4 静刚度计算
    4.4 承载平台的动态特性分析
        4.4.1 承载平台的模态分析
        4.4.2 承载平台临界转速的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五轴微铣削机床的整机建模与仿真
    5.1 微铣削机床三维模型的建立
    5.2 微铣削机床的运动仿真
        5.2.1 机床运动仿真模型的构建
        5.2.2 机床的运动仿真
    5.3 微铣削机床的加工仿真
        5.3.1 机床加工仿真模型的构建
        5.3.2 机床的加工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纤维丝铺放机构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2 自动纤维丝铺放技术
        1.2.1 纤维丝铺放技术简介
        1.2.2 国外纤维丝铺放技术的发展
        1.2.3 国内纤维丝铺放技术的发展
    1.3 课题来源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纤维丝铺放机构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总体方案设计
    2.2 铺放靴装置的总体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纤维丝铺放机构的设计与运动仿真
    3.1 铺放靴装置的设计
        3.1.1 施压缓冲装置的的设计
        3.1.2 铺放靴传动装置的设计
        3.1.3 软轴及其接头
    3.2 辅助装置的设计
        3.2.1 剪切装置的设计
        3.2.2 送料-压紧装置的设计
    3.3 关节型机器人手臂的设计
    3.4 纤维丝铺放机构的运动仿真
        3.4.1 运动仿真技术的简述
        3.4.2 机构运动仿真分析模块的简介
        3.4.3 纤维丝铺放机构的运动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纤维丝铺放机构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单元法简介
    4.2 有限分析软件ANSYS简介
    4.3 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4.3.1 压紧靴头的有限元分析
        4.3.2 丝杠的有限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直线运动球轴承弹簧圈毛坯尺寸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凸轮机构式振动钻孔技术及其动力学研究[D]. 李坤.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2]面向室外清扫作业的机器人移动平台研制[D]. 季长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3]水体固液界面多组分保真采样技术研究[D]. 杨晓欢.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4]大速比非对称人字齿行星传动减速器设计与制造研究[D]. 江飞. 重庆大学, 2018(04)
  • [5]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设计与分析[D]. 孙绍帅.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6]筒状贮箱自动喷涂装置装置的结构设计与研究[D]. 孙陆陆. 大连交通大学, 2015(06)
  • [7]自动锁丝部分技术研究[D]. 李浩.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8)
  • [8]推力球轴承弹流润滑特性的实验研究与仿真计算[D]. 任志强. 青岛理工大学, 2013(07)
  • [9]五轴微铣削机床的研究与开发[D]. 朱桂香. 东北大学, 2012(05)
  • [10]纤维丝铺放机构的设计研究[D]. 胡小立.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直线运动球轴承弹簧圈毛坯尺寸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