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原代肾细胞癌转移性和非转移性细胞的体内外筛选

人原代肾细胞癌转移性和非转移性细胞的体内外筛选

论文摘要

【目的】筛选同一标本来源的转移性和非转移性肾细胞癌细胞,对比二者差异,为研究RCC的转移分子标志奠定基础。 【方法】1.采集临床新鲜肾细胞癌手术标本32例,采用消化法或植块法进行体外原代培养,明确细胞学形态特征、倍增时间,进行染色体分析和软琼脂克隆实验。2.采用Transwell对原代培养的肾细胞癌细胞进行体外侵袭实验,分离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细胞。3.采用皮下移植法、细胞悬液原位注射法、肾周筋膜内法、肾包膜下法对BALB/c裸小鼠接种(或注射)肾细胞癌组织块(或细胞悬液),观察各种方法的成瘤及转移情况,并初步对比分析VEGF、bFGF、P16、bcl-2、c-met在同一裸小鼠体内的原发性及转移性RCC的的表达。 【结果】1.原代培养成功率高,90.6%(29/32),长期培养困难。肾细胞癌细胞大小、形态各异,部分与正常肾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相似。倍增时间14.5-101小时不等。软琼脂克隆形成率为10.1%。染色体众数为48条,提示可能存在超二倍体等非整数倍染色体。2.以1.0mg/ml、20μl/孔对Transwell铺胶,固定细胞悬液浓度(5×105/ml),于实验第5天消化回收细胞较为理想。3.裸小鼠总成瘤率为26.8%(22/82),转移率为2.4%(2/82)。肾包膜下法成瘤率及转移率最高,分别为71.4%(10/14)、14.3%(2/14)。与原发灶相比,转移灶中VEGF(p<0.05)表达升高;bFGF(p>0.05)、bcl-2(p>0.05)、c-met(p<0.05)、P16(p>0.05)表达降低。动物因肝脏病变致死的百分率为58.5%(48/82)。 【结论】1.鉴于肾细胞癌细胞生长形态的异质性,建议通过传代、体外培养自然淘汰非肿瘤细胞,纯化原代肾细胞癌细胞。2.Transwell可体外快速分离侵袭性有差异的肾细胞癌细胞群,并可回收培养。3.肾包膜下法是切实有效的原位模型移植方法。采用该法初步获得了同一裸小鼠的人原发性及转移性肾细胞癌,免疫组化分析提示原发灶及转移灶中VEGF、bFGF、P16、bcl-2、c-met的表达情况有所不同。小鼠因肝脏病变致死由此造成的动物存活时间短(术后2-3月)以及因感染造成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加可能是导致原位转移模型失利的原因。

论文目录

  •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人肾细胞癌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RCC细胞体外侵袭实验筛选高侵袭性细胞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RCC原位移植裸小鼠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
  • 发表文章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长抑制因子4诱导肾细胞癌凋亡和自噬的实验研究[J].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20(10)
    • [2].miR-210对肾细胞癌细胞迁移、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23)
    • [3].下调SOX9对肾细胞癌细胞侵袭能力影响研究[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8(22)
    • [4].MicroRNA-135a通过靶向Rap2a对肾细胞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6)
    • [5].lncRNA RP13-991F5.2通过调控LKB1/AMPK信号通路抑制肾细胞癌细胞的侵袭和增殖[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0(06)
    • [6].PTD-CHMP1A融合蛋白抑制肾细胞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8(01)
    • [7].B-7.1转基因细胞株的表达和检测[J]. 解剖学研究 2011(02)
    • [8].miR-145在肾细胞癌患者肿瘤细胞中低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医学 2020(03)

    标签:;  ;  ;  ;  ;  

    人原代肾细胞癌转移性和非转移性细胞的体内外筛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